就當巔峰對決過後,自九龍車輦之中陸續走出十餘道身影,各個氣息雄渾,威勢震天,周身都被濃鬱至極的混沌迷霧所籠罩,齊齊出手與虛空之中擊穿一條數百丈寬闊通道,引領一眾護衛進入皇城之中,直接進入主城大殿,但令人百思不得其解,又心驚膽戰的一幕並未出現,那九龍車輦的主人,在十餘位大能仙君近千位仙道高修的共同護衛引領之下隻是,將九龍車碾停滯與金鑾大殿外圍,兩束璀璨月光自項羽雙眸之中筆直射出,望向那金鑾大殿之上的虛空龍椅,隨後便再無意外發生,在九龍車碾的主人命令之下,一眾忠誠衛士隨即列隊離開,前往當初被一眾禮儀官員安置的那最外圍的小型城池之中下榻。
顯然項羽並未坐上金鑾寶殿的行徑,還真是讓一眾人都稍稍鬆了一口氣,畢竟一來儲君太子並未出關,此時皇城還真的無人可以製他,就算告其謀反也是皇族內部事務,輪不到一眾大臣指手畫腳,其二此番爭奪也隻是皇族內部爭奪,畢竟天帝之位不比其他道門頭領,必須要得到全天下有識之士的認可,也就是說不出意外的話,待皇室之中選出繼位者後,還要接受一眾有誌天帝之位的外界道老祖的競爭與對決,若是能夠通過,猶如當初芸籬一般,將先帝斬殺與馬下,又接連擊斃十餘位大能仙君對手,自然也就受眾人信服,萬民敬仰,若是實力不濟,被一眾道門老祖斬殺,隻怕皇城易主就成為了必然。
好在項羽做事並未做絕,還算為一眾皇族大臣留了些顏麵,隻是進入皇城閑逛一圈,彰顯了一下自我的存在罷了,並未真的狂妄到直接稱天帝的地步,畢竟大帝與天帝雖然一字之隔,但含義差距太過巨大,這其中的利益糾葛根本不是常人所能揣摩的。
項羽等人將衛隊撤回那最外圍的城池之後,其本人也依舊沒有露麵,一眾護衛大能仙君也陸續撤回車碾之中,再也不見了蹤跡,九龍車碾就這般懸浮在那座破敗小城之上,隻有一眾近千護衛不停輪崗與四處搜尋,進駐小城四處。
不過就當項羽入主小城之後,幾乎是同一天,與項羽府邸和皇城之中以儲君的名義頒布了兩道皇詔,來自項羽府邸的詔書言語大概意思就是,“宣大帝皇令,仙界三千州願誠服者皆可來朝跪拜,為從龍之士,過期不候”言語相當的霸氣無匹,顯然也是項羽第二分身的一貫作風罷了,畢竟此時芸籬界歸順自我的道門高修已然海量,天界之中若是有識時務的更好,若是沒有,也無所謂了,反正此時的芸籬實力已然極為宏達逆天,一般道門就算底蘊再過深厚,也根本無法奈何絲毫。
兩道皇令一出,誰予爭鋒,顯然在眾人眼中項羽與儲君是有著較量的意味在其中的,項羽的可怕來自於未知,而儲君的可怕卻是數萬年的威信及一次次的對決廝殺的爭取。二者都是天地之間修為通天之事,擺在一眾弱者跟前的抉擇實在太難,一旦站隊錯誤,隻怕日後的生活當真會是一團亂麻。
當然除了儲君與項羽外,其他道門之中也有無數老古董修士,到得如今競爭天帝大統之時,也再無法估計參悟天道了,紛紛出關參與爭奪,畢竟一旦證道天帝之位,乃是仙界共尊之主,享受到的一應修行資源,根本不是某一道門可以比擬的,且自身的一眾道門子孫後代的前程也是繁花似錦,無法估量,自然令的一眾大能趨之若鶩,樂此不疲,而一眾弱小道門由此也就多了第三份選擇,也不必要遊走於項羽與儲君二者夾縫之間痛苦抉擇了,畢竟那一眾老古董之中已然有人活過了數十萬載悠久歲月,其中有不少還是黑暗年代存活下來的絕世強者,相對於他們,無論是儲君還是項羽都無法占到一絲的便宜。
兩道皇令一出,全天下嘩然,被一眾親衛以最快的速度傳播向仙界廣袤三千州之地,以及更為廣袤的無人區一眾隱修的老古董手中,各自思付良久之後,多有行動,數以億計的各個道門修士各自組隊朝著皇城之中奔襲而來,所謂也皆有不同,有的投奔儲君,有的自成一係,妄圖天帝大位,當然也有少數渾水摸魚之人,妄圖靠上項羽這顆大樹,旗幟鮮明的沿途舉旗支持項羽,但終歸項羽與仙界根基尚淺,皇令一出,多數道門根本不買賬,隻有一些鄰近望城周邊的小型道門或者知曉內情,與百界之地與項羽等人有過交情的一些道門才會相應,相對於數以千萬計算的無數勢力而言,支持項羽的數千道門還真是微不足道,當然對於眾人來說也算是聊勝於無,有總比沒有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