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塵終於明白,這張銀色紙張到底是什麼。淩陽的望氣術,欺騙了王塵。他一直以為,望氣術是類似於地球上‘堪輿’‘風水’之類的東西,屬於一種學問,無關修行。但是,這乾坤圖上麵的經文,徹底顛覆了這一猜想。
乾坤圖,不知何人所作,也不知成於何年何月。不過,僅僅通讀了一遍乾坤圖上麵的經文,王塵就完全被征服了。製作乾坤圖的那位,必定是一位驚天徹底的天驕人物,而且必定自視甚高,目空一切。不過,王塵絲毫沒有感覺此人狂妄,盡管此人所留下的經文,字裏行間,透著藐視天下的霸氣與自信。因為,此人所留下的乾坤圖尤其是這經文,真的學究天人,包羅萬象。
乾坤圖,圖解乾坤。天地萬物,進入其中,莫有出焉。
好大的口氣,氣吞萬裏如虎。一張乾坤圖,圖解乾坤,包容萬物,這該是何等的氣概?更有甚者,這絕非徒作大言,誇誇其談。雖然經文隻有三千餘字,但是卻令王塵徹底的折服。
天地萬物,都是依據‘道’,無盡變化,都是因循‘道’的變化。潮生潮落、春去秋來、歲月寒暑、晝夜交替、星辰東升西墜、何川滾滾東流、萬物生死幻滅莫不是因循‘道’的軌跡。雖然萬物變化無盡繁複,看上去諸般不同,其實本質卻是相通的。所有的道理,所有的規律,都是有跡可循的,這就是‘道’。
修煉,其實就是尋找並且掌握‘道’的變化規律的過程。修煉的方法,按照這位高人的理論,有五個階段:解、摹、演、化、生。
解,是了解、理解。想要掌握‘道’的真諦,首先必須了解萬物演化的過程,理解其中的因果。這是最初級的階段,也是入門的必修,後期的修為的基礎。基礎不牢,如同沙灘上的摩天大樓,傾頹不過瞬息之間。
摹,是臨摹、摹仿。了解到了萬物變化的過程,理解了其中的因果,則就可以再進一步,摹仿。根據你所觀察到的情況,將之臨摹出來。這是真正了解事物變化真諦的關鍵性一步。因為,最初的‘解’隻是表麵,不涉及到核心真諦。老子《道德經》開篇就有雲: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闡述的就是‘表’與‘質’之間的關係。無名,則為本質。有名,則為表象。表象為本質的表現,為本質的折射,可以依據表象去探尋本質,但是表象卻並非本質。
演,是演練、演化。摹仿,終歸隻是照貓畫虎,徒具其形,不得精髓。若能再進一步,則可以真的探尋到萬物變化的規律,進行真正意義上的演化。這樣所演化出來的,與所演化對象本身,並無區別。並蒂雙蓮,花開兩支,雖然是兩朵不同的花,但是花的本質卻是一體同源。這樣的演化,或許看起來,反倒不如摹仿所來的更加‘形似’卻勝在神髓。
化,乃是化生,升華。演,所得雖然得起本源,卻是一體同出,不過是再現而已。真正領悟了‘道’的精髓,則能融化真諦,化生新意。由一而三,由三及萬,乃至無窮。
生,乃是誕生、新生。這一境界,徹底摒棄了所有法則,所有‘道’。破盡萬法,才得真意,從無處來,到無處去,無中生有。從虛無中,化生萬物,再造乾坤。
淩陽所謂的‘望氣術’隻是其中‘解’的一部分經義研究所得的心得而已。所用的,不過是了解萬物的規律,加以利用而已。望氣,不過是根據多年來,曆代高人觀察萬物變化所得的經驗,加以整理的一些東西而已。按照乾坤圖的說法,連入門都算不上。
雖然隻有短短三千餘字的經文,但是包容天地,博大精深。王塵雖然讚歎著經文的神妙,卻也有老虎吃天,無從下口的感覺。不過,乾坤圖最後,也有備注,在這張圖的背麵,有數百圖刻,乃是經文的詳解、注釋。
所以,王塵很快就繞到了乾坤圖背後,迫不及待的開始研究起這些圖刻來。
第一幅圖,王塵有些茫然,隻是一副山水圖刻。雖然上麵,山川河嶽,曆曆在目,無比逼真。那山,就是真的山,重重疊疊,山勢起伏。甚至,連山上輕鬆翠柏,都清晰無比。那水,就是真的水。大江東去,浪花滾滾,碧波蕩漾。就連江水中一葉扁舟,也隨波飄蕩。
但是,這是在解釋什麼呢?
王塵看不懂,悟不透,想不明白。
在乾坤圖麵前,王塵足足沉思了兩個時辰,最終卻隻能悵然起身,一臉頹唐。他能感覺到,這副圖刻蘊含玄機,那山川河嶽中間,似乎隱藏著什麼。但是,他卻無法領悟。王塵自問,他的悟性資質,不算差。否則,無法解釋這半年來他的修為進境速度。但是,麵對這一幅明擺著暗藏玄機的圖刻,他卻不得其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