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人文常識故事導讀(9)(1 / 3)

張衡的學習方法和所走的道路與眾不同,獨具特色。張衡到了十六七歲的時候,告別了家人,隻身出外遊學。通過遊覽,張衡積累了大量的文學素材,為日後的文學創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張衡於永元七年來到驪山,在驪山停留的時候,寫了一篇《溫泉賦》,這是他流傳至今的最早的文學作品。

張衡的另一個有傑出貢獻的科學領域是地震學,其代表作就是震爍古今的候風地動儀的發明。不過,現在中國所見到的地動儀,並不是張衡發明的地動儀,而是後人複原的,張衡發明的地動儀早就毀於戰火了。

張衡還曾為渾天儀寫了兩部說明書:一是《渾天儀圖注》,一是《漏水轉渾天儀注》,為中國的天文事業作出了重大的貢獻。

祖衝之演算圓周率

祖衝之不喜歡讀古書,從5歲開始,父親便教他學《論語》,但兩個月過去了,他也隻能背誦十幾句,氣得父親又打又罵。但祖衝之喜歡數學和天文,常常自己鑽研。

有一天,老師講課的時候說“圓周是直徑的3倍”,祖衝之越想越覺得不對。第二天一早,他就拿了一段媽媽量鞋子的繩子,跑到村頭的路旁,等待過往的車輛。一會兒,來了一輛馬車,祖衝之叫住馬車,對駕車的老人說:“讓我用繩子量量您的車輪,行嗎?”老人同意了。祖衝之量來量去總覺得車輪的直徑沒有三分之一的圓周長。於是他站在路旁,一連量了好幾輛馬車車輪的直徑和周長,得出的結論都是一樣的。這個問題讓他百思不得其解,他決心要解開這個謎。

經過多年的努力學習,祖衝之研究了劉徽的“割圓術”。祖衝之非常佩服劉徽的這個科學方法,但劉徽的圓周率得出3.14後就沒有再算下去,祖衝之決心繼續算下去,以求得更精確的結果。

於是祖衝之在房間地板上畫了個直徑為1丈的大圓,又在裏邊做了個正6邊形,然後擺開他自己做的許多小木棍開始計算起來。祖衝之為避免出現誤差,每一步都至少計算兩遍才罷休。最終,祖衝之成為世界上第一個把圓周率的準確數值計算到小數點以後七位的人。

先生點評:

祖衝之的故事告訴我們,興趣是做成一件事情的首要因素,隻有真正對一件事感興趣,才會用心去鑽研;同時還需要不怕受挫的精神和堅持不懈的努力,這樣才能取得最後的成功。

知識拓展:

祖衝之主要成就

祖衝之家有世代鑽研學習的傳統,他出生在這樣一個家庭裏,從小便對天文學和數學發生了濃厚的興趣。他雖沒有受過名師指教,但憑著聰明和勤奮,博覽群書,尤其是前人關於天文、數學等浩繁著述,他都廣泛搜羅,認真閱讀。

祖衝之在天文曆法方麵的成就都包括在他所編寫的《大明曆》和那篇有名的《駁議》之中。祖衝之經過長年累月的辛勤測算提出了進一步改革曆法的主張,並製訂了一種新的曆法。

祖衝之的成就不僅限於自然科學方麵,他還精通樂理,對於音律很有研究。此外,祖衝之又著有《易義》、《老子義》、《莊子義》、《釋論語》等關於哲學的書籍,但都已經失傳了。祖衝之在天文、曆法、數學以及機械製造等方麵的成就,充分表現了我國古代科學的高度發展水平。

孫思邈與《千金方》

孫思邈,唐朝京兆華原(現陝西耀縣)人,是著名的醫師與道士。

孫思邈小時候,有一年瘟疫流傳,很多人被奪去了生命。孫思邈也染上了瘟疫,高燒不止。母親沒錢給兒子請郎中看病,眼看孩子就要被奪走性命,於是她尋來一根麻繩,想著兒子一斃命,她立即懸梁自盡。正在這時,進來一位鶴發童顏的雲遊郎中,他把一包草藥遞給孫思邈母親,讓她熬了給兒子治病,說保證藥到病除。

藥熬好後,母親把湯藥端給孫思邈,孫思邈正要喝下去時,鄰家的大嬸哭著進來,說自己的孩子要不行了,孫思邈聽了後讓大嬸把藥拿去救她家孩子。大嬸不肯,再三推阻,最後拿過一個碗,倒了一少半藥,把原來的那碗遞給了孫思邈,千恩萬謝地走了。

一碗湯藥救了兩個孩子的命,這事給幼小的孫思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立誌要勤學苦練,做一名藥到病除的郎中,給天下人賜藥治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