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考古小隊
清晨時分,金色的陽光透過密林枝葉照在一座大型迷彩帳篷上,使得本就色彩淩亂的帳篷,在陽光和樹蔭下顯得更加碎影斑駁。
這裏是素有“華中屋脊”之稱的神農架,地處湖北西部,山峰瑰麗,清泉甘冽,枝繁葉茂,但絕大部分原始森林不對遊客開放,這座帳篷就處於不對遊客開放的密林區域之中。
帳篷內,正中間是一個直徑約兩米的地洞,一眼望不見底,五位身著迷彩防護服的男人正在地洞旁邊悄聲商議。
這五人雖然都統一穿著迷彩服,衣著一樣,但樣貌體態截然不同。嚴素,機械師,三十左右,高大威猛,體格壯碩;萬青,考古專家,四十多歲,身材不高,看似精瘦,但是一動一靜間充滿了爆發力;徐莫文,物理學家,四十左右,戴著一副金絲眼鏡,溫文爾雅;郭行雲,道士,隊伍中年齡最大的一位,約莫五十左右,留有花白的山羊胡;最後一個最為年輕,李修齊,不到三十歲,麵目清秀,眼神清澈,雖身著迷彩服,卻有一種飄逸的感覺,職業不詳,暫任探路者;五人職業性格各不相同的人,共同組成了這個“神農架考古小隊”。
本來“神農架考古小隊”隻有四人,而就在出發前三天,李修齊通過熟人介紹,在通過徐莫文等人的一係列考核之後,得以成功加入了這個秘密考古小隊。
神農架考古小隊雖然看起來職業雜亂,卻各有分工,是磨合多年的團隊,彼此之間相互信任,配合默契。如果不是李修齊所找的介紹人位高權重,並說服了此次項目的委托人,通過委托人要求加入考古小隊,李修齊是絕不可能加入此團隊的。李修齊自身也明白,有時候考古在首次發掘時和探險相似,如果團隊中有人拖後腿,不但會功虧一簣,毫無所獲,甚至可能因行動不慎,全軍覆沒,因此李修齊主動要求徐莫文等人對他進行考察,使得雙方相互了解,並在出發之前一起相處了幾天進行磨合。
此次考古小隊接受委托人的要求來到神農架,任務是探明此洞具體情況,確定一段指骨化石的來源。
十天前,委托人在神農架護林人手中得到一段特異的類人生物指骨化石,經檢測,並非任何已知生物的化石,經過委托人排查分析,指骨化石最有可能來自於此洞。因委托人並不擅長洞穴探險,因此特地找到徐莫文,由徐莫文重新召集了考古小隊,探查此洞。
由於李修齊在考察時展現出了驚才絕豔的武術技巧,於是很“榮幸”的被分配到了探路的任務。
在李修齊加入之前,考古小隊一般都是由考古學家萬青負責探路。雖然知道李修齊武術高超,但在萬青看來他還是太過年輕,又是考古新人,終究點放心不下,來時一路上對其多加囑咐。
運輸直升機將貨物卸載之後,五人就地搭建了臨時基地。
基地搭建完成後,五人再次共議良久,將本來就已經熟悉的行動預案再次溫習細化了一遍。
商議完畢,李修齊從嚴素手中接過一條輕質細繩,按照萬青交代的方式通過鋼扣固定在身上。細繩的另一端纏在地洞旁邊的電動絞繩器上,細繩雖然不過小拇指粗細,但是其承重卻足以達到10噸,采用徐莫文所在的物理研究所研製出的特種蛛絲製成,堅韌有彈性,並且具備一定的防火性能,是考古小隊的特殊配置。
李修齊綁好細繩之後,萬青上前檢查一番,確認無誤,拍拍李修齊的肩膀,“修齊,小心點!”
李修齊微笑:“放心,我應付的來。”
旁邊的道士郭行雲習慣性的摸摸胡子,道:“還是要多加小心,小徐驗過,那段骨骼化石的樣式奇特,成分很奇怪,絕對不是普通生物的骨骼化石。雖然經過無人機檢測,地洞內的空氣沒有問題,但說不定存在其他危險!”
嚴素用力拽了一下繩子,再次檢查無誤後,啟動了帳篷旁邊的柴油發電機。
伴隨著柴油發電機噠噠的馬達聲,李修齊打開頭上的探照燈,深吸一口氣,雙手緊拉住繩索,雙腿略彈,沿著洞壁往下墜去。
嚴素謹慎的控製著繩速,慢慢下放。
隨著逐漸深入,李修齊發現,洞窟呈錐形,越往下越寬敞,洞壁開始是黑土和樹根,十米左右後,洞壁就變成了岩石。大約一百多米左右,李修齊的雙腳終於踏到了底部。
李修齊通過對講機告知嚴素,已到底部。
牽著繩索四處探看,洞底中心是落葉和泥土構成的土堆,在土堆西側,有一個側向的洞穴。雖然徐莫文已經提前派特製的小型無人機探查過,但是由於無人機出現莫名故障,並沒有將側向洞穴探查完成,所以不得不靠人力進行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