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昔日舊事(1 / 1)

北襄惠文帝十一年春天,隨著一場宮廷內亂的平息,那個曾經叱吒風雲的皇帝陛下終究沒能抵擋住權勢的考驗,永遠地離開了這個人世。他的駕崩,標誌著一個時代的結束,也預示著新的曆史篇章的開啟。

慧文帝,作為北襄王朝的第二代皇帝,他降生於開國之初的歲月。身為開國皇帝的嫡係皇孫,他承載著皇室與百姓的深切期望。剛年僅十七歲,他便肩負起了治理國家的重任,登基稱帝。

即位伊始,慧文帝便以明君之姿,展現出非凡的魄力。他決心摒棄建武時期的嚴苛政策,致力於推行仁政,使百姓能夠安居樂業。他親近賢才,虛心好學,對國家的典章製度懷有深厚的複古情懷,希望恢複先賢的優良傳統,為國家注入新的活力。

為了彰顯自己的仁政,慧文帝下令大赦天下,讓萬民歡慶。他重視農業發展,倡導桑蠶業,致力於振興國家經濟。同時,他大力興辦學校,選拔賢能的官吏,對內外大小官製進行了全麵的改革,以期建立更加高效、公正的行政體係。

此外,慧文帝還特別注重表彰那些恪守節操、孝順父母的典範,他們以節孝之美德為社會樹立了良好的風尚。對於遭受天災人禍的災民,他慷慨解囊,及時賑濟,使無數百姓得以渡過難關。

在慧文帝的英明領導下,北襄王朝逐漸走向繁榮昌盛,國家安定和諧,百姓安居樂業。他的治國理念與卓越成就,為後世樹立了光輝的典範,成為曆史上一位傑出的皇帝。

可惜卻在慧文六年,慧文帝采納了葛泰與黃尤的奸邪讒言,決定著手削減諸王的權力,旨在加強中央集權,穩定國家的統治。然而,這一決策的實施、卻意外地導致了慧文帝的小王叔——和王自焚的悲慘結局。緊接著,便是魯王、代王、齊王等諸王也相繼被廢黜,朝廷的權力逐漸集中於皇帝手中。

然而,權力的集中並未就此結束。慧文帝更進一步,下令讓自己的親六叔——秦王,將自己的世子送入京都作為質子,以示忠誠。且更為過分的是,朝廷竟然以莫須有的罪名處死了昔日跟隨秦王的忠誠下屬若幹名。這些舉動無疑是對秦王的極大侮辱和逼迫,迫使他不得不以“清君側”之名起兵反抗。

由於秦王勢力龐大,最終年輕的小皇帝還是未能抵擋他的老謀深算。在秦王逼宮之際,小皇帝選擇了自焚於寢殿內,享年二十七歲,為這段曆史畫上了悲劇的句號。

經過五年的連續征戰,國家已疲憊不堪。朝廷的苛政以及頻繁的天災人禍,使國家的秩序和民生遭受了嚴重破壞。民不聊生,社會混亂,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

然而,此次皇位更迭為國家帶來了新的希望。新皇登基,他深知自己的皇位並非來自正當途徑,因此格外注重自己的形象和聲譽。他明白,隻有兢兢業業、勤政愛民,才能贏得民心,穩固自己的統治。

作為慧文帝時期的忠臣舊臣,白樺虎在新帝登基之初,便受到了朝廷的特別關照。他的官職從從三品一躍而升為正一品,這樣的晉升不僅是對他過去貢獻的認可,更是新皇對他能力的信任和期許。盡管他仍需繼續履行鎮守北境的重任,但此次的升遷無疑為他贏得了更為廣泛的尊重和認可。他不再隻是外界眼中憑借姻親關係而得到職位的幸運兒,而是實至名歸的朝廷重臣。

然而,好景不長,替父親押送匈奴王子回京的白文翰,卻在慶功宴上被刁蠻任性的錦樂公主看中。這公主她用盡手段,無論是圍追堵截還是死纏爛打,都無法讓白文翰屈服;甚至白文翰連多看她一眼都不願意。

然而,命運卻在皇後為外甥女挑選良緣而設的百花宴上發生了轉折。在那場宴會上,白文翰意外地被錦樂公主鑽了空子,兩人陷入了一場尷尬的瓜田李下的糾纏。

更令人氣憤的是,錦樂公主竟然厚顏無恥地聲稱自己被非禮了,失去了清白。憤怒之下,白文翰毫不猶豫地將剛剛救起的錦樂公主扔回了蓮花池,這一幕無疑成為了百花宴上最為震撼的一幕,也讓白家眾人開始了東躲西藏、隱姓埋名的落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