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來慚愧,我雖然大半輩子以文字為業,卻至今沒有出過一本書。這本《悟道》,是我的第一本作品集,當然倍感欣慰。
為什麼呢?一來,我從小以為,出書是很“結滾”的事,自己那點墨水,還不夠格;二來,現在出書,相當多一部分,要拉讚助,還要自己包銷。我這人最好“萬事不求人”,碰到這檔子事,自然縮手縮腳。就想:與其增加文字垃圾有損環保,還要求奶奶告爺爺貼麵孔,還不如幹脆不出什麼書,無“書”一身輕,也不錯。
打小,我就對魯迅的雜文分外崇拜。年輕時,也劃拉過幾篇散文。及至四十以後,自覺不惑了,少了憤青感,多了平和心,才開始嚐試寫一些雜文——不過,寫雜文的要求很高,我的一些作品,離雜文,還有不少距離。
曆年來,我嚐試著發表一些言論。為了多寫稿、寫好稿,也逼著自己勤於思考、博覽群書。因為寫言論就是提觀點、擺事實,講究的是廣度和深度。見報後,有一些獲得了讀者的好評,當然也有一些引來了批評聲,主要是埋怨我“鬥誌消退”——文章不像以前那樣辛辣了。對此,我以為表揚使我心熱,批評讓我臉紅,但兩者都有溫度,純粹是讀者關愛使然。我將一並視為鼓勵和鞭策,並在以後的創作中視如圭臬。
我唯一引以自慰的,是這些文字,每一個都是我的原創。這些文字的手稿,現在全部存於單位檔案室。某一天如鄙人成名成家了,也是珍貴的文物哩!
本書彙集了我2004年以後創作的部分言論,是從30萬字中遴選出來的。由於時間緊迫,未免存弊。好在文字這東西見仁見智,可能我認為是得意之作的,有人卻視如敝屣;而我認為是垃圾稿的呢,偏有人引為知己。如此,也隻能這樣了,有缺陷才是真實的世界嘛!
我原來的書名是《感覺與思考》,縣文聯領導審核後,建議我以《悟道》為題,初時我不以為然。因為我覺得“道”是很神聖的東西,不是有古語“朝聞道,夕死可矣”嗎?我哪有什麼道!後來一想,“道”也可以理解為“說”,悟道也就是“我有感悟了,向大家說說”,既平等又輕鬆,於是欣然。
古人講知識分子有三個境界:立德、立言、立功。立德不需要什麼客觀條件,自己注意道德修為就可以做到,立功則需要“貴人相助”,並有許多限製條件。我一把年紀了,立功已無可能,立德則自認為問心無愧,今後的努力方向,也就是多在立言上下工夫——既然今天開了一個頭,就順其自然摸索著走下去罷。
感恩鄉賢柔石烈士,是他的文脈浸潤,使家鄉文風璀璨,並使我這個身無長物的書生,借此擁有了謀生的工具。
感恩我碰上了文化大繁榮、大發展的好時光,縣文聯領導踐行中央精神,為我們這些無名小輩成書,省卻了自己出書的諸多煩惱。
當然,最需要感恩的,是所有欣賞或批評我的親愛的讀者朋友們!
王方2012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