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兩晉南北朝時期,即使是戰略決戰,雙方動用的人力也不是非常龐大,西晉到隋,323年間發生戰役約有539次,其中交戰單方投入軍隊十萬人以上的戰役約有69次。平均每年發生1.7次戰爭,平均每47年才有一次規模在十萬人以上戰役。單方投入二十萬人以上的戰役,在323年間,隻有14次。而且,十萬人以上規模的戰役,經常在某一朝代某一時期集中出現:發生在西晉的有10次,發生在北魏孝文帝時期有10次。西晉加上北魏孝文帝在位年數,共79年。79年間,發生20次大規模戰役,平均約四年一次,遠遠大於西晉南北朝每47年一次大規模戰役的平均數。這就更加說明了,在西晉南北朝時期,十萬人以上的大規模戰役,發生的頻率是很低的。仔細分析69次大規模戰役,甚至可以說,動用人力越多的一方,取勝的可能性就越小。西晉在和前趙的所有交戰記錄中,前趙軍隊很少超過十萬,但是幾乎每次都是人數更多的西晉失敗。北魏孝文帝攻擊南朝,每次動用的軍隊都在十萬,乃至二十萬以上,但是北魏隻有一次勝利的記錄。鹹和三年,前趙劉曜和後趙石勒決戰於洛陽,劉曜的軍隊是十餘萬,石勒的軍隊是“步卒六萬,騎二萬七千”。最後石勒勝利。前秦和前燕的戰略決戰是發生在山西的潞川之戰。當時,前燕軍隊是四十萬,前秦是六萬。相差懸殊,但是前燕失利。淝水之戰,前秦動員的軍隊是“戎卒六十餘萬,騎二十七萬”,不過到達前線的隻是梁成率領的五萬軍隊和苻堅率領的“輕騎八千”。東晉方麵是“水路七萬”。其結果是,前秦大敗。實際上,在戰略決戰的時候,雙方的軍隊都沒有超過十萬。
西晉是馬鐙被用於騎乘的發軔期,西晉朝廷對於騎兵的作戰規律還沒有清醒的認識,從而每次戰役都征調大規模軍隊,這是可以理解的。西晉之後,統治者如果動輒調動十萬以上的大軍,那麼有理由懷疑這位統治者並沒有深刻領會他的時代的軍事規律。孝文帝之前的北魏,每次戰役,投入的軍隊人數很少超過十萬。北魏初期,拓跋珪滅後燕之戰,動用了將近四十萬軍隊。但是,在每個進攻方向上,大概都是五萬騎。因此,可以看出拓跋珪是經驗相當豐富的將領。北魏前期,又一次動員四十萬大軍是北魏企圖滅劉宋之戰。雖然這次戰役,北魏曾經打到長江邊上,但是久攻盱眙不下,人馬喪失半數。這場戰役沒有勝者。這就更加雄辯地說明了,在十六國北朝,軍隊的人數並不是決定戰爭勝負的決定因素。靈活運用騎兵戰術才是克敵製勝的法寶。
[1]《有關“拐子馬”諸問題的考釋》收於1985年人民出版社版增訂本《嶽飛傳》附錄。據作者《自序》,這篇文章應該早於1982年就寫成了。
[2]重裝騎兵,楊泓定名為,甲騎具裝。楊泓的文章有:《騎兵與甲騎具裝》,《文物》1977年10期;《中國古代馬具的發展和對外影響》,《文物》1984年9期;《關於〈中國古代馬具的發展和對外影響〉的一點更正》,《文物》1984年11期。
[3]王援朝:《唐初甲騎具裝衰落與輕騎兵興起之原因》,《曆史研究》1996年4期。
[4]《唐初之騎兵——唐室之掃蕩北方群雄與精騎之運用》,見於汪篯《汪篯隋唐史論稿》,唐長孺、吳宗國、梁太濟、宋家鈺、席元康編,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1年版,第226—260頁。這篇文章是用簡單的文言撰寫的,應該是汪篯1949年之前撰寫的。
[5]沿襲楊泓的研究方法,山西大學2007屆劉斌碩士論文《十六國北朝時期的甲騎具裝及甲騎具裝俑研究》,主要采用考古學的方法對於甲騎具裝進行了仔細的研究。
[6]《史記》卷七,第328頁。
[7]《三國誌》卷五五,第1283頁。
[8]同上書,第1301頁。
[9]《三國誌》卷一七,第519頁。
[10]《晉書》卷一〇三,第2469頁。
[11]《晉書》卷一〇七,第2796頁。
[12]《周書》卷二九,第494頁。
[13]《晉書》卷一一三,第2892頁。
[14]《宋書》卷七七,第1985頁。
[15]盛冬玲譯注:《六韜譯注》,河北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184頁。
[16]《晉書》卷一二八,第318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