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 運籌大革命,漫漫建軍路(1 / 3)

成立不久的中國共產黨,稚嫩又充滿熱情。為了實現革命目標,共產黨人與孫中山先生領導的國民黨合作,拉開了大革命的序幕。與此同時,共產黨也走出了建軍路上的第一步。

大革命時期來臨

從1840年鴉片戰爭到1919年五四運動的近八十年間,中國人民深刻地體會到一個國家的富強、自由與否是多麼的重要。無數的仁人誌士為了追尋民族解放、國家富強之路,前仆後繼,英勇奮鬥。

1921年6月的上海已經有了夏天的氣息。在一棟不顯眼的洋房中,兩個穿著樸素長衫的男人坐在窗前。他們像是在等人,頻頻地向樓梯口看去。不一會,樓梯那邊傳來了上樓的腳步聲。兩人大概是有些緊張,慌忙從椅子上站起來,雙眼中滿是興奮的神采。

不一會兒,一個中國男人引著一個外國人走了上來,看到站在窗前的人後,彼此都露出笑容。那個中國男人就是張國燾。張國燾向身邊的外國人介紹道:“這兩位是共產主義小組的代理書記李達和李漢俊。”

李達上前一步與麵前的外國人握手,難掩激動地說道:“您就是馬林先生吧,您好。”

被叫做馬林的外國人笑容和煦,用有些別扭的中文說道:“您好,我代列寧同誌向中國的共產主義追隨者問好。”

馬林是共產國際的執行委員,同時也是共產國際民族和殖民地問題委員會中的重要成員,深得列寧信任。他曾在東南亞的一些國家從事過工人運動,在共產國際中頗有威望。

當時陳獨秀與李大釗等人正在為正式成立共產黨以及召開黨的“一大”而奔波忙碌。共產國際使者的到來,是再令人振奮不過的事情。馬林向李達與李漢轉達了共產國際的精神,表示會竭盡全力幫助籌備建立中國共產黨,幫助中國的革命事業。

從辛亥革命打響至今,中國的革命始終沒有真正成功。此時的中國,軍閥割據,混戰不已,人民依然身處於水深火熱之中。共產黨人雖然有著振興中華的遠大抱負,但黨畢竟是個剛剛誕生的年輕組織,想要立刻改變中國現狀是不可能的。出於這個考慮,共產國際建議中共聯合孫中山領導的國民黨,壯大中國共產主義的力量以及共產國際的力量。

了解了馬林的一番意圖,李達與李漢俊沒有立刻回複。他們沒有權利對此建議予以過多回應,隻是承諾會將共產國際的意思轉達給黨組織。這之後,共產黨一直忙於籌備“一大”的各項事宜,並未針對共產國際的建議進行詳細討論。

1921年7月23日至31日,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召開,中國共產黨正式成立。大會確定了黨的領導機構:陳獨秀為中央局書記,張國燾負責組織,李達負責宣傳。中國共產黨這株革命幼苗終於破土而出,立於神州大地之上。

再說馬林。馬林協助中國共產黨人建黨成功後,開始執行他來中國的另一項任務——聯合國民黨。1921年年末的一天,馬林在中國共產黨人張太雷的陪同下,經李大釗的介紹,前往廣州拜訪國民黨的創始人孫中山。

孫中山當時正在桂林北伐大本營坐鎮。革命一次次的失敗,軍閥無休止的混戰,讓孫中山心中充滿了苦悶,緊皺的眉頭從未舒展開過。孫中山聽說過俄國的十月革命。十月革命的勝利讓孫中山一度陷入深深的思索:為什麼俄國革命可以成功,而中國革命十年仍未成功?這一疑問根植於他的心中,久久不能釋懷,卻又始終尋不到答案。所以,當得知共產國際的馬林來到中國,並有意與自己見麵的時候,孫中山驚喜萬分,這讓他依稀又看到中國革命勝利的希望。

馬林到達廣州後,由國民黨著名領袖之一廖仲愷親自接待,並很快被送到了桂林。馬林與孫中山見到麵後,雙方相談甚歡。馬林向孫中山詳細介紹了俄國的十月革命,傳達了列寧的思想方針。同時,也提出了國共合作的建議。孫中山聽後覺得受益匪淺,但對於國共合作的建議,卻還是有些猶豫,他更深入地詢問馬林:“先生所說的聯合”

馬林看出孫中山的疑慮,耐心地解釋道:“也就是共產國際建議孫先生改組國民黨,聯合以工農大眾為代表的共產黨。另外,盡快組建自己的革命武裝,創辦一個軍事學校。”

馬林的一番話讓孫中山茅塞頓開。多年來革命事業未成,不正是因為沒有自己的武裝,沒人民群眾的廣泛參與嗎?孫中山緊皺的眉頭終於舒展開來,眼中又重燃起新的希望。他與馬林又進行了幾日的商談。這幾日的商談,為之後打開中國革命的新局麵奠定了重要的基礎。

