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節心存高遠,誌在四方——誌向的故事
三過家門而不入
堯在位的時候,黃河流域洪水泛濫,莊稼被淹,房子被毀,老百姓隻好往高處搬。於是堯召開部落聯盟會議,商量治水的問題,四方部落的首領們推舉鯀(gǔn)去治水。
鯀花了9年時間治水,仍沒有把洪水製伏。因為他隻懂得水來土掩,造堤築壩,結果洪水衝毀了堤壩,水災反而更嚴重了。
後來,舜接替堯當了部落聯盟首領,親自到治水的地方去考察。他發現鯀辦事不力,就把鯀殺了,讓鯀的兒子禹去治水。
禹立誌一定要製伏洪水。新婚不久的禹為了治水,四處奔波。他吸取了父親的經驗教訓,采取了疏導的辦法,帶領百姓開渠排水,疏通江河,興修水利,灌溉農田。大禹立誌,不製伏洪水絕不進家門。
傳說禹在治水的13年中,3次經過自己的家門,都沒有進去。第一次,妻子生了病,他沒有進家看望。第二次,妻子懷孕了,他仍舊沒有進家去看望。第三次,妻子生下了兒子啟,嬰兒正在哇哇地哭,禹在門外經過,聽見哭聲,還是沒有進去探望。
大禹在治水的時候和老百姓一起勞動,戴著箬帽,帶頭挖土、挑土。經過13年的努力,大禹終於把洪水引到大海裏去,地麵上又可以供人種莊稼了。
舜年老以後物色部落聯盟首領,大禹因為治水有功,被推舉為繼承人。舜死後,大禹繼任了部落聯盟的首領,在他的治理下,部落之間和平相處,九州安定。
先生點評:
一個有遠大理想、有高尚追求的人,一定有明確的奮鬥目標和人生誌向,清楚自己活著是為了什麼,知道怎樣做是正確的、有用的。因為有了明確的人生誌向,也就有了前進的動力,從而感到內心踏實、生活充實,不再被微小、繁雜的事所幹擾,也不去奮力追求所謂的榮華富貴。
知識拓展:
禪讓製
禪讓製是傳說中的部落聯盟首領的傳襲製度。據說堯年老時,經民主推舉和自己長期考察,確認舜才德出眾,便將首領位置讓給舜;舜老時,又禪位於禹。禪讓製實際上是以傳賢為宗旨的民主選舉首領製度。後被禹的兒子夏啟破壞,代之以“家天下”的世襲製。
齊薑逼夫立誌
春秋時期,晉獻公在寵妾驪姬的挑撥下,殺了太子申生,公子重耳和夷吾也被迫分別逃亡到狄國和梁國。後來,晉獻公死了,夷吾在秦穆公和齊桓公的幫助下做了國君,他擔心重耳會回來爭奪王位,便派人去追殺重耳。於是,重耳又從狄國曆盡艱險,逃到了齊國。
齊桓公對重耳以及追隨他的子犯、趙衰、狐偃等人都十分照顧,還把自己的女兒齊薑嫁給重耳,送給他二十輛四匹馬拉的車。重耳在齊國一住七年,日子過得十分舒服,就不想回國了。他的隨從子犯、趙衰等人對於重耳如此胸無大誌很是不滿,但也無可奈何。
不久,齊桓公死了,齊孝公做了齊國的國君。子犯、趙衰、狐偃等人覺得齊孝公不是一個賢能之人,不會有什麼作為,便到桑園裏秘密商議,要想辦法讓重耳離開齊國。
正巧齊薑的一個小丫鬟在樹上采桑葉,把他們說的話全聽去了,小丫鬟立即把這件事告訴了齊薑。齊薑希望丈夫能做一番大事業,害怕這丫鬟泄露了秘密,就把丫鬟殺了,然後對重耳說:“公子,知道你有遠大的誌向,我很高興。你走吧!男子漢大丈夫總得做一番事業,為了實現自己的抱負,不惜走遍天涯海角,留戀妻子和貪圖安逸是沒有出息的表現!那個聽到你部下秘密商議的丫鬟,已被我殺掉滅口了。”重耳聽了很驚訝,說:“可是我並沒打算離開你,離開齊國呀!”
齊薑知道重耳不想走,便不再勸他,轉而和子犯等人商量了一個計策,他們把重耳灌醉後,送出了齊國。後來,重耳在六十二歲的時候,終於回到晉國,當上了晉國的國君,即晉文公。
先生點評:
俗話說“有誌飄過四海,無誌寸步難行”。人生在世,沒有遠大的理想,就像一部沒有馬達的機床,生命將失去意義,未來將一片渺茫。所以,我們應該樹立遠大的誌向,不能安於現狀,否則人生將流於平庸。
知識拓展:
重耳乞討
重耳為躲避夷吾的迫害,顛沛流離,在逃亡的途中,饑餓難耐,於是重耳放下自己的身份向一個農夫乞討。一個普通農民又有多少糧食能施舍給重耳和他手下的十幾人呢?於是,農夫從地上拾起土塊,調侃重耳:“拿去,吃吧!”饑餓難耐且近乎絕望的重耳氣憤地舉起鞭子要抽打農夫。狐偃趕忙阻止了重耳:“這是上天要賜給我們土地啊!說明我們複國在望。”重耳聽後跪了下來,向農夫磕了個頭,接過土塊,裝在車上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