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代各地方風氣
魯人皆以儒教。見《朱家傳》。
周人以商賈為資。見《劇孟傳》。
楚人輕剽。見《朝錯傳》。
河內野王好氣任俠。見《貨殖傳》。
漢代奸盜
漢時習見犯法之事如下。
掘塚椎埋鑄錢
《史記·貨殖傳》:“掘塚奸事也,而曲叔以起。”
《西京雜記》:“廣川王去疾好聚無賴少年遊獵畢弋,國內塚藏一皆發掘。”
《趙敬肅王傳》:“又使人椎埋攻剽,為奸甚眾。”(《注》:“師古曰:椎殺人而埋之,故曰椎埋,剽劫也。”顧炎武曰:“椎埋即掘塚也。”)
《郭解傳》:“休乃鑄錢掘塚。”
偷窺
《張敞傳》:“長安市偷盜猶多,百賈苦之,上以問敞,敞以為可禁。敞既視事,求問長安父老偷盜酋長數人,居皆溫厚,出從童騎,閭裏以為長者。敞皆召見責問。因貰其罪,把其宿負,(今)〔令〕致諸偷以自贖。偷長曰,今一旦召詣府,恐諸偷驚駭,請一切受署。敞皆以為吏,遣歸休置酒。小偷悉來賀,且飲醉。偷長以赭汙其衣裾,吏坐閭裏閱出者,汙赭取收縛之,一日捕得數百人。窺治所犯,或一人百餘發,盡行法罰。由是枹鼓稀鳴,市無偷盜。”
劫盜
《尹賞傳》:“長安中奸猾浸多,閭裏少年群舉殺吏,受賕報仇。相與探丸為彈,得赤丸者斫武吏,得黑丸者斫文吏,白者主治喪。城中薄暮塵起,剽劫行者,死傷橫道,枹鼓不絕。”
《賈誼傳》言:“盜者寢戶之簾,搴兩廟之器。(《注》顏雲:謂割取之,寢謂陵上之寢。)白晝大都之中,剽吏而奪之金。”
劫質
(漢時劫質之風,即今所謂綁票,長吏遇有此事,
多好言慰諭,不使傷人,而罪人亦不任其漏網。)《趙廣漢傳》:“富人蘇回為郎,二人劫之。有頃,廣漢將吏到家,自立庭下,使長安丞龔奢叩當戶曉賊曰,京兆尹趙君謝兩卿,無得殺質,此宿衛臣也。釋質束手,得善相遇,幸逢赦令,或時解脫。二人素聞廣漢名,即開戶出,下堂叩頭。即送獄,吏謹遇給酒肉,至冬當出死,豫為調棺給斂葬具告語之。皆曰死無所恨。”
《北堂書鈔》三十九:“張敞為太原太守,有三人劫郡界,持三人為質。敞詣所諭曰:釋質,太守釋汝。乃解印綬以示之曰:丈夫不相欺。賊釋質自首,遂縱之。”
《晉書·刑法誌》雲:“漢科有持質。”又引張裴律表雲:“劫名其財為持質。”
偽稱官吏
《賈誼傳》:“矯偽者出幾千萬粟,賦六百餘萬錢,乘傳而行郡國。”(《注》:“師古曰:言詐為文書以出倉粟近十萬石,又言矯偽之人詐為詔令,亡作賦斂,其數甚多,又詐乘傳而行郡國也。”)
《田廣明傳》:“故城父令公孫勇與客胡建等謀反。倩詐稱光祿大夫,從車騎數十,言使督盜賊,止陳留傳舍。太守謁見,欲收取之。廣明覺知,發兵皆捕斬焉。而公孫勇衣繡衣,乘駟馬車至圉,圉使小史侍之,亦知其非是。”
門殺
《丙吉傳》:“吉又嚐出逢清道,群鬥者死傷橫道……民鬥相殺傷,長安令京兆尹職,所當禁備逐捕,歲竟,丞相課其殿最,奏行賞罰而已。”
