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代之衣服
常服
漢時仕宦平居之服曰單衣。
《漢書·江充傳》:“充衣紗單衣,曲裾後垂交輸,冠單麗步搖冠,飛翮之纓。”《注》:張晏曰:“曲裾〔者〕,如婦人衣〔也〕。”如淳曰:“交輸,割正幅使一頭狹若燕尾,垂之兩旁,見於後。”蘇林曰:“交輸,如今新婦袍上掛全幅繒角割,名交輸裁也。”服虔曰:“冠單麗,故行步則搖,以鳥羽作纓也。”師古曰:“麗,織絲為之,即今方目紗是也。”
《蓋寬饒傳》:“斷其單衣,令短離地,冠大冠,帶長劍。”(時寬饒為衛司馬。)
《何並傳》:“王林卿令奴冠其冠,被其。”《注》:師古曰:“,曲裾單衣也。”(然《恩澤侯表》:嗣侯田恬坐衣入宮不敬免,顏又雲:“直裾單衣。”或《表》《注》有誤也。)
《東觀漢記》:“延岑上元還被宿下邑亭。亭長白言:睢陽賊衣絳,今宿客疑是。乃發卒來,岑臥不動。”
又,“更始在長安,諸將皆冠幘而服婦人衣諸於。”
或服袍。
《禮記·雜記》注:“六服皆袍製不單,以素紗裏之,如今袍,巽重繒也。”(《疏》:“漢時有袍,其袍下之巽以重繒為之。”)
好武者則喜服短衣。
《漢書·朱博傳》:“官屬多褒衣大,(《注》:師古曰:“大褲,《說文》下雲‘褲上’,蓋褲之襠也。”)不中節度,自今掾史衣皆令去地三寸。”《廣川惠王傳》:“其殿門有成慶畫短衣大褲長劍。去好之,作七尺五寸劍,被服皆效焉。”
短衣蓋楚之遺俗。
《史記·叔孫通傳》:“通儒服,漢王憎之,乃變其服,服短衣楚製。”《索隱》:“孔文祥雲:高祖楚人,故從其俗裁製。”
代服。
《風俗通》:“文帝代服衣襲氈帽騎駿馬。”
匈奴之俗蓋服長袍。
《漢書·匈奴傳》言:文帝遺匈奴“服繡袷綺衣、長襦、錦袍各一”。
從官服
皇帝從官著武冠加貂羽金蟬。皆胡服也。(據《古今注》。)
《漢書·燕剌王傳》:“郎中侍中者著貂羽黃金附蟬。”
《後漢書·輿服誌》:“武冠亦曰武弁大冠,諸武官冠之。侍中中常侍加黃金附蟬為文,貂尾為飾,謂之趙惠文冠。”
虎賁冠插尾。
《禦覽》六百八十五引應劭《漢官儀》:“虎賁冠插尾。,摯鳥中之果勁者也。每所攫撮應爪摧碎。尾,上黨所貢。”
先驅則服旄頭繡衣。
《漢書·東方朔傳》注:“應劭曰,旄頭以羽林為之,植發上向而長,衣繡衣在乘輿前。”(按《宋書·禮誌》,謂旄頭為冠皮毛之冠。其說近是。)
執法官服
禦史衣繡衣。
《王斤傳》:“繡衣禦史暴勝之使持斧逐捕盜賊。”(按《玉海》一百二十一引《漢儀注》衣絳。)
凡執法之官冠法冠。
《續輿服誌》:“法冠一名柱後,高五寸,以麗為展筒鐵柱卷,執法者服之。”
儒服
博士儒生之服,蓋有特製而史不詳。
《史記·朱建傳》:“狀貌類大儒,衣儒衣冠側。”《注》:“徐廣曰,側注冠一名高山冠,齊王所服以賜謁者。”
《漢書·王式傳》:“博士衣而不冠。”
《後漢書·馬援傳》:“朱勃衣方領,能矩步。”《注》:“《前書音義》曰:頸下施衿領正方,學者之服也。”
衛士服
衛士著黑衣。
《漢書·蕭望之傳》言,敞備皂衣二十餘年。(張敞也,《注》:“如淳曰:雖有五時服,至朝皆著黑衣。”按《國策》觸龍雲:“願令補黑衣之數,以衛王宮。”似滿時衛士即沿其製。又《左傳》“服振振”,服虔注以為黑服,蓋古以黑為戎服也。)
其他吏亦著黑衣。
《漢書·穀永傳》:“擢之皂衣之吏。”(永初為太常丞。)
《史記·五宗世家》:“衣(單布皂)〔皂布衣〕衣,自行迎,除二千石舍。”
《論衡·謝短篇》:“吏衣黑衣,宮闕赤單。”
《後漢書·鍾離意傳》:“自此詔太官賜尚書以下朝夕餐,給帷被皂袍。”
《禦覽》二百十一引《東觀漢記》:“鮑永好文德,行軍常衣皂,路稱鮑尚書兵。”
