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語言文學硏究的曆史、現狀和未來硏討會”綜述
蘭州大學 伏俊璉
由甘肅省社會科學院、敦煌硏究院、中國敦煌石窟保護硏究基金會、中國敦煌吐魯番學會語言文學硏究會、四川大學俗文化硏究所、浙江省敦煌學會、甘肅省敦煌學會等單位主辦的“敦煌語言文學硏究的曆史、現狀和未來——紀念周紹良先生逝世三周年學術硏討會”2008年8月21—23日在蘭州舉行。來自北京、浙江、四川、重慶、江蘇、甘肅、台灣等地區的60多名學者參加了硏討會。開幕式由中國敦煌吐魯番學會語言文學硏究會副會長顏廷亮主持,中國敦煌吐魯番學會副會長項楚致開幕詞,甘肅省社會科學院院長範鵬代表主辦方致辭。周紹良先生的女兒周啟璋、周啟瑜和侄女周小鵑(代表其父周榘良先生)參加了會議,周啟瑜還代表親屬作了《藴深情於小書——追思我的父親紹良先生》的發言,飽含深情地講述了她整理父親所收藏的當代學者贈書簽名本時的所見所感,可作為獻給中國現代學術春秋的一枚奇葩。中國敦煌吐魯番學會秘書長柴劍虹、中國敦煌吐魯番學會語言文學硏究會顧問程毅中、敦煌硏究院院長樊錦詩發來了賀信。
1909年8月,法國伯希和來到北京,出示他從敦煌王圓籙處得到的石室寫卷數十種。著名學者羅振玉看完寫卷後即寫出了《敦煌石室書目及發現之原始》,記録了所見敦煌遺書12種,書目31種,其中介紹了《冥報記》、《秦婦吟》及《陳子昂集》等文學作品。而另一位著名學者王仁俊則用四天的時間抄録伯希和攜卷中有關曆史、地理、宗教、文學的文獻30篇,每篇後加上按語,編輯成《敦煌石室眞跡録》。中國敦煌學和敦煌文學的硏究正式拉開了帷幕。一百年來,在以中國學者為主體的中外學者共同努力下,敦煌文獻得到全麵係統的公布、影印和校録,出版了數以百計的硏究論著和數以千計的硏究論文。作為敦煌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敦煌語言文學更是以其起步早、硏究隊伍日益壯大、成果豐碩而為學界關注。百年之後,中國的敦煌學家聚集在敦煌學的故鄉,緬懷幾代學人對敦煌學的卓越貢獻,總結百年來敦煌語言文學硏究的曆史,討論其硏究現狀,展望未來發展,倍感曆史賦予之責任重大、光榮而神聖。
周紹良(1917—2005)先生是我國著名的敦煌學家、文獻學家和佛教硏究專家。曾任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兼秘書長,1988年8月24日,周先生接替薑亮夫先生出任中國敦煌吐魯番學會語言文學硏究會會長,為推動我國敦煌語言文學的硏究做出巨大貢獻。他校録了我國第一部變文集《敦煌變文彙録》(1954年),編録了《敦煌變文論文録》(1982年)、《敦煌變文集補編》(1989年),主編《敦煌文學作品選注》(1987年)、《敦煌文獻分類録校叢刊》(1994年)、《英藏敦煌文獻》(佛經以外部分,1990年)第一、二卷及《唐代墓誌彙編》(1992年)。發表敦煌文學硏究論文數十篇,像《談唐代民間文學》、《唐代變文及其他》、《讀變文劄記》等論文,就敦煌文學的分類、體製特點及具體作品的體性認定等進行了深入的硏究,其學術觀點對我國敦煌文學影響甚大。
會議共進行了6場學術硏討,分別由李正宇(敦煌硏究院)、張鴻勳(天水師院)、鄭阿財(台灣南華大學)、張湧泉(浙江大學)、朱鳳玉(台灣中正大學)、鄭炳林(蘭州大學)、李並成(西北師範大學)、伏俊璉(蘭州大學)、高啟安(蘭州商學院)、劉進寶(南京師範大學)、馬德(敦煌硏究院)、楊秀清(敦煌硏究院)等主持。本次硏討會共收到論文54篇,其中文學類論文25篇,語言文獻類論文15篇,曆史文化類論文12篇,還有敦煌藏文文獻硏究論文2篇。周紹良先生與敦煌語言文學硏究是大會討論的主題之一。顏廷亮的《悼念永生難忘的導師周紹良先生》,用充滿情感的語言追憶了周先生指導敦煌語言文學硏究的往事,尤其是編寫《敦煌文學》和《敦煌文學概論》的過程。這兩部由周先生為顧問、顏先生為主編的著作,由全國敦煌文學硏究的十多位專家撰寫,代表了我國敦煌文學硏究的總體水平。劉進寶《略述20世紀80年代甘肅敦煌文學硏究的卓越成就》則詳盡地敘述了20世紀80年代甘肅敦煌文學硏究的成就,可作為顏文的補充。許多先生發言中都深情地追憶與周紹良先生的交往和對他的緬懷與敬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