報仇
《張敞傳》:“敞所誅殺太原吏,吏家怨敞,隨至杜陵,刺殺敞中子璜。”
《朱博傳》:“姑幕縣有群輩八人報仇廷中,皆不得。”
奸非
《朱博傳》:“長陵大姓尚方禁少時嚐盜人妻,見斫,創著其頰。”
漢代遊俠
漢時之遊俠,蓋一種特殊風氣。
《漢紀》雲:“立氣勢,作威福,結私交,以力強於時者,謂之遊俠。”
其最為人所歸附之原因,蓋以其動即容庇罪人,抵抗官府。故《朱家傳》言所藏活豪士以百數,《郭解傳》亦言藏命。(顏雲:藏亡命之人。)至武帝時乃作沈命法以製之。(見《減宣傳注》:“應劭曰:沈沒也,敢蔽匿盜賊者沒其命也。”)
遊俠各占區域,故郭解不肯從佗縣奪人賢大夫權。(見本傳)乃至京師一城之中,亦各有界限。
《漢書·章傳》:“長安熾盛,街閭有各豪俠。章在城西柳市,號曰城西子夏。”
東漢俠風稍衰,然士重氣節,亦常有俠義報友,力抗官府之事。
《後漢書·第五種傳》:“種坐徙朔方,孫斌將俠客晨夜追種,及之於太原,遮險格殺送吏,斌自步從一日一夜行四百餘裏。”
漢代之養客
漢時諸王侯猶沿戰國風尚,好致賓客。(見賈山田鼢等傳)
若仕宦之家亦有之。
《漢書·灌夫傳》:“食客日數十百人。”
《竇嬰傳》:“父世喜賓客。”
西漢末至東漢猶然。
《何並傳》:“陽翟輕俠趙季、李款多畜賓客。”
《後漢書·戴良傳》:“曾祖父遵字子高,平帝時為侍禦史,王莽篡位,稱病歸鄉裏,家富好給施,尚俠氣,食客嚐三四百人,時人為之語曰,關東大豪戴子高。”
又《岑彭傳》:“彭將賓客戰鬥甚力。”
漢代鄉裏威權
漢時鄉裏有為大官者,其權勢常足傾動地方長吏。
《漢書·尹翁歸傳》:“征拜東海太守,過辭廷尉於定國。定國家在東海,欲屬托邑子兩人。”
《薛廣德傳》:“免禦史大夫,東歸沛,太守迎之界上,沛以為榮。”(按此可見郡守之尊,尚須承奉鄉紳之顏色也。至沛以為榮者,緣西漢兩府長官罷歸故郡者絕少,有罪者多自殺,曾受封者多就國,故廣德之事以希有而榮也。)
郡邑常有豪右足以傾動鄉裏。
《漢書·義縱傳》:“及孔之屬皆奔亡南陽。”《注》:“孔氏氏二家素豪猾者。”
又《嚴延年傳》言:“涿郡大姓西高氏、東高氏、自郡吏以下皆畏避之,莫敢與牾,鹹曰:寧負二千石,無負豪大家。”
《灌夫傳》:“諸所與交通無非豪傑大猾,家累數千萬,食客日數十百人,陂池田園,賓客宗族為權利,橫潁川。潁川兒歌之曰,潁水清,灌氏寧,潁水濁,灌氏族。”
《尹翁歸傳》:“是時大將軍霍光秉政,諸霍在平陽,奴客持刀兵入市鬥變,吏不能禁。”
《後漢書·岑彭傳》:“彭因言韓歆南陽大人。”
又《許楊傳》:“楊為汝南都水掾,初豪右大姓因緣陂役,競欲辜較在所,楊一無所聽,遂共譖楊受取賕賂。”
漢代技擊
劍術蓋有擊劍用劍之別。
《漢書·司馬相如傳》:“少時好讀書學擊劍。”《注》:“師古曰,擊劍者以劍遙擊而中之,非斬刺也。”
又《趙廣漢傳》:“喜擊劍,人莫能當。”