按《漢書·尹賞傳》,言群盜探赤丸斫武吏,探黑丸斫文吏,似即以其服色為分也。
亭吏服
漢時鄉亭吏卒皆冠赤幘,衣絳衣,持兵械及繩。
《文獻通考》引《漢官儀》:遊徼亭長皆習設備五兵弩戟刀劍甲鉦鼓。吏赤幘行帶劍佩刀持盾被甲設矛戟習射。十裏一亭,亭長候。五裏一郵,郵間相去二裏半,司奸盜。亭長持二尺版以劾賊,執繩以收執賊。
《漢書·淮南厲王傳》:“又欲人令衣求盜衣。”(沈欽韓《漢書疏證》曰:“求盜亭長所部卒也,田仁代人為求盜亭父。《方言》亭父或謂之褚,郭璞曰:言衣赤也。是亭吏皆絳幘絳衣也。”王先謙曰:“《集解》引《漢書音義》曰:卒衣也。《說文》卒下雲:隸人給事者衣為卒,卒衣有題識者,此即所謂求盜衣也。”)
軍服
漢時軍服甲胄以外蓋服絮衣。
《漢書·朝錯傳》:“可賜之堅甲絮衣勁弓利矢。”
軍服通用紅色。
《周禮·司服》注:“今時伍伯緹衣,古兵服之遺色。”(《急就篇》顏注:緹,黃赤色。)
《後漢書·竇憲傳》注引《漢官儀》:“執金吾緹騎二百人。”《說文》曰:“緹,帛丹黃色也。”
褲亦如之。
《禦覽·服章部》引《漢官儀》:“司空騎吏以下皂褲,因秦水行,今漢家火行,宜赤褲。”
甲胄多製以金屬,此亦古製之一變。
《尚書正義》:“經典皆言甲胄,秦世以來始有鎧兜鍪之文。古之作甲用皮,秦漢以來用鐵。鎧鍪二字皆從金,蓋用鐵為之,因以作名。”
《說文》:“鎧,甲也。”
又,“幹,臂鎧也。”
又,“亞鍛,頸鎧也。”段注:“《漢書·刑法誌》三屬之甲,蘇林曰:三屬者兜鍪也,盆領也,髀軍也。按盆疑當作益,益領即亞鍛,許《部》曰:兜鍪,首鎧也。《月部》曰:胄,兜鍪也。此雲亞鍛頸鎧也,則與蘇說三屬同矣。”
軍服常偏袒。
《漢書·陳勝傳》:“袒右稱大楚。”《注》:“師古曰:袒右者脫右肩之衣。”
《周勃傳》:“為劉氏者左袒,為呂氏者右袒。”
軍將於背上負。
《國語》:“被羽先升。”《注》:“羽,鳥羽,係於背,若今軍將負矣。”
水師軍服著黃帽。
《漢書·鄧通傳》:“以濯船為黃頭郎。”《注》:“剌船之郎皆著黃帽,因號黃頭郎。”
《枚乘傳》:“漢遣羽林黃頭郎循江而下。”《注》:“黃頭郎,習水戰者也。”
祭服
祭服朱衣。
《後漢書·蔡邕傳》:“臣自在宰府,及備朱衣。”《注》:“朱衣謂祭官也。《漢官儀》曰:漢家赤行,齋者絳褲襪。”
罪人服
罪人衣赭衣。
《漢書·賈山傳》:“憐其衣赭,書其背。”
伏刑之後,則書其罪狀著於耳。
《周禮·秋官·司》注:“揭頭明書其罪法。”《疏》雲:“明用刑以板書其姓名及罪狀著於身。”
《漢書·諸葛豐傳》:“故常願〔捐〕一旦之命,不待時而斷奸臣之首,縣於都(亭下)〔市〕……署曰:故侍中王林卿坐殺人埋塚舍,使奴剝寺門鼓。”
男子常服
尋常男子多著襦,蓋短衣也。(武梁祠畫像可證。)
古詩《婦病行》:“抱時無襦複無履。”又《孤兒行》:“冬無複襦夏無單衣。”
《禦覽》六百九十五引《東觀漢記》:“第五倫為二千石,常衣布襦。”
執役者加又名穰。
《漢書·東方朔傳》:“董君綠幘(傳)〔傅〕。”《注》:“韋昭曰:形如射,以(傅)〔縛〕左右手,於事便也。師古曰……即()今之臂〔〕。”《古今注》:“攘衣廝役之服。”
《禦覽》八百十六引《漢舊儀》:“大官賜官奴婢各三十人。大置酒日,皆綈蔽膝。”
《後漢書·明德馬皇後傳》:“倉頭衣綠領袖正白。”
或著犢鼻軍。
《漢書·司馬相如傳》:“相如身自著犢鼻軍。”《注》:“師古曰:即今之()〔公〕也。形似犢鼻,故以名雲。”(《漢書補注》王先謙曰:“《吳越春秋》越王服犢鼻,《廣雅》〔公〕鼻軍也,《方言》〔無〕同褲謂之軍,郭雲,褲無者即今犢鼻軍,同亦龍字異耳。案《說文》龍褲也,《急就篇》顏注褲之兩股曰龍,《玉篇》龍褲襠也。據此形製但以蔽前,反係於後而無褲襠。”)
