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 說破幸福的秘密:以和為貴(1 / 3)

“和”、“諧”二字連在一起的含義就是不同的人在一起卻能相處愉快,統一圓滿,不會因為人和人之間的區別而產生隔膜、矛盾、紛爭和混亂。

寒冷的冬天到來了,一群豪豬擠在一起,相互用彼此的身體取暖,可是當它們彼此挨得太近時,就會被夥伴身體上的尖刺紮得鮮血淋漓,可如果它們彼此之間的距離太遠了,又達不到彼此溫暖對方的效果。如何找到一個既不會相互傷害,又能夠感受到彼此的溫暖的距離,這就成了豪豬們的哲學課題。

我們每一個人,正如同這群冬日裏互相取暖的豪豬。

如果我們相互之間的距離太近,那麼我們彼此不同的個性就會對我們的心理造成傷害,可如果我們過於疏遠,那麼我們又會因為過度的冷漠而變得麵目可憎。

人與人之間,是否存在著一個能夠讓每一個當事人都感到恰到好處的距離呢?

對此,孔子告訴我們說:君子和而不同。

意思是說,品德高尚有修養的人們在一起,雖然各有各的主見,但是卻能完美統一,互相印證。

所謂和諧,是指不同的東西有序地配合,各方麵之間彼此不同,但又渾然一體,此之謂和諧。

“和”、“諧”二字連在一起的含義就是不同的人在一起卻能相處愉快,統一圓滿,不會因為人和人之間的區別而產生隔膜、矛盾、紛爭和混亂。

在孔子的眼裏,和諧是道德的一部分,而道德,是人和人之間的行為準則,單獨一個人是不需要道德的,我們看看“仁”字的寫法,是由兩個“人”構成的,這就形象地給我們闡釋了道德的定義。

因此,和諧是人和人在發生聯係的時候所應具備的元素。

到了現代社會,和諧運用的範圍更廣了,已經遠遠超出了古人的概念。國家需要和諧,社會需要和諧,家庭需要和諧,每一個人在與他人交往的過程中也需要和諧,和諧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無處不在。

(1)如魚飲水暖自知:和諧的要素

和諧事物的差異性,有差異才構成了世界,有差異才保證了我們人格的完整,但這種差異必須是群體能夠接受的,不被別人接受的差異,為我們自己帶來的隻有負麵的影響,是不足取的。

如果說,和諧就是不同事物的有序均衡組合,是一種美,那麼,於我們個人而言,和諧的人生就意味著在保持你的個性的前提下能夠在群體合作之中遊刃有餘。

人類社會是一個合作的群體,所有的人,無論他的才華多麼出眾,智慧多麼過人,他所有的努力和付出,都要在這個社會中體現出來,獲得別人的承認,這樣才會有價值。

卓越與不凡如果不在群體之中展現出現,就猶如絕世佳人藏於深閨之中,千呼萬喚不出來,日子久了,人們就會將你淡忘,縱然你心有不甘還想拋頭露麵,但隻怕時過境遷、人老珠黃。更有甚者,有許多人憤憤不平、滿腹牢騷,自詡智慧非凡、能力超群,但一旦麵臨挑戰,就好像泥菩薩落進水裏,轉瞬之間剝落金漆,打回原形,再也成不了氣候。

所以,當我們提到一個人的價值的時候,說到卓越,說到優秀,都是與別人比較而言,而且這種評價是由群體做出的,任何人主觀的想法,都必須得到群體的接受才能夠獲得承認。

我們所有的人是聯結在一起的整體,所有的人都必須要獲得周邊環境的接納與承認,魯濱孫的故事告訴我們人人都有一個獨立而自由的夢想,但這個夢想,同樣也需要我們在社會上的努力來實現。

如果我們要想在社會上獲得和諧的人生,在這個社會上獲得成功,那麼我們必須要有一些完全屬於自己的而且能夠為群體所接受的東西。

這些東西是什麼?

群體永遠也不會接受褊狹與刻薄,寬厚的心態是我們取得群體認可的不二法門。這是因為群體也是由一個個的人所組成的,而每一個人都是不完美的,如果我們不接受別人的不完美,那麼,別人也同樣拒絕接受我們,因為我們也同樣並不完美。

逃避是一種不成熟的表現,群體能夠接受我們的隻有勇敢與真誠,隻會接受我們的光明磊落,不會接受我們內心陰暗的部分,這就需要我們時時提醒自己,不能任由人性中的黑暗部分將我們葬送。

對物質的過度貪婪欲望與占有,是最無法為群體所接受的,一個貪婪的人勢必會不擇手段,這就意味著有可能對別人造成傷害,這種傷害無論是心理上的還是現實中的,都應當是我們所要避免的。