又《淮南厲王傳》:“太子學用劍,自以為人莫及,聞郎中雷被巧,召與戲,被再辭讓,誤中太子。”
《初學記》九引魏文帝《典論自敘》:“餘幼學擊劍,與平虜將軍劉勳、奮威將軍劉展等共飲酒宿,聞展有手臂能空手入白刃。”
按:此所謂擊劍非遙擊也。
其業此者,謂之劍客。
《東方朔傳》:“郡國狗馬蹴鞠劍客輻湊。”
其擅名者,為漢初之蟲達。
《論衡》:“劍之家鬥戰必勝者,得曲成越女之術。”(曲成即曲成侯蟲達,見《功臣表》。)
投石拔距。
《甘延壽傳》:“投石拔距,絕於等倫。”《注》:“應劭曰:(距投)〔投石〕,以石投人也,拔距,即下超逾羽林亭樓是也。張晏曰:《(苑)〔範〕蠡兵法》:飛石重十二斤,為機發行二百步,延壽有力,能以手投之。師古曰:拔距者有人連坐,相把據地,距以為堅而能拔取之。”
弁。
《甘延壽傳》:“試弁為期門。”《注》:“孟康曰:弁手摶。”
南朝門義
富貴之家有僮奴門生義從衣食客。
《宋書·謝靈運傳》:“義故門生數百。”
又《殷琰傳》:“琰素無部曲,門義不過數人。”
又《禮誌》:“奴婢、衣食客加不得服白幘。”
《隋書·食貨誌》:“都下人多為諸王公貴人左右、佃客、典計、衣食客之類,皆無課役。”
南朝雜風俗
遊山水之風俗始於晉,自後多形於諷詠,文人墨客以此相高,蓋與釋道二教之崇奉有關焉。
《晉書·郭文傳》:“少愛山水,尚嘉遁,年十三每遊山林,彌旬忘反。”
《世說》:“孫興公為庾公參軍,共遊白石山,衛君長在坐,孫曰,此手神情都不關山水而能作文。”
富貴之家由此競營林園之勝。
《晉書·謝安傳》:“又於土山營墅,樓館林竹甚盛,每攜中外子侄往來遊集,肴饌亦屢費百金。”
聚古玩之風亦盛於此時。
《齊書·陸澄傳》:“竟陵王子良得古器。”
又《竟陵王子良傳》:“於西邸起古齋,多聚古人器服以充之。”
《梁書·劉之遴傳》:“在荊州聚古器數十百種,有一器似甌。”
佛教盛行,人多舍家貲為佛事。
《齊書·豫章王嶷傳》:“遺教後堂樓可安佛,供養外國二僧。”
《法苑珠林》二十一:“長沙太守江陵滕以永和二年舍宅為寺。”
《名畫記》引《京師寺記》:“興寧中瓦棺寺初置,僧眾設刹舍,請朝賢士庶單疏募緣,時士大夫莫有過十萬者,有長康獨注百萬。”
《雲笈七簽》一百七:“家貧以寫經為業,一紙直價四十。”
《高僧傳》:“晉太康末有安侯道人來至桑垣,出經竟封一函於寺,雲後四年可開之,吳末行至楊州,使人貨一箱物以買一奴,名福善,雲是我善知識。”
燒香由於事佛,漸為事死之儀。
《晉書·康獻皇後傳》:“太後方在佛屋燒香。”
又時人多以佛典命名,男女貴賤皆然。
《晉書·湣懷太子傳》:“沙門,太子小字。”
又《王珣傳》:“法護,珣小字……僧彌,瑉小字也。”
《宋書·後妃傳》:“順帝謝皇後諱梵境。”
唐代詩歌與民俗之關係
唐人之重詩歌,固由其時以詩賦取士而然,亦以其詩歌所詠多為當時實情實景,所用文體亦即當時人人習用之語體,故能普及,白居易之詩老嫗都解,武人如王智興亦能賦詩,強盜遇李渤且向之索詩也。
