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人喜歡預知明天的煩惱,想要早一步解決掉明天的煩惱。其實,明天如果有煩惱,你今天是無法解決的,每一天都有每一天的人生功課要交,努力做好今天的功課再說吧!隻要我們能用平常的心對待每一天,我們就能理解生活和快樂的真正含義。
發脾氣無助於安寧
有人曾說,征服自己的不良情緒,就能征服一切。這正說明了人應該完全掌握自己的情緒,而不是成為情緒的奴隸。然而,有很多人都曾陷於憤怒、憂鬱、恐懼等消極情緒的陷阱裏不能自拔。他們被這些情緒折磨的同時,也喪失了當下的美好。
如果我們心中存在不滿,就總想找地方發泄出去,最為直接的發泄方式就是發脾氣。很多人認為,發脾氣是最好的發泄方式,因為如果事情一直憋在心裏,很容易憋出病來;宣泄出去了,心情就得到了放鬆,情緒上也會趨向平穩了。
其實,這樣的說法是錯誤的。因為世界上的人都是相互影響的,一個人的怒火在發脾氣時得到了釋放,那麼必定會有其他人受了他(她)發脾氣的影響,身心都受到了委屈。如果每個人都選擇用發脾氣的方式來宣泄自己,那麼這個世界恐怕再無和平與安寧了。
心理學上有一個“踢貓效應”的故事:一家公司老板因急於趕時間去公司,結果闖了兩個紅燈,被警察扣了駕駛執照。他感到十分沮喪和憤怒,他抱怨說:“今天活該倒黴!”
到了辦公室,他把秘書叫進來問道:“我給你的那五封信打好了沒有?”秘書回答說:“沒有。我……”
老板立刻火冒三丈,指責秘書說:“不要找任何借口!我要你趕快打好這些信。如果你辦不到,我就交給別人。雖然你在這兒幹了三年,但並不表示你將終生受雇!”
秘書用力關上老板的門出來,抱怨說:“真是糟透了!三年來,我一直盡力做好這份工作,經常加班加點。現在就因為我無法同時做好兩件事,就恐嚇要辭退我。豈有此理!”
秘書回家後仍然在發怒。她進了屋,看到八歲的孩子正躺著看電視,短褲上破了一個大洞。在極其憤怒之下,她嚷道:“我告訴你多少次了,放學回家不要去瞎瘋,你就是不聽。現在你給我回房間去,晚飯也別吃了。以後三個星期內不準你看電視!”
八歲的兒子一邊走出客廳一邊說:“真是莫名其妙!媽媽也不給我機會解釋到底發生了什麼事,就衝我發火。”就在這時,一隻貓走到小孩跟前。小孩狠狠地踢了貓一腳,罵道:“給我滾出去!你這隻該死的臭貓!”
從這個故事中我們看出:本來是一個人的憤怒,可是經過了多番的傳遞,最後竟然轉嫁到了貓的身上。這隻貓沒有辦法像人類一樣發泄自己的不滿,否則這樣的情緒傳遞估計就沒有盡頭了。所以,麵對自己的不良情緒,要盡可能地想辦法控製,而不是直接發泄出去。
當然,這裏說的“控製”,不是說讓你有什麼事情都不說,有什麼委屈都不去反抗,而是要將大事化小,小事化無。試想,如果別人不小心踩了你一腳,或者等公車的時候被別人撞到了頭,就覺得受到了莫大的委屈,之後就要發脾氣,那不是太小題大做了嗎?
既然我們每個人都能影響別人或受別人影響,那麼我們何不放下心中的怒火,給別人一片安寧呢。這樣,我們從別人那裏得到的,也將是一片安寧。
不做惡人,少發火
凡事不要冒火,不要記恨。看見公交車上年輕的小夥子旁邊站著一個孕婦,可是那小夥子卻絲毫沒有讓座的意思;看見明明就沒有好的品德、壞事做盡的人,卻能夠吃好喝好……我們對此常常惱火,以至於跟自己的家人都不能心平氣和地說話。
當我們心懷不平的時候,一定要把火氣壓下去。即便你認為你自己發火的理由很充分,但是這並不是解決問題的最好方法。
羅斯福深得子女的愛戴,這是眾所周知的。有一次,羅斯福的一位老友垂頭喪氣地來找羅斯福,說他的小兒子居然離家出走,到姑母家去住了。這位父親把小兒子說得一無是處,又指責兒子跟每個人都相處不好。
幾天後,羅斯福無意中碰到那個男孩,就對他說:“我聽說你離家出走,是怎麼回事?”男孩回答:“是這樣的,上校,每次我有事找爸爸,他都會發火。他從不給我機會講完我的事,反正我從來沒有對過,我永遠都是錯的。”
羅斯福說:“孩子,你現在也許不會相信,不過,你父親才是你最好的朋友。對他來說,你是這世上最重要的人。”
“也許吧!上校,不過我真的希望他能用另一種方式來表達。”
接著羅斯福去告訴那位老友他兒子的想法,發現老友果然正如其兒子所形容的那樣暴跳如雷。於是,羅斯福說:“你看,如果你跟兒子說話就像剛才那樣,我不奇怪他要離家出走,我還覺得奇怪他怎麼現在才出走呢?你真是應該跟他好好談一談,心平氣和地跟他溝通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