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 襲人到底是好還是壞
要評判襲人是不是個好同誌,隻要幫她打贏一場官司就可以了,搞清楚晴雯到底是不是她害死的。
好多人喜晴厭襲,一心認定晴雯被她告死。乾隆、嘉慶年間,有一位叫二知道人,是個點評家,他就講:“襲人是功之首,罪之魁。” 道光年間,有一個叫塗贏的,說得更嚴重:“奸而有人情者難辨”,意思是,奸而有人情味的,這樣的人,再奸也不好分辨,不如那些奸在表麵化的,一眼就能看出來。襲人就是“奸而近人情者,閱其平生,死黛玉,死晴雯,逐芳官、蕙香,挑撥秋紋、麝月等等,其虐肆矣”。
他們是清朝的人,法製觀念不健全,現在可是法製社會。你說她奸,說她壞,可以,拿出證據來。
王夫人抄檢大觀園之前,叫晴雯來申斥:“你幹的事,打量我不知道呢!”那意思就是我有暗探,有人給我打小報告哩。神經敏感者一下子就能想到:哦,怪不得你被立為姨娘呢,怪不得你一個月掙二兩銀子一吊錢呢,怪不得王夫人會給你賞菜呢,原來你是踩著別人的身體往上爬的。晴雯就是你害死的!
甚至到晴雯被逐,連寶玉都懷疑起襲人來:“咱們私自頑話怎麼也知道了?”“怎麼人人的不是太太都知道,單不挑出你和麝月秋紋來?”
所以,襲人就百口莫辯了。估計就算這個人真的存在,不是一個藝術形象,她也一樣百口莫辯。她不會像瓊瑤劇裏的女主角一樣,拚命搖著頭,哭著說:“不是我不是我不是我不是我……”也不會像《六月雪》裏的竇娥:“地也,你不分好歹何為地?天也,你錯勘賢愚枉作天!”花同誌成天在人情世故上打滾,知道什麼叫越描越黑,那就幹脆一筆都不描。因為她不肯描,所以就給辯方律師出了一個不小的難題,沒有她的陳詞,想替她翻案得另找別的證據。
我們看一個人,除了看她一時的行為,還要看這個人的底子。雖然好人也會辦壞事,但那多是無心之壞。壞人也會幹好事,那很可能也是無心之好。真正說來,一個人的基本品質左右著他的日常行為。
在紅樓丫頭裏麵,襲人壞嗎?李嬤嬤罵得她那麼難聽,她沒有挑唆寶玉趕出他奶媽去。晴雯指著鼻子說到襲人的臉上,她也並沒有打擊報複。就是她向王夫人進言,也不是下毒害人,隻不過是因為這是當時社會通行的道德標準,她遵從,她也真誠地希望人人都遵從,尤其是寶玉更應該遵從。她的話曹雪芹都錄下來了,裏麵並沒有一字半句提到晴雯———當然,這隻是一種理論化的分析。
從王夫人的角度來看,如果是襲人向她告的密,估計她見到晴雯之後,戲就要改一改了。
晴雯來了以後,王夫人先鼻子不是鼻子臉不是臉地罵了一通,然後問寶玉今日可好些?晴雯何等樣人,知道遭人暗算,反應奇快,趕緊往外擇自己:“我不大到寶玉房裏去,又不常和寶玉在一處,好歹我不能知道,隻問襲人麝月兩個。”
假如襲人告了晴雯的密,王夫人當時就得怒起來,“什麼,你不知道?騙鬼!你和寶玉一屋吃,一床睡,吵架、磨牙、拌嘴,還撕扇子,現在你居然說你不知道?來人呀,給我掌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