唐人詩歌均能被之管弦,故倡伎伶官往往唱之,甚至遐陬之謠唱,亦得文人之點綴而流傳生色,蓋民眾欣賞文學機會之富,無以加於斯時者也。
劉禹錫《竹枝詞序》曰:“四方之歌,異音而同樂。歲正月餘來建平,裏中兒聯歌竹枝,吹短笛擊鼓以赴節,歌者揚袂睢舞,以曲多為賢,聆其音中黃鍾之羽,卒章激訐如吳聲,雖傖佇不可分,而含思宛轉,有《淇澳》之豔音。昔屈原居沅湘間,其民迎神,詞多鄙陋,乃為作《九歌》,到於今荊楚歌舞之,故餘亦作竹枝九篇,俾善歌者揚之附於末,後之聆巴者知變風之自焉。”
唐科場重詩賦,故有一二名句取為人稱頌,如錢起之“曲終人不見,江上數峰青”,崔曙之“夜來雙月滿,曙後一星孤”,而韓之“春城無處不飛花”至流傳禁中。蓋上自宮(圍)〔闈〕,下至民庶,無人不耽吟詠也。
唐人之因事生情而不欲以顯語出之者,輒托於吟詠,人之見之者亦遂莫不喻其意焉。故其時詩多有所指,非泛泛焉吟風弄月也。例如劉禹錫謫後還都而作“玄都觀裏桃千樹,盡是劉郎去後栽”之詩,執政見之而大怒,複被竄逐,比其再召,則前之執政者又已失勢,遂又吟曰:“百畝庭中半是苔,桃花淨盡菜花開,種桃道士歸何處,前度劉郎今又來。”此段故事固深足發人省味。又加高駢之“不知子晉緣何事,才學吹簫便得仙”,朱慶餘之“妝罷低聲問夫壻,畫眉深淺入時無”,張籍之“還君明珠雙淚垂,何不相逢未嫁時”,皆為精妙。
唐人詩句純為當時語體,其中有今時語體所自,痕跡顯可尋者,例如代名詞中之他。(北朝已用之。)
白居易詩:“商山老伴相收拾,不用隨他年少人。”
儂。
劉禹錫詩:“水流無限似儂愁。”
自家。
王建《宮詞》:“誇道自家能走馬,團中橫過覓人看。”
助動詞中之還。
王維詩:“飽食不須愁內熱,大宮還有蔗漿寒。”
卻。
元稹詩:“夜深閑到戟門邊,卻繞行廊又獨眠。”
也。
岑參詩:“西向輪台萬裏餘,也知鄉信日應疏。”
了。
白居易詩:“支分閑事了,爬背向陽眠。”
把。
李商隱詩:“總把春山掃眉黛。”
動詞中之著。
杜甫詩:“客睡何曾著,秋天不肯明。”
形容詞中之些。
元稹詩:“第一莫嫌材地弱,些些紕縵最宜人。”
有唐時口語現在所不用或竟不能解者,例如格是。
白居易詩:“江州去日聽箏夜,白發新生不願聞。如今格是頭成雪,彈到天明亦任君。”
不該。不會。
白居易詩:“昨日製書臨郡縣,不該愚穀醉鄉人。”又:“唯是名銜人不會,毘耶長者白尚書。”
上番。
《猗覺寮新記》:“杜詩‘會須上番看成竹’,元詩‘飛舞先春雪,日依上番梅’。”
朱鶴齡注杜詩雲:“斬新花蕊未應飛,與會須上番看成竹,皆唐人方言。”
眾諸。
駱賓王詩:“千回鳥信說眾諸,百過鶯啼說長短。長短眾諸判不尋,千回百過浪關心。”
又有異名之不能盡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