1922年6月,之前一直支持孫中山的軍閥陳炯明叛變,圍攻孫中山所在的總統府。孫中山脫險後,率海軍艦隊與陳炯明軍隊交戰五十多天,卻以失敗告終。這次慘痛的教訓讓孫中山徹底明白,舊軍閥是靠不住的,隻有組建自己的軍隊,用自己的武裝力量才可以完成革命。這之後,孫中山創辦軍校,組建軍事武裝的願望更加迫切。

對於國共合作,共產國際方麵是絕對讚成的。不過,中國共產黨內部雖然一直很支持孫中山的革命事業,但對兩黨合作仍有著諸多顧慮。首先,大部分同誌認為兩黨宗旨和所據的基礎不同,孫中山不會重視中共,合作後必定不會一視同仁。並且,因為合作的前提是要共產黨員以個人名義加入國民黨,這種要求讓許多黨員非常抵觸。麵對中共的不滿情緒,共產國際代表馬林對中共的領導人進行說服工作。

1922年8月,中共領導人與馬林在杭州西湖召開了為期兩天的會議。與會的有陳獨秀、李大釗、張國燾、張太雷等七位中共領導人。會上,馬林先是一句話不說,靜靜地聽著陳獨秀等人對國共合作所抱有的擔憂。當所有人都停止講話,將目光投向他時,他才清清喉嚨,慢條斯理地講起話來:“我明白你們的心情,但目前中國的無產階級力量和作用都還很小,而國民黨建黨早,相較共產黨要成熟一些。國民黨現在內部混亂,缺乏群眾基礎與科學的領導機構,但這些正好是共產黨所具有的。隻有兩黨合作,團結一心,中國的革命才能早日成功,共產主義才能得以迅速發展。”

馬林的一番話雖然不能完全打消中國共產黨人心中的擔憂,但的確緩和了黨內的抵觸情緒。不久,中國共產黨提出了反對帝國主義侵略、推翻封建主義統治的民族民主革命綱領,以及中國革命階級和政黨建立“聯合戰線”,進行“聯合戰爭”的政治主張。在共產國際幫助下,中國共產黨開始與孫中山領導的國民黨磋商建立革命“聯合戰線”,幫助孫中山改組國民黨。1923年,在中共的第三次全國代表大會上,正式決定全體共產黨員以個人身份加入國民黨。

其實,對於國共合作,國民黨內部的右派人士同樣極為反對。但孫中山心意已決,再加上左派人士的支持,國共合作的各項事宜一直穩步進行。最終,在兩黨共同努力下,1924年1月,國民黨在廣州召開了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會上,孫中山正式采納了中國共產黨提出的反帝反封建政治綱領,製定了“聯俄、聯共、扶助農工”為核心內容的新三民主義,國共兩黨正式建立革命統一戰線。

至此,中國正式邁入大革命時期。也就是在這段時期裏,中國共產黨逐漸成長、成熟,並開始認識到掌握武裝力量的重要性。

練兵黃埔

廣州市區40華裏外的珠江南岸附近,有一座美麗的島嶼——黃埔島。黃埔島又名長洲島,四麵環水,風景秀麗,是從海上通向廣州的要衝。黃埔島曆史悠久,1885年時清政府曾在附近先後興建過校舍,籌備廣東水師學堂、廣東武備學堂和廣東陸軍中學堂等。此時,清朝雖已覆滅,但當時的校舍尚在。孫中山看中黃埔島與世隔絕的地理環境以及舊校舍,決定在這裏建立軍事學校,也就是被稱作“中國西點”的黃埔軍校。

經過一次次失敗,孫中山在共產國際以及共產黨的幫助下,逐漸意識到組織革命軍隊的重要性。黃埔軍校的建立,就是要為中國的革命創建出開天辟地的第一支正規武裝革命軍隊。就如黃埔軍校本部樓前所掛的楹聯上所書寫的,上聯:升官發財請往他處;下聯:貪生怕死勿進斯門;橫批:革命者來。

黃埔軍校籌建完成後,麵向全國招生。懷抱著振興中華心願的熱血青年們,受革命的感召,從五湖四海集結到黃埔島。當時黃埔軍校有規定,黃埔軍校的學生隻要入校就必須加入國民黨,即使已經加入了共產黨也要如此。這個要求也是國共合作的前提條件之一,但這並不影響共產黨員追隨共產主義的決心。

六月的黃埔島已經呈現出盛夏的姿態。熱烈的陽光試圖透過樹葉炙烤大地,灑下一地斑駁的金色痕跡。教室和操場上空無一人,安靜得仿佛時光已經靜止。隻有躲藏在樹上的知了,不厭其煩地鳴叫著,提醒人們時光的流逝。此時,唯有一處,呈現出了另一番景象。在黃埔學校的大禮堂內,學生教員們集結於此,聚精會神地傾聽孫中山先生的演講。每一個學員都沉浸在孫中山先生慷慨激昂的講話中,外麵的炙熱與紛亂仿佛已經遠去,他們身體裏的血液叫囂著要衝破軀殼的束縛,這種充滿激情的力量是革命、是奮鬥!