群體是一個讓每一個人展示自我的社會生活圈,在這個圈子裏,任何有可能對別人造成負麵性壓抑的力量,如自大的人格、狂妄的語言、動轍對別人的無端指責、性格上的極端與另類、言行舉止的輕浮與缺乏責任心,所有這些人性中的負麵力量,都將對我們人生的和諧目標構成挑戰。

所以我們說,和諧的人生就意味著成功,意味著無論是別人還是你自己,對你的人生評價更多的以認同為主。反之,如果一個人無法適應這個社會,無法與別人達成有效的合作並於合作中獲取自己的人生資源,這樣的人生,縱然他非要堅持說自己的人生是和諧的,別人也未必同意。

由此我們可以總結出和諧人生的定律與法則:

法則一:和諧的人生是成功的人生,得不到別人承認的人,終生與“和諧”二字相隔膜。

法則二:和諧的人生是對你個性的肯定,而非相反。初入社會的年輕人打磨掉身上的棱角,並非是失去自己的個性,僅僅是因為有些所謂的棱角過於自我,難免會對別人造成傷害。

法則三:和諧的人生標誌著一個與群體的價值取向趨向一致的共性。如果一個人成為群體中引以為豪的驕傲,而非恥辱,這樣的人生才是真正具有價值的。

在這裏我們所提出的和諧的三個法則,它包括三個方麵的內容:

第一是和諧的主體——群體或團隊與我們自己,取消了其中的任何一個要素,和諧的意義都無從談起。

第二是和諧事物的差異性,有差異才構成了世界,有差異才保證了我們人格的完整,但這種差異必須是群體能夠接受的,不被別人接受的差異,為我們自己帶來的隻有負麵的影響,是不足取的。

第三是和諧事物的共性,不管我們對自己的自我評價有多麼高,但我們必須要明白一點,除非我們是能夠為芸芸眾生帶來大利益的神,否則的話,我們就隻能選擇對別人尊重,而這就意味著我們必須要讓群體接受我們,而不是任性地強迫著整個社會向我們屈服。

天有道,法自然。

如果我們希望掌握幸福與快樂的法門,讓自己的人生體現出和諧的光彩,那麼我們就必須要接受這樣一幅和諧法則圖:

圖示:人生和諧圖

有了這樣一張人生和諧圖,我們也就有了自己的人生成功地圖,現在我們所要做的隻是通過學習與思考,把握住和諧的規律,洞悉和諧的法則,用自己的智慧與努力,讓自己的人生步入和諧之道,並最終領悟到和諧的美妙意境。

(2)尋找和諧的秘密

和諧的人生不會從天上掉下來,它是一個自我尋找的過程,隻要你找到你自己的價值之所在,找到你人格中最有魅力的部分,那麼,當你融入社會的時候,就會真切體驗到魚兒遊在水中的感覺。

行有道,法和諧。於人際關係而言,和諧是指人與人相處時的愉悅程度,有句話叫魚水之歡,雖然現在這句話的意義已經演變為異性相處的理想狀態,但最早從這種愉悅狀態中獲得人生收獲的卻是兩個男人:三國的劉備和諸葛亮。

當時諸葛亮在隆中高臥,劉備在徐庶的介紹下,對諸葛亮充滿了景仰,於是決定親自前往隆中拜訪諸葛亮。他一共去了三次,才見到了諸葛亮,這就是有名的“三顧茅廬”的典故。史載,劉備得到了諸葛亮之後,曾興奮地對關羽和張飛說道:我如今得到了諸葛亮,正如同魚兒得到了水一樣。

這就是魚水之歡的最早來曆。

可以想象,“魚水之歡”這四個字,在最初的時候隻是用來表述兩個合作者的心理狀態,劉備在感受到了諸葛亮的才智的同時,更多的是感受到了諸葛亮的人格魅力,正是這種人格的力量讓劉備從此對諸葛亮信任有加,甚至身死之後,還在白帝城托孤,將蜀國托付給諸葛亮照料打理,而諸葛亮終未負劉備之所望,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六出祁山,身死軍中,兩人於是成為了中國封建社會時代最為理想的一對君臣。

後代人再運用“魚水之歡”的時候,總離不了一個“相偕甚歡”的進一步描述,這表明了人與人合作的最理想境界正是和諧,正是如魚遊水般的那種不可言述的合作快感。

對於這種合作最高境界中的“魚水之歡”,禪宗也有一個非常巧妙的詮釋:

大海之中,一條魚問另一條魚:什麼叫水?

