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鄧惟佳的博士論文《能動的“迷”:媒介使用中的身份認同建構》即將付梓,我和她一樣欣喜。

惟佳攻讀博士學位的專業方向是廣播電視學,她同時也是這個領域的青年教師,在讀期間一直為本科生教授與廣播電視相關的理論和實務課程,因此從一開始考慮博士論文選題,就覺得無論從她的個人喜好還是專業發展,都應該在廣播電視領域尋找一個基於中國媒介發展現實的生動鮮活的案例,並通過這樣的案例來嚐試一些理論建構。惟佳在碩士階段求學英倫,耳濡目染,對大眾文化研究頗有興趣。於是,在年輕人當中被熱議的海外電視劇,開始走進她的研究視野。

從關注海外電視劇基於互聯網在中國的特殊收視方式和產生的影響,到最終確定以中國的美劇網上迷群為研究對象,探討受眾如何通過其行為來實踐自身的能動性,進而深入詮釋出能動的迷群在媒介使用過程中建構身份認同的特征、方式和意義,整個研究的過程之辛苦之糾結自不待言。所幸惟佳以她的刻苦勤勉,為自己三年的博士研究生學習生涯,畫上了一個十分不錯的句號。

其實每個研究都是作者階段性的思考,不會完美無缺。不過惟佳的這一研究,盡管理論邏輯和經驗材料的收集整合都還存在這樣那樣的一些不足,但其可貴之處在於:首先,這是一個頗具前瞻性的選題,她敏銳地關注到傳統的電視節目通過互聯網正在形成全新的傳播模式並對受眾的日常觀念和行為產生影響;其次,她比較完整地梳理了西方迷文化研究的理論成果,但並不隻是簡單地用中國的本土經驗來驗證西方的既有理論,而是嚐試著通過探討網絡美劇迷群建構認同的多重邊界,來分析和闡釋在全球化背景和中國現有的媒介環境下,這個特殊的亞文化群體與美國流行文化之間的複雜張力;再次,在研究方法上,她經曆了作為一個社會科學研究者所必須的腳踏實地采集經驗材料的漫長過程。正因為如此,這本書不僅在理論分析上有不少閃光之處,而且每個章節都言之有據,讀起來也很是有趣,實屬不易。

我相信,以這樣的博士論文為起點,鄧惟佳的研究之路會越走越好。

複旦大學新聞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複旦大學信息與傳播研究中心副主任

複旦大學媒介素質研究中心主任

陸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