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1 / 3)

教育學知識來自教育教學的實踐,是對教育實踐經驗的總結、提煉和升華。教育學中有關教育教學的規律、原則和方法是千百年來教育實踐傳承下來的教育精華,是對教育實踐的真理性認識,是教育工作中應當積極吸取和借鑒的。在現實中,或許有的人並沒有學習過教育學卻能成為一名熟知教育規律和教育方法的優秀教育工作者,這是因為在其教育實踐中已潛移默化地運用了教育學知識,如果能主動學習教育學的相關知識,掌握教育教學規律、技巧和方法,那樣就能更理性地麵對教學現象,正確認識自己的教學實踐,提高自身修養,從而提高教學效率。

一、教育及教育學的概念

教育是什麼,教育學又是什麼,這是關係教育和教育本質的兩個關鍵問題。它既是正確理解相關概念的基礎,也是科學地認識教育和教育學活動的基礎。

(一)教育的概念

自有人類社會出現,教育作為一種社會現象就存在了。教育這種社會現象日益成為社會生活中不可缺失的重要組成部分,成為現代社會成員生存和發展的重要基礎和條件,成為與人們生活最為密切的終身性社會活動之一。如果查閱中外著名的教育家有關“教育是什麼”的直接論述,我們會得到很多的啟發,他們往往各自從某一特定的角度來闡述什麼是教育,使我們看到教育本身的複雜多彩以及含義的豐富性,同時,它也可能給我們帶來不少的困惑,因為各路學者對教育的論述是如此的不同甚至相悖。例如,英國19世紀的社會學和教育學家斯賓塞認為教育應該“為美好的生活做準備”;美國20世紀的哲學和教育學家杜威則認為,教育不是為生活做準備,“教育即生活”。為此,對於什麼是教育的回答與時代有關,同時也與學者所關注的視角有關。因此,我們不能僅以曆史上或現實中著名教育學家或理論權威有關教育的論說直接拿來作為涵蓋中外古今一切教育活動的定義。

教育(education)作為一個特定的科學概念,有廣義和狹義之分。

廣義的教育:教育是有意識的,以影響人的身心發展為首要和直接目標的社會活動。此定義中所指的“人”是指各種年齡的受教育者;所強調的“有意識”是為把教育與其他不是有意識但在客觀上可能對人身心發展產生影響的社會活動區別開來。從實際效果看,人在參加任何社會活動時均會對其身心的發展產生一定的影響,我們可以把這類效果或影響稱為活動的“教育效果”或“教育影響”,而不能把所有這些活動都稱為教育。所提到的“首要”一詞加在目標前麵是想明確,凡是不以影響人身心發展為首要目標的活動都不應該屬於教育活動。例如,雖然醫療衛生的活動結果也能起到促進人的身心發展的作用,但醫療衛生活動是以治病作為活動的首要目標,因此它不屬於教育活動。定義將“直接”加在目標前麵的意圖是想進一步說明促進人的心身發展是教育的直接目標,而教育的過程還會產生其他間接的目標,如推動社會發展等。廣義教育的外延包括學校教育和學校以外的機構性或非機構性的教育活動。

狹義的教育:專指學校教育,是由專職人員和專門機構承擔的,有目的、有係統、有組織的以影響學生的身心發展為首要和直接目標的教育活動。學校教育出現在西方文藝複興時期,在中國則自20世紀始一直是最重要的教育形式。與其他教育形式相比,學校教育活動更為專門化,具有鮮明的係統性、目的性與組織性。

(二)教育學的概念

教育學(pedagogy)一詞來源於希臘文(pedagogue),本意為“教仆”,意為照顧兒童的學問,後來被引申為關注教育過程的應用藝術。在我們已出版的教育著作和詞典中,對教育學有如下解說:①《辭海》中說:教育學主要探討教育的本質、目的、製度,各項教育工作的任務、內容、過程、方法、組織形式、教師、學校管理等;②《教育學大辭典》給教育學的定義是:研究人類教育現象及一般規律的學科。其任務是研究培養人的社會教育活動,揭示教育的客觀規律,論述適應社會需要、符合教育規律的教育理論以指導教育實踐。

總而言之,人類對教育活動的認識與研究是隨著教育的發展而逐漸積累起來的,了解教育學的發展曆史對我們理解在教育過程中所麵臨的問題以及展望未來教育的發展方向十分重要。教育學的發展經曆了一個相當漫長的曆史過程,一般可劃分為四個階段。

1教育學的萌芽期。這一時期的主要特征是教育學還孕育在哲學、政治學、倫理學中。此期雖然關於教育問題的研究已經開始,但多是一些對經驗的總結或成功培育過程的記述,研究成果也隻是散見於哲學、政治學和倫理學等學說中。《論語》中關於教育的論說可以反映出當時中國古代對教育學的認識。同樣,在古希臘和古羅馬的文化遺產中,也記載了不少關於教育的觀點,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在《理想國》中就闡發了相當豐富的教育思想。

2教育學的雛形期。這一時期的教育學已具有了獨立學科的原始形態。此期顯著的特征是論述教育學的專門著作問世,這標誌著教育學已開始從其他學科中獨立出來。我國古籍中論述教育問題的《禮記·學記》就對先秦儒家教育思想、教育經驗作了較為係統的總結,並對教育的作用、教育製度,特別是對教與學中諸多問題作了闡述,被認為是世界上最早的教育著作。誇美紐斯是享有“教育學之父”的捷克著名教育家,他所完成的《大教學論》受到後世教育者高度的讚譽。在該書中他提出係統的教育目的論、方法論,教育原則體係,課程與教學論,德育論以及一些學科教育思想。教育應該如何進行,努力為教育措施尋找理論依據是該書的學術價值體現,《大教學論》被公認為近代第一本教育學專著。

3教育學的發展期。教育學到了發展期,作為學科的基本特征已趨完全。在西方這一時期教育學的發展性特征尤為明顯,繼誇美紐斯之後,出現了不同的教育學派,湧現出許多的教育家,創作出了豐富的教育理論或教育思想著作。如英國教育家洛克的《教育漫話》、德國教育家盧梭的《愛彌兒》、英國教育家斯賓塞的《教育論》等都在這一時期問世。此時,將教育理論提高到學科水平並為後人所公認的是德國教育家赫爾巴特,在他的《普通教育學》中,構建了教育的邏輯體係,形成了一係列教育的基本概念與範疇。《普通教育學》被教育史上譽為第一部科學形態的教育學,自此之後,教育學在對象、內容、方法、體係等諸方麵具有了自己的學科形態且成為一個整體,實現了從思想、見解、理論向學科的轉化,教育學作為相對獨立的以教育為研究對象,以揭示教育活動規律為宗旨的學科地位在這個階段被確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