著裙。
《禦覽》六百九十六引《魏誌》:“管寧恒著布裙。”
官役著白巾。
《漢書·兩龔傳》:“聞之白衣戒君勿言也。”《注》:“師古曰:白衣給官府趨走賤人,若今諸司亭長掌固之屬。”
官奴著青幘。
《貢禹傳》:“蒼頭盧兒皆用致富。”《注》:“臣瓚曰:《漢儀注》,官奴給書計,從侍中以下為蒼頭青幘。”
吏免為民則著白巾。
《朱博傳》:“斥罷諸病吏白巾走出府門。”
漢代婦人服
婦人服多以絲繡。
《漢書·賈誼傳》:“今民賣僮者,為之繡衣絲履偏諸緣。”(《注》:“服虔曰:如牙條以作履緣。師古曰:偏諸,若今之織成以為要襻及領者也。”)
又雲:“(得)庶人〔得〕以衣婢妾,白之表,薄紈之裏,以偏諸,美者黼繡。”
婦人上著襦下著裙。
古詩《陌上桑》:“緗綺為下裙,紫綺為上襦。”
辛延年《羽林郎詩》:“長裙連理帶,廣袖合歡襦。”
又雲:“遺我青銅鏡,結我紅羅襦。”
婦人上衣曰,其上或加長帶為燕尾形。
《漢書·司馬相如傳》:“蜚垂。”《注》:“師古曰:衣之長帶也,燕尾之屬,皆衣上假飾。”(按《玉篇》:衣飾也,婦人之上服也。《廣雅》:長襦也。)
《後漢書·光武紀》:“皆冠幘而服婦人衣諸於繡。”《注》引《前書音義》曰:“諸於大掖衣,如婦人之衣。”
婦人亦著。
《漢書·司馬相如傳》:“曳獨繭之世。”(《注》:“張揖曰,也,世由也。”《何並傳》顏注:“,曲裾單衣也。”)
婦人常服多著蔽膝。
《東方朔傳》:“館陶公主自執宰蔽膝。”
《方言》:“蔽膝江淮之間謂之褂褘,或謂之,魏宋南楚之間謂之大巾,自關東西謂之蔽膝,齊魯之郊謂之〔襦〕。”(《唐誌》“婦人蔽膝皆如其夫”,是唐時尚有之,以為禮服也。)
貴婦人衣長曳地。
《漢書·王莽傳》言:莽妻衣不曳地。
漢之冠幘
漢初依古製用冠。
《漢書·高帝紀》:“高祖為亭長,乃以竹皮為冠。”
《後漢書·輿服誌》:“長冠一曰齋冠,高七寸,廣三寸,促漆麗為之,製如板,以竹為裏。初高祖微時,以竹皮為之,謂之劉氏冠,楚冠製也。”
《漢書·高帝紀》又言:“令爵非公乘以上,毋得冠劉氏冠。”
《後漢書·輿服誌》:“古者有冠無幘,其戴也,加首有支頁,所以安物……秦雄諸侯,乃加其武將首飾為絳帕,以表貴賤,其後稍稍作顏題。漢興,續其顏,卻摞之,施巾連題,卻覆之,今喪幘是其製也。名之曰幘。幘者,賾也,頭首嚴賾也。至孝文乃高顏題,續之為耳,崇其巾為屋,合後施收上下,群臣貴賤皆服之。文者長耳,武者短耳,稱其冠也……皂衣群吏春服青幘,立夏乃止,助微順氣,尊其方也。武吏常赤幘,(尊)〔成〕其威也。未冠童子幘無屋者,示未成人也。入學小童幘也勾卷屋者,示尚幼少,未遠冒也。喪幘卻摞,返本禮也。升數如冠,與冠偕也。期喪起耳有收,素幘亦如之。禮輕重有製,變除從漸,文也。”(《注》引《獨斷》曰:“幘,古者卑賤執事不冠者之所服也。董仲舒《止雨書》曰:執事者皆赤幘。知不冠者之所服也。元帝各頁有壯發,不欲使人見,始進幘服之,群臣皆隨焉。然尚無巾,故言‘王莽禿幘施屋’。冠進賢者宜長耳,(平)冠惠文者宜短耳,各隨其宜。”)
《隋書·崔廓傳》:“藍田人王曇於藍田山得一玉人,長三尺四寸,著大領衣冠幘,奏之。詔問,群臣莫有識者。崔頤答:謹案漢文以前未有冠幘,即是文帝以來所製作也。”
《禦覽》六百八十七引《漢官儀》:“謁者著緗幘大冠。”
男女未冠者著卷幘。
《儀禮·士冠禮》注:“緇,布冠無者,著支頁圍發際,結項中隅為四綴以固冠也。今未冠者著卷幘,支頁象之所生也。”《疏》:“著支頁圍發際者,無正文,約漢時卷亦幘圍發際故知也。”
巾參頭蓋亦幘之一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