另一條魚回答:水就在你我的身邊。

第一條魚非常吃驚:水就在我們身邊?那我怎麼沒有感覺到?

另一條魚回答它:正是因為你沒有感覺,才是水存在的最高境界,如果水刻意地想讓你知道它的存在,那麼你的煩惱就來了。

……

這就是和諧的真諦,以一種自然的方式與周圍的環境融為一體,讓身處其中的人都感受到輕鬆和快樂,而不是刻意強調自己的存在,這樣才能帶動別人願意為你的目標而努力。

現如今是一個強調個性、強調創造性的時代,許多人所麵臨的一個共同困擾就是:一旦我們磨平自己的棱角,失去自己的個性,那麼我們也就失去了自我,一個沒有自我的人在現實中是無法成功的,更遑論獲得團隊的接納與人生的成功。

反之,當我們試圖保持我們的個性時,這種個性又往往會與周圍的環境不協調,直接導致了人際關係的衝突,在這兩難的取舍中我們無所適從,我們到底應該怎麼做,才能夠在保持自己的個性的前提之下,獲得群體的認可呢?

幾年前,一個叫吳銘的十二歲的男孩,隨同父母移民到了美國,被送入了一所私立學校中學習,短暫的新鮮感覺很快就過去了,小吳銘很快就發現他陷入了一個與自己格格不入的社交環境之中,不要說在那些金發碧眼的小洋人眼中,他這個東方的孩子是多麼古怪,單是語言上的隔膜,也讓小吳銘承受著巨大的心理壓力。

吳銘希望同學們能夠接受自己,但是他的努力卻隻換來了那些孩子的嘲笑,那些孩子就像看待一個怪物那樣審視著他,拿他取笑,故意戲弄他,還給他起了許多難聽的綽號。

小吳銘沉默了,很少有人意識到,在孩子們的社會生活圈子之中,孩子們所承受的心理壓力遠超過成年人。

而對於小吳銘來說,最大的痛苦更多來源於他的父母,孩子的父母也一樣麵臨著不被當地主流社會所認同的困難,根本就顧不上小吳銘,反而認為這個孩子怎麼這麼不懂事,淨給大家添麻煩……小吳銘終於發現,人在社會上的生存,唯一所能依靠的隻有自己。

那麼,小吳銘又如何解決甚至連他的父母都無法解決的問題呢?

他隻能在他和當地孩子們的差異上做文章。膚色、頭發與眼睛的顏色不同,這僅僅是外表,最大的區別是,他所來自於的東方社會對於當地孩子們來說是一片空白,教育與文化的背景差異,這些才是最主要的。

於是有一天,小吳銘有意帶了一張中國剪紙去上學,並故意讓同學們看到這張美麗的作品,那些從未見過中國藝術品的孩子們驚呆了,他們發出了誇張的呼聲:上帝啊,這是什麼,竟然如此美麗……

這就是中國的剪紙,小吳銘自豪地告訴他的同學們,並說:如果你們喜歡的話,我可以替你們剪……

說完,小吳銘拿出剪刀和彩紙,很快剪了一張印第安人的剪影,所有的同學立即震驚了,投向吳銘的目光,再也不像以前那樣漠然與充滿敵意。

沒有人能夠知道,小吳銘為了練習剪紙,他在家中把自己的手剪得鮮血淋漓,他這樣做的目的並不是為了討好誰,而是他希望人們能夠知道,他不是人們所想象的那樣連英語都說不清楚的笨學生。

這次事情之後,小吳銘在孩子們的心中很快有了地位,他並不是一個毫無價值的人,這是他告訴別人的最重要的事情。

當小吳銘已經適應了異國的環境的時候,他的父母卻麵臨著人生又一次的重大選擇:無論他們如何努力,始終無法獲得當地主流社會的認同,現在他們考慮的問題是小吳銘所沒有想到的:回國。

小吳銘也渴望著跟隨他的父母一道返回遙遠的家鄉,但是,他當時正準備再做一件事,讓他的夥伴和老師們大吃一驚。

那一年小吳銘剛剛15歲,在美國底特律。

他打算開一家中國餐館,讓當地人品嚐到中國美味的飯菜。

對於他這個建議,父親和母親嗤之以鼻,不屑一顧,他們兩個成年人的努力都無法獲得任何效果,更何況一個不懂事的孩子了,他們冷冷地拒絕了小吳銘的建議,並告訴他隨時準備回國。

小吳銘卻不肯放棄,他奔跑在居民社區的周圍,調查當地人對中國飯菜的印象,並請求他的老師幫他作了一份融資申請,拿著這份申請,他一個人怯生生地走進了銀行,出乎意料的是,銀行批準了這一貸款要求,貸給了小吳銘十五萬美金。

