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是挑了一擔白果就這麼過來了。
周迎春開了一點窗,看著外麵的景色,她平時出門比較少,家裏住島上,去市裏先要坐輪船再坐公交,不是很方便,能不出門就窩在家裏。
每次出門,都是坐這20路公交車,售票員一直沒變,還是這位熱心的大姐,但外麵的景色卻每次看到都在變。
以前看汽車外麵,就是農田,現在看見的廠房越來越多,農田越來越少,路上的汽車也是越來越多,還有,外地人越來越多。
島上風景除了四時不同,其它似乎變化不大,但島外的世界,一直在日新月異著。
車到市裏,終點站是南門汽車站,從車站出來,周迎春又上了市內公交,坐了六站下車,挑著擔子到了飲馬橋站。
禾城的路都有典故,這飲馬橋據說和東晉時高僧支遁有關。
周迎春挑著擔子,先去了飲馬橋菜場。
天地良心,她就認識這麼個菜場,以前來買過蓴菜,今天她決定到這裏看看有沒有老禾城人買白果。
白果十幾年前,因為東瀛人,還是紅過一陣子,據說吃了對身體特別好,補肺的,在東瀛很是火過一陣子,當時的外貿公司到周迎春她們島上收過,價錢給得很高。
島上因此砍掉了一些別的果樹,移栽了很多白果樹,可惜輝煌很短暫,後來越來越不值錢。
倒是一些老禾城人,還是喜歡吃的。
比如煮鴨子湯時,會放幾顆,比如早上熬粥時,會放幾顆,或者信封裏裝幾顆,放微波爐裏轉幾分鍾,就當零食吃。
當然,他們都會嚴格每天隻吃七顆。
因此,這白果有人買,但一般買的不多,一斤、兩斤,絕不可能一筐一買。
周迎春帶好了秤和塑料袋的,買的再少也是生意。
此時快到中午,菜場裏客人很少,周迎春也不進去菜場,就在菜場外麵找了個地方,把東西放下,將框上蒙著的布揭開,露出來的就是幹幹淨淨的白果。
此時不是買菜高峰期,也沒有市場管理員來趕周迎春,她也不是主要為賣白果而來,也不著急,就這麼地,一直到下午三點半,才把兩筐白果出幹淨。
其實她的筐不大,一筐能裝20斤白果,一斤賣價是0.75元,兩筐賣了30元。
中午吃了自己帶來的糍飯團,其實就是昨天剩下的米飯裏麵夾了點鹹菜和腐乳,鹹了喝點水,裝水的行軍壺是李浩宇從部隊帶回來的。
賣完白果,周迎春挑起空了的籮筐,空擔挑著不累,她沒有再坐公交車,而是往東走去,走過兩個十字路口,再往前,看著路兩邊,依次走過:報社、機關、醫院、學校(小學)、衛校、學校(高中)、公園、街道兩邊若幹小店、三個居民區、大學……
最後,她停在一座橋邊。
橋是東西向的,除橋東南堍被三間房子堵住路以外,另外三麵都是沿河的小路,路的一邊是一排房子,另一邊就是河了,隔幾家就有一個河灘,看見這河,就想到了“人家盡枕河”這句話。
河裏靠岸停著幾艘小木船,禾城人叫絲網船,有頂棚,可睡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