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家裏人都是愛你的
孩子在成長,我們曾以全部的熱情培養他們,希望他們快樂地長大,同時還要有一個聰明的頭腦,有同情心、懂道理,成為一個健康快樂的人,自己也獲得生活的幸福和滿足。可是,為什麼在不經意之間,我們會與孩子產生矛盾呢?這可不是我們所期望的。
在不經意之間,孩子變得固執任性,不容易溝通,難以理解,經常為一點小事和家裏人鬧得不可開交。如果不及時糾正的話,這種矛盾還可能越來越深,甚至會影響到他們的將來。
可是我們都是怎麼做的?我們是否忽視他們的成長,沒有把他們的感受放在心裏;沒有以平等的態度去與他們交流,讓他們感到難以接受;用粗暴的方式對待他們,讓他們感到很不愉快;對他們挑剔責備,用苛刻的方式與他們溝通,使他們倍感壓力;我們有時還對他過分地縱容,沒有及時地糾正他們的任性與頑皮;在這個過程中他們也變得乖戾,喜歡發脾氣。結果,緊張的氣氛彌漫在家庭裏,讓一家人都感到不快樂。
這些都是我們要改變的。我們必須改變,這是我們的責任,也是我們的希望所在。我們要改變對待他們的方式,用全新的方式與他們相處,變得通情達理。這些將不僅發生在我們與孩子之間,也將發生在我們各個家庭成員之間。當然,改變的結果將是值得我們期待的,我們將不僅培養出一個期望中的懂事、聽話的好孩子,更會得到一個相互支持、相互理解的家庭,我們將在這個過程中得到幸福與快樂。
當然,要完成這一過程並非易事,它需要父母、學校,乃至每一個關心孩子的人的共同努力。這樣,孩子才能夠發生改變。我們把他們帶到這個世界上來,成為他們的人生的領路人,就必須完成自己的使命。這將是我們人生的一大重要任務,也將是我們一生都引以為豪的事。
2.為了孩子,把壞脾氣改掉
很多父母認為,孩子的性格是天生的,與我們的培養無關,其實不然。心理學家發現,孩子的性格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在後天形成的,尤其是與父母的培養方式有很大的關係。
在報紙上看到過一則消息,說的是家長的性格對於孩子的影響:
如果家長對孩子是過度保護型的,孩子的性格則表現為幼稚、依賴。
如果家長屬於溺愛型的,孩子的性格就是任性、易衝動。
如果家長是過於嚴厲型的,孩子的性格則往往表現為不服從、攻擊。
如果家長是忽視型的,子女性格為冷漠、不關心、沒有責任感。
如果家長屬於拒絕型的,子女則固執、倔強、難以合作。
如果家長是支配型的,子女性格就是消極的、逃避的。
如果家長是民主型的,子女性格則是獨立的、開放的、易於相處的。在民主、和睦的家庭環境裏,孩子往往情緒穩定、性格開朗、自信心強。
仔細想想其中的原因,其實也不難理解,我們與孩子朝夕相處,當然我們的性格、一言一行都可能影響到孩子,這種影響雖然看上去不起眼,但是日積月累,就會有很強的效應。所以,當我們發現孩子變得固執、倔強、不聽勸時候,一定要反思一下我們自己。
比如有的父母是屬於偏理智型的:凡事認理不認情,隻要占了理,就覺得自己是對的,再難改變,常常讓別人下不來台。這種較為嚴厲的教育方式,會在無形之中會讓孩子感到緊張,在父母的麵眼,孩子不敢說話,不敢表達自己,會不自覺地感到有壓力,有一種不知所措的感覺。
但有的父母可能不同,他們可能對孩子過度地關注,把孩子的每一個需求都看成是很大的事情,結果,在這樣的關照下,孩子會覺得自己的要求被放大了,會覺得無論是什麼要求都應該被滿足,這樣,即使遇到很小的不如意的事情,也會感到委屈,這同樣是不應該的。
在很多家庭裏,是由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照顧孩子。他們對於孩子的影響也是不可以忽視的。長輩對待孩子,往往是特別的投入,無論孩子提出怎樣的要求,一概滿足。孩子習慣了長輩們的溺愛,一旦有什麼要求得不到滿足,就會覺得委屈,哭、鬧,讓長輩們不知所措。所以很多父母都有這樣的感受,當我們把孩子交給長輩們照顧一段時間後,孩子就會變得特別任性,特別難管,就是這個原因。
我們應該意識到,父母、長輩的性格對於孩子的影響是巨大的。家庭是一個綜合體,孩子的性格不是孤立地形成的。如果我們隻看到孩子的固執倔強,卻不反思我們自己,就很難讓孩子發生改變。
所以,改變孩子,一定要改變我們自己。父母要給孩子營造一個溫馨、有安全感的家庭氛圍,父母要溫和、講道理,相互諒解,這樣孩子才會發生改變。當我們發現孩子有性格上的不足的時候,一定要從我們自身開始做起。改變我們自己說話、做事的方式,通過日常生活中的言傳身教去影響孩子,這樣孩子才能發生轉變。
3.保持家庭的和睦比什麼都重要
一個家庭裏,幾口人在一起生活,相互之間的影響可以說是無時不在。如果家庭成員之間一遇到什麼事情,輕則賭氣,重則大吵大鬧,孩子受我們的影響,也會變得愛發脾氣、愛吵鬧。這是我們應該注意的。
有一位朋友,是一位中學數學教師,他的教學能力很強,在學校是公認的教課能手,他擅於啟發學生,培養了不少尖子生,在地區的數學競賽中拿到各種獎項。他的妻子也是一位教師,在另外一所學校裏。孩子在父親所在的學校裏就讀,本來是一個很幸福的家庭,但是最近出事了。他們的孩子十五歲,正上初三,快中考了,但是最近卻時常逃課,晚上放了學也不回家,跑到網吧裏,成績下滑得厲害不說,還結交了一些社會上的朋友,經常在一起打牌、抽煙。他想管孩子,可是孩子根本不聽他的,說得少了不聽,說多了,孩子就煩,或者幹脆躲出去。他讓妻子管,結果是一樣的,孩子不往心裏去不說,還經常把媽媽氣哭了。每天晚上,他都得到附近的網吧到處去找孩子。
談到孩子,他時常唉聲歎氣,覺得自己為孩子付出了很多,看到孩子現在如此固執、叛逆,他十分傷心。
可是,孩子為什麼會變成這樣呢?如果我們隻看表麵上這一點,很容易認為都是孩子的問題,其實不然。了解他的人都知道,多年以來,他和他妻子的關係一直很緊張,雖然沒有到離婚的程度,可是兩個人總是口角不斷。究其原因,也不是什麼大不了的事情。無非是兩個人的脾氣都很火爆,一有什麼問題了,每個人都要把語氣提高八度,話說不了幾句,就要吵架,一吵架了,又誰都不讓誰。演變到後來,就幹脆誰都不和誰說話了。兩個人忙著賭氣,孩子沒人管,年齡小的時候,他接觸的事情少,還很順從父母,到了十五歲,他的獨立性強了,又結交了一些外麵的朋友。父母總是板著臉不說話,他就整天跟外麵那些朋友泡在一起,不好好上課,放了學也不回家。不僅如此,父母越說他,他越反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