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日,朝堂之上,皇帝端坐在龍椅上,麵色凝重。李軒手持奏折,大步流星地走上金鑾殿,向皇帝稟報戰果:“陛下,臣已根據那位朋友的情報,成功摧毀了黑暗組織的多個秘密據點,繳獲了大量罪證。”
皇帝聽後,眼中閃過一絲讚許:“李軒,你做得很好。朕要重重賞你。”
李軒拱手道:“陛下,臣不求賞賜,隻求能早日為朝廷除去這個禍患。”
皇帝微微點頭,打開李軒呈上的奏折,仔細瀏覽起來。不一會兒,他的臉色就變得鐵青:“原來這一切都是遼國在暗中操控!他們竟敢如此欺我中原!”
李軒沉聲道:“陛下,遼國野心勃勃,一直覬覦我中原的富饒。如今他們暗中操控黑暗組織,企圖擾亂我朝綱,為他們的侵略計劃鋪路。我們必須給予他們應有的懲罰!”
皇帝深吸一口氣,沉聲道:“好!朕就命你為征遼大元帥,統領三軍,出征遼國!務必要將遼國賊子一網打盡,揚我國威!”
李軒領旨謝恩,退下金鑾殿。他心中明白,此次出征遼國非同小可,必須做好萬全的準備。
回到府中,李軒立刻召集了手下的將領們,開始商討出征事宜。他首先分析了遼國的地形和兵力部署,然後提出了自己的作戰計劃:“我們首先要利用那位朋友提供的情報,找到遼國的弱點,然後集中兵力一舉突破。同時,我們還要聯合其他邊境的勢力,共同對抗遼國,形成合圍之勢。”
將領們聽後紛紛表示讚同,他們開始忙碌地準備軍需物資、訓練士兵、磨刀霍霍準備迎戰。李軒也親自挑選了一批精銳的士兵作為先鋒部隊,並親自訓練他們,確保他們在戰場上能夠發揮出最大的戰鬥力。
出征遼國的前夕,朝廷的氣氛異常緊張。李軒站在金鑾殿外,遠望著天邊即將落下的夕陽,心中卻如這朝堂般波濤洶湧。他知道,那些反對他出征的聲音不會就此平息,一場關於國家安危的爭論即將在朝堂上掀起。
“李將軍,你可曾想過,一旦出兵不利,我國將陷入何等境地?”一位白發蒼蒼的老臣,顫顫巍巍地走出隊列,向李軒發難。
李軒微微一笑,不卑不亢地回應:“老大人,我自然考慮過。但您可知,遼國賊子欺我中原無人,若我們不給予回擊,隻會讓他們更加囂張。如今,我已做好萬全準備,隻待陛下一聲令下,便可揮師北上,直搗黃龍!”
話音剛落,朝堂上便響起了一片議論聲。有的官員讚同李軒的觀點,認為應該給遼國一個教訓;而有的官員則擔憂一旦戰敗,會給朝廷帶來滅頂之災。
這時,一位年輕的文官站了出來,他言辭犀利地指責李軒:“李將軍,你口口聲聲說已做好萬全準備,可你有何證據?若是你隻是一時衝動,豈不是將國家安危置於不顧?”
李軒聽了這話,心中不禁冷笑。他深知這位年輕文官是朝中一些保守勢力的代表,他們害怕戰爭,害怕失去現有的安逸生活。但他也知道,此刻他不能退縮,必須拿出有力的證據來證明自己。
於是,李軒深吸了一口氣,緩緩說道:“諸位大人,我並非一時衝動。我手中已有那位朋友提供的詳細情報,包括遼國的兵力部署、地形地貌以及糧草儲存等信息。此外,我還聯合了邊境的多個勢力,他們願意與我們共同對抗遼國。我們有足夠的實力,也有足夠的信心,能夠戰勝遼國!”
說著,李軒從懷中掏出一疊厚厚的情報,遞給了站在龍椅旁的宦官。宦官小心翼翼地將情報呈給了皇帝。皇帝打開情報仔細瀏覽起來,臉色逐漸變得凝重。
“李軒所言非虛。”皇帝放下情報沉聲道“遼國賊子確實在暗中操控黑暗組織企圖擾亂我朝綱。如今他們更是欺我中原無人公然挑釁我國威嚴。若是不給予回擊隻會讓他們更加囂張!”
皇帝的話音剛落朝堂上便響起了一片讚同聲。那些原本持反對意見的官員也開始動搖他們明白皇帝的話有道理也知道此時若不給予遼國應有的懲罰隻會讓國家陷入更加危險的境地。
然而就在這時那位年輕的文官再次站了出來他仍然堅持自己的觀點:“陛下臣以為李將軍雖然準備充分但戰爭畢竟有太多的不確定性。一旦戰敗我們將麵臨滅頂之災。因此臣建議還是應該謹慎行事不要輕易出兵。”
這話一出朝堂上再次陷入了沉默。皇帝也陷入了沉思他知道這位年輕文官的話雖然有些刺耳但卻也有一定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