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她還是冒險寫了下來。
上麵寫道,陛下年歲已長,膝下子嗣卻不豐,隻有五個皇子長大成人,俱都封了王爵。
大皇子雖居長,然生母從前隻是一介宮女,身份低微,如今在宮中也隻封了一個從三品的嬪位:
“……淳嬪待人溫和,從不與其他妃子爭鋒。”
不與人爭鋒,是不敢吧,因為沒有人給她底氣。
雖然三姐姐用詞很簡略,許玥還是從中領會了她的意思。
母憑子貴,淳嬪作為皇長子之母,如此低調,說明皇長子並不算得勢,至少在當今眼中這個長子沒有多大的分量。
許玥心中記下,以便對照邸報上的信息,目光落到下一行。
二皇子、三皇子都是元貴妃所出,這個元並不是來自於貴妃的姓氏,而是皇帝登基之時,給與的封號。
元,氣之始也。
它從來不是一個簡單的字,皇帝將這個字給了元貴妃,可見對其寵愛之盛,信中也寫道:
“……凡宮中有上供之物,俱由貴妃先選。”
許玥並沒有訝異,這位貴妃的待遇十年如一日,連外朝都有風聞。
至於皇後為何不怒,臣子也不上書為其爭奪,一是皇後無子,二是這個後位本來就來的名不正言不順!
這也是國朝的一段隱秘之事,牽涉到了先帝,為尊者諱,少有人談起。
當今天子登基很是艱難,因為他並不是先帝之親子。
先帝後宮佳麗三千卻隻養活下了一個玉年公主,如珍如寶的養著。
皇子則是生一個死一個,為國朝計,先帝過繼了當今天子為嗣,又百般看不順眼,喜怒不定,視為眼中釘肉中刺。
成年之後就被打發到了邊疆去。
美其名曰:“為國監軍”,卻連一個督軍的名分都不給。
當時胡人勢大,時常侵擾邊關,先帝之心,簡直是路人皆知。
當時也無人看好當今天子,自然無人肯嫁女,先帝也樂的裝作不知。
唯有元貴妃之父慧眼識珠,將女兒許給了落魄的陛下。
因貴妃太小隻是定下了婚約。
然後就是先帝突然崩逝,諸王爭亂,當今天子帶著邊軍殺回,繼承帝位。
“先帝年老糊塗了,留下一道旨意,指了皇後為天子正妻……”
許玥還記得,馮老爺子說起這件事的時候,臉上那難以言喻的表情。
不怪他用詞不拘,實在是這樣的天子讓臣子如何心服?
死了也要惡心人一把。
完全不顧及國朝安穩,皇室威望,隻想著發泄自己的一腔任性。
一朝天子一朝臣,何況先帝沒幹多少有用的事兒,大臣們也不好站在皇後這一邊了,實在是心裏也不是滋味啊。
這樣的情況下,皇後如何與貴妃爭鋒?
信中寫道,二皇子封秦王,三皇子初封齊王,不知何事被褫奪了王爵,直到今年邊疆大勝,三皇子有功,才複封了晉王。
貴妃之子的王號都采自大國。
大皇子隻封了魏王,四皇子封燕王,五皇子封韓王。
在信的末尾處,心娘委婉的寫道,通信不易,所以她才將所知都一一寫了上來。
裏麵可能有謬誤之處,望許玥隻做參考,不要完全相信。
……
收好信,許玥心跳的極快,目光望向遙遠的天際,喃喃自語:
“可是原書之中,那位“仁厚”的新帝奉太後之令登位,他從前的潛邸是魏王府啊!”
這位新帝可不算個明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