這一天是1924年6月16日,黃埔軍校開學的日子。

孫中山站在禮堂最前方的演講台上,慷慨激昂的講著話。他的夫人宋慶齡站在他身後不遠處,麵帶微笑地與同學們一起認真地聽著。孫中山鏗鏘有力的聲音通過話筒,清晰地傳達到禮堂的每一個角落。他向台下的所有熱血青年揭示道:“中國此刻是民窮財盡,一般都是謀生無路,那些人在沒有得誌之先,因為生計困難,受了家室之累,都是說要來革命。到了後來稍為得誌,便將所服從的革命主義,都置之九霄雲外,一概不理了。所以在二年之前,竟有號稱革命同誌的陳炯明,炮攻觀音山,拆南方政府的台。”

聽到這裏,許多同學都對舊軍閥的卑鄙行徑感到憤慨,心中革命的信念愈加強烈。

孫中山繼續說道:“我們今天開這個學校,有什麼希望呢?就是要以今天起,把革命事業重新來創造,要用這個學校的學生做根本,成立革命軍。諸位學生,就是將來革命軍的骨幹,有了這種好骨幹,成了革命軍,我們的革命事業便可以成功。”

講到這裏,台下的同學無不對孫中山的真知灼見感到由衷地佩服。孫中山的這一番講話,同時也適用於解釋中國共產黨建軍的必要性。但是當時的共產黨還尚且年輕,領導機構並沒有將此番理論與黨內的運行機製相融合。

黃埔軍校初期的組織,是以孫中山為校總理,蔣介石為校長,廖仲愷為學校黨代表。黃埔軍校的教員是由國民黨與共產黨人士共同擔任,共產黨內的聶榮臻、惲代英、肖楚女等人均在校內擔任重要職務。

黃埔軍校第一期學員錄取了四百七十人,分為九個班。學員們每天的日程都安排的滿滿的。早上天不亮就要起床出操,早操結束後的早飯時間隻有十分鍾,吃完飯就要立刻開始一天緊張的課程。課程分政治教育與軍事教育兩種。政治教育課程主要以革命理論和革命知識為主要內容,包括《三民主義》、《國民革命概論》、《帝國主義》、《社會進化史》、《各國革命史》、《蘇聯研究》等。軍事教育課程是講典範論和四大教程。如《步兵操典》、《射擊教範》、《野外勤務》以及《戰術學》、《兵器學》、《築城學》、《地形學》。另外,還設有《軍製學》、《交通學》、《實地測圖》。在注重理論學習的同時,學校還設有許多實戰練習,從單兵動作到排連營在行軍、宿營、戰鬥中的聯絡和協同,都依次循序實施練習。大大提高了學生的軍事素質和實踐能力。

學習生活雖然忙碌、緊張,但學員們都很享受這樣的生活。許多共產黨人雖然上過學,接觸過許多先進文化思想,卻從未正統地學習過先進的軍事理論與戰鬥技巧。在黃埔的這段學習生活,對許多共產黨員和先進青年的軍事生涯,產生了至關重要的影響。

軍校剛開學的時候,政治部主任是由國民黨右派代表戴季陶擔任。戴季陶一向反對孫中山“聯俄、聯共、扶助農工”三大政策,還常向學生宣傳禮義廉恥、忠孝節義等封建舊思想。來到黃埔學習的青年,大多都是懷抱著救國圖強的理想而來的,極為崇尚先進文化與先進知識,所以非常反感戴季陶的主張與觀點。最後,忍無可忍的學員團結起來,將戴季陶轟下了台。之後,政治部主任的工作就由共產黨代表周恩來接替。周恩來有能力,思想新,深受學生們的喜愛。在他的主持下,軍校的政治工作相當活躍,極大地推動了共產黨在校內的發展與壯大。

開學不久,“中共黃埔特別支部”成立,以優秀共產黨員蔣先雲為代表的共產黨員團結在一起,積極開展活動,反擊國民黨右派對中共的攻擊與打壓。之後,蔣先雲等人又籌備成立了“青年軍人聯合會”。在周恩來的幫助下,青年軍人聯合會很快就辦得有聲有色,許多優秀青年都加入進來,其中不乏一些日後功成名就的將帥人物。

校內生活雖然豐富多彩,島外的世界依舊征戰不斷。1925年2月,黃埔軍校的學生參加了第一次東征。當時黃埔軍校的學製是半年製,所以,雖然有前期學員已經學成畢業,但其實仍舊未脫去學生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