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遠幼年從師,曾聞北疆諸俠與天山飛俠狄梁公父子叔侄,威望盛名,不料三俠竟是塔平湖白馬山中名人,明遠知他們所交識的劍俠異人甚多,又是一見投緣,再三求教,指點明路。
魯瑜道:“並非我們不肯援引明師,隻為此事,一須自家根骨心誌,更須緣福夙因,或是生有自來,早已命定,說難極難,說易又易,無法強求。
“即以我三人而論,非但大漠莊隱居的川東五老,俱是陸地神仙,便恩師周山主座上佳客,雁山六友之類,甚至一班同輩盟友中的兄弟姊妹,也頗有幾個飛行絕跡的有道之士。後來五老命人取還昔年所失靈藥奇珍,各帶幾個根器功力都好的門人子女成道飛升。恩師聽了五老之勸,將人遣散多半,帶了餘人,另開辟樂土隱居。這班會劍術的人也自奔前途,各有成就。老少異人奇士也見過不少,進益固有,要想追蹤學步便辦不到,至今故我依然,即或偶與相遇,也僅有事得點幫助關照,求道一節,依然愛莫能助。
“再以楊老弟而言,他伯父便是劍俠,木尊者那麼孤高耿介的人,竟肯一到嶽陽,必往他家小住,也許事早前定,何兄等適逢其會。他知木尊者勁敵,又與此會主持人有交,就此引往,一舉兩便,甚或取巧貽禍於人,都不一定。
“依我之見,我三人固是必去,但此行人多無用,雙方俱有異人,如有傷亡,反而難處。二位由此溯江而下,沿途約人之事大可不必,既然誌在尋師學道,木尊者既肯垂青,當有原故,而嵩山有此一會,期前必有高人暗中趕往,照例已然訂約接帖,不到會期,遇上也不至於動手。二位何妨一路遊玩,先回開封,過年便往嵩洛一帶住下,等候時機,並探敵人虛實,不是好麼?”
明遠、於敏二人也因鐵掌金丸鮑義,良友久別,所居離嵩山既近,眼皮又寬,此事定必知底,謝了指教辭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