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引》
宋末年間,南粵群山之中。
一日,陰陽大家賴文俊(賴布衣)閑來無事正在遊玩,忽見西南天空中突現一片五彩祥雲向南蔓延,顯得斑斕繽紛、甚是奇特。
賴文俊不禁暗喜,已知此片祥雲必是靈氣無疑,於是,便一路跟隨而去……
經數天追蹤,終見祥雲在飄至一處名叫芙蓉嶂的群峰之後,便開始慢慢消散、漸無蹤跡。
賴文俊環顧群山,隻見此嶂山峰重疊、飛瀑淺溪、狀若芙蓉、風水俱佳。
再加上五彩祥雲已融入其中,便不由感歎,作詩一首:“頭頂芙蓉嶂,腳踏土地壇。右有覆船崗,左有鶯蜂竇。鯉魚把水心,獅象守門樓。哪個葬得中,代代王公侯。”
原來,這芙蓉嶂的中間是落差巨大的飛瀑,從鯉魚峰傾瀉而下。而兩側,則分別是覆船崗和鶯蜂竇。此外,在主峰不遠處,還有兩座像極了獅子和大象的險峰,如同守衛一般,巍然不動。
不過,賴文俊並非是因芙蓉嶂風景秀麗才作了此詩,而是因為他察覺到了此地已結靈穴,所以才有感而發,特別是最後兩句的‘哪個葬得中,代代王公侯’,就更是顯得直白。
其意思是說,芙蓉嶂已有靈氣隱入,日後必將有風水寶穴生成,如果有誰能在這裏找準位置,並將先人葬在此處,那他的後人中將代代都出王侯將相,乃至千古帝王。
然而,這首風水預言詩在當時卻並未被世人所重視。而隨著悠悠歲月、滄海桑天,此事也早已湮沒在塵世之中。
…… 《正文》
大清同治七年。(1868年)
震驚中外、轟動一時的太平天國起義(因太平軍留長發,又稱長毛叛匪),在天王洪秀全病死以及其子被抓處以淩遲後,便漸顯敗落。
其所屬軍隊也已陷入清軍合圍,眼看著就要頻臨絕境。
可不知為何,從這年年初開始,太平軍所屬的西撚軍,卻在梁王張忠禹的率領下突顯後勁、連續發威,一路攻克數省進軍直隸,威脅京師,令朝野上下大為震驚,同治帝更是寢食不安、憂心忡忡,幾度欲出京躲避。
是以,重臣李鴻章便在金鑾殿前立下軍令狀,並以項上人頭擔保,誓將長毛餘匪全殲於京師之外,以謝皇恩。
……
這年春,是夜,南粵芙蓉嶂的一道山坳裏寒風習習、彎月如刀。
微弱的月光下,一座滿是狼藉的墳地裏殘碑斷坑、棺木橫飛,甚至還有幾塊殘缺的人骨被胡亂丟棄,顯得甚是淒涼。
幾隻老鴉在附近的歪脖柳上,叫聲如同哭喪,更是將四周襯托的一片陰森。
“嗯,沒錯,這裏果然是洪秀全的祖墳……”一個二十多歲、麵目清秀的年輕人正獨自站在殘墳前來回走動,“可是,這洪家祖墳明顯被朝廷給摧毀過了,按理說是不可能再繼續發跡的。那麼,殘留的太平軍餘部,怎麼又漸起後勁了呢?”
年輕人停下腳步,滿臉不解。
月光下,他的五官輪廓分明,但卻異常冷峻。
他看了看地上的殘棺斷骨,暗自思忖:要說這洪家祖墳被摧毀也有好些時日了,可怎麼還有殘棺斷骨留存?呃…算了,不管怎樣,我一定要再將其摧毀一遍,讓它永難發跡,好為母親報仇!
這時,一陣冷風吹來,年輕人眉頭一皺:不對,這風裏…怎麼會有腥臭味?
年輕人感到納悶,抬頭四下張望。
忽然,殘墳裏猛地一下冒出一股黑色煙霧,就似一道煙線一般向他迅速襲來。年輕人避之不及、趕緊掩鼻,但還是將那些黑色煙霧吸入了一點,頓覺腥臭難聞、極其刺鼻,嗆的鼻涕眼淚一大把。
而殘留的黑色煙霧,則也慢慢消散。
“他娘的,這什麼鬼東西,如此難聞!”年輕人擦去臉上汙跡,暗罵了一句。
可緊接著,墳地裏卻又響起了一片‘沙沙’之聲,如指甲抓地,顯得十分詭異,就像是有什麼東西要從地下冒出來一般,讓人脊背發涼、汗毛倒豎。
年輕人仔細注視著這片殘墳,心中暗暗戒備。
墳地下的土壤開始抖動。
突然,隻見多的數不清的螞蟻一下子破土而出,嘴前還銜著大顆土粒,就似要搬家一樣,鋪天蓋地地向他洶湧而來……
年輕人一愣,趕緊竄上身旁的那棵歪脖柳樹,驚得老鴉四散。
可是,當他再仔細看下去的時候,卻不禁冷汗直流、麵如土色。
原來,那殘墳下的土壤裏隨著螞蟻越出越多,竟然裹出了一具無皮人屍,還殘留斑斑血跡,在螞蟻的銜叼下緩緩移動,顯得異常恐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