就在小吳銘的父母目瞪口呆時,小吳銘的中國菜館已經開張了,當天賓朋滿座,營業額高達7000美金,他隻用了兩個月就還清了銀行的貸款,並成為了當地讓人羨慕的“有錢人”之一。

當小吳銘背著書包去上學的時候,他的父母卻已經成為了他的雇員,忙前忙後地替他操持著飯館的業務……

這是一個真實的故事,小吳銘的故事告訴我們這樣一個道理:

和諧的人生不會從天上掉下來,它是一個自我尋找的過程,隻要你找到你自己的價值之所在,找到你人格中最有魅力的部分,那麼,當你融入社會的時候,就會真切體驗到魚兒遊在水中的感覺。

(3)和諧不是喪失自我

真正的和諧並不意味著要求大家都是一個樣子,完全相同,而是擁有不同的個性、愛好、品位等,但相處在一起時,卻又融洽和美,不會互相衝突。

驢子在吃草的時候聽見蟬在唱歌,歌聲非常美妙動聽。驢子沉醉在這優美的旋律中,幾乎忘記了自己的存在。

“要是我能和蟬一樣發出同樣悅耳動聽的聲音,演唱一首歌曲,那該有多麼美好啊!”

驢子這樣想,於是便羨慕地問:“你的歌聲實在是太動聽了,請問你是怎麼發出如此美妙的聲音來的?你有什麼秘方或者訣竅嗎?”

蟬答道:“秘方、訣竅倒是談不上,不過我認為我的嗓子好可能和我經常吃露水有關係,露水是種好東西……”

驢子聽後大喜,因為露水對於它來說很方便就能找得到。從此以後,驢子就不吃草了,隻喝草葉上的露水,沒過多久驢子就餓死了。

驢子的悲劇來源於它喪失了自己,強求自己和別人一樣,結果不僅沒有學到別人的長處,還迷失了自己。中國還有個成語叫“邯鄲學步”,說的也是這個意思。

和諧也是如此,真正的和諧並不意味著要求大家都是一個樣子,完全相同,而是擁有不同的個性、愛好、品位等,但相處在一起時,卻又融洽和美,不會互相衝突。

和諧就好比一個房間裏,不可能為了整齊隻擺放一些椅子,而是另外還要有桌子、沙發等其他的擺設,物盡其用,互相協調,這樣才美觀實用。

一個人養了一頭驢和一隻哈巴狗。驢子成天被關在柵欄裏,雖然不愁吃喝,但是每天都要幹很多的活兒,不是到磨坊裏拉磨,就是到樹林裏馱木材,或者運貨物到集市上,工作特別繁重。

哈巴狗的命運和驢子則有天壤之別。它會表演許多小把戲,做很多有趣的動作,特別能討主人的歡心,主人一高興就會賞賜給它一些好吃的,到了傍晚主人還會和它一起外出散步。

驢子在工作之餘,難免心有不平,自己累死累活,還得不到自由,而哈巴狗什麼都不用幹卻能得到寵幸。

這一天,機會終於來了,驢子扭斷韁繩,跑進主人的房間,它決定學哈巴狗那樣逗主人開心,說不定主人會帶自己出去遊逛一天。

驢子看到主人就圍著他跳舞,可是它的腿碰倒了桌子,碗碟被摔得粉碎,接著又撞翻了椅子。驢子覺得這樣還不夠親熱,於是它學著哈巴狗的樣子,趴到主人身上,伸出舌頭去舔他的臉。

主人被它嚇壞了,以為驢子發瘋了,也不敢反抗,隻是在那裏大叫。驢子以為主人喜歡自己這樣,越發起勁了。

大家聽到喊叫急忙趕到,把驢子拽了出去。驢子等著主人給自己獎賞,沒想到反倒挨了一頓痛打,接著又被關進了欄子裏。

這個驢子也犯了同樣的錯誤,它的不和諧就是因為它沒有給自己一個準確的定位,明明自己是一頭驢,卻偏要去學哈巴狗,結果隻能是遭到人們的厭惡。

在現實生活中,和諧絕不是排斥和自己不一樣的人,要求大家千篇一律。當我們和別人相處時,要明白,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特點,應該學會尊重和接受別人的風格,不拿自己的標準來要求別人。同時,也要保持自己獨立的個性。

(4)和諧就是相處之道

人也是這樣,過於接近並不是一件好事,人和人的相處需要有自己的空間,不能過分逾越。否則,你覺得是親密的舉動,在對方看來,卻可能是一種傷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