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海界以東,一座仙山上,有一叫做玄清洞的洞府。洞中的一個玉床上斜臥著一位老者。這老者麵色紅暈,頭頂無發,二眉過顎,銀須過胸,鶴發童顏,仙風道骨。身著破舊法袍。九翅金蠶褲,赤足。床沿之上卷曲之一白色九尾狐狸。老者輕撫之,十分愛惜之樣。這人就是鴻元未開時一大聖初始元靈為斬去善念,在赤泥找到寄托善念的,“赤泥蚯蚓”後修人身,成就大道的“鴻元祖師”又名“鴻鈞老祖”老祖對床下得人說:“大道無形,生育天地。大道無情,運行日月。大道無名,長養萬物。吾不知其名,強名曰道。夫道者,有清有濁,有動有靜。天清地濁,天動地靜。男清女濁,男動女靜。降本流末,而生萬物。清者濁之源,動者靜之基。人能常清靜,天地悉皆歸,夫人神好清,而心擾之;人心好靜,而欲牽之。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靜;澄其心,而神自清,自然六欲不生,三毒消滅。所以不能者,為心未澄、欲未遣也。能遣之者,內觀其心,心無其心;外觀其形,形無其形;遠觀其物,物無其物。三者既悟,唯見於空。觀空亦空,空無所空;所空既無,無無亦無;無無既無,湛然常寂;寂無所寂,欲豈能生;欲既不生,即是真靜。真常應物,真常得性,常應常靜,常清靜矣。如此清靜,漸人真道,既入真道,名為得道。雖名得道,實無所得,為化眾生,名為得道。能悟之者,可傳聖道。上士無爭,下士好爭。上德不德,下德執德。執著之者,不名道德。眾生所以不得真道者,為有妄心。既有妄心,即驚其神;既驚其神,即著萬物;既著萬物,即生貪求;既生貪求,即是煩惱。煩惱妄想,憂苦身心,便遭濁辱,流浪生死,常沉苦海,永失真道。真常之道,悟者自得,得悟道者,常清靜矣。若脫苦海,唯有七道。”下有一頭梳木釵白須過胸老者道:“師尊不知,是哪七道。”這人就是“太上老君”老祖說:“分為上、中、下,三種。上為二道;中為三道;下為二道。上二道為,天玄道、仙道。中二道為,人道、妖道、天機道。下二道鬼道、魔道。這時又有人問:“這六道有何不同?”老祖續說道:“萬物有,善、惡、自身,三屍。修上二道,專修善屍,必先斬去惡屍;自身屍。修為大進之後,方可斬去善屍。中三道專修自身屍,必先斬去善、惡二屍。修為大進後,斬去自身一屍。下二道專修惡屍,必先斬去自身與善二屍,修為大進後。方可斬去惡屍。”床下又有人說:“這七道的修成方法請老祖明示。”老祖說:“這七道各有不同。”仙道以竅門入道因在人之上齶有兩個小窩,叫做“天池穴”,上通泥丸,最易漏神漏。故此煉功必須堵信如同嬰兒哺乳之狀。鼻息自然,即自然呼吸,但忌粗短。隨著靜功程度的為斷深入,鼻息應當逐漸做到深、長、勻、細、微。兩手抱訣,兩手的掐訣,,又稱“子午決”,兩手抱訣這時,左手食指和拇指畫圓,右手拇指放在圓內,右手4指放在左手4指下麵從拇指方向看,就是一個“太極圖”的形狀。如此相抱,則人身之陰陽二氣,自然接通,片刻之後,兩手感到發熱發脹,奇妙無比,即是二氣接通之效。道家沒有男女之分。靜功的內在法訣聽息。靜功的目的,在於入靜。入靜的含義,就是指身心安靜下來。為了達到入靜的要求,首先必須去除一切雜念,這是靜功築基法最為關鍵的一大原則。但是人們的思想習慣,大腦總是在不停地考慮問題,即使睡覺也會做夢,要它一旦停止不動,很難做到。為了達到入靜的目的,古代道家修士創立了許多法門,如聽氣、坐忘、守一、數息等等。比較起來,以道家莊子所講“心齋”之中,談到的“聽氣”法為最好。所謂“聽息”,就是聽自己的呼吸之氣。前麵我們說了,靜功要求自然呼吸。聽息的方法,就是兩耳內聽,即摒除外界一切幹擾,如入萬籟俱寂之境,去聽自己的呼吸之氣。初步入手隻用耳聽,不加任何意念。注意:所謂“聽息”,要求兩耳返聽於內,好象是聽呼吸出入之聲。但是呼吸出入,本來要求無聲。所言“聽息”的意思,是求其凝神內注,專心養靜;並非死死去守耳竅,也不是去聽呼吸的聲音。“聽”的意思,就是為了精神集中的意思,隻要隨著一呼一吸的路線,慢慢似聽非聽地去做,這就算是對了。至於呼吸的快慢、粗細、深淺、長短,都要順其自然變化,不要用意念去強行支配。聽到後來,心息相依,雜念全無,連呼吸也似乎不存在了,逐漸也就到達“入靜”的境界。觀光。“觀光”之法,是道家秘傳的修煉法門,從前秘而不授,皆為師徒相傳。觀光的作用,就是為了煉性。吾人之性,原為虛無一光,在下生之前,來自宇宙。因此這時煉性的根本方法,謂之性功。有人以為道家所講的“性”功就是道理,沒有功夫,是未得明師傳授性功之故。性之根,在於兩眉中間之一竅。此竅來自吾人下生之前,因而稱為“祖竅”。初先靜坐片刻,用前麵所講的“聽息”法。身心入靜之後,即將兩目,似觀非觀,止於“祖竅”之前。這個“祖竅之前”,不在身內,亦不離身外,就在眼前約一寸二分的位置。注意:所講“觀祖竅”之法,是為聚起自己的元性。元性聚起,自然就會見光。但是這個境界是自然的,萬萬不可追求;如果追求,也會見光,但為幻境,非為真性。許多煉氣功的人士,往往就是進入魔境,不自覺察,真是差之毫厘,失之千裏。須要用“若有若無,似看非看”的意思,在無意有意之間,不可著意,又不可無意。自然而然,這就對了。心神微微放於“祖竅”,就能出現自己的性光。初則點點,飄移不定,其光微弱,不要管億;開始似乎由外而來,發現之後,此時以心神稍微收攝之,凝定之,即以意照於白光中,此為聚性之功;繼之由點而漸漸凝聚成片,片片而來,由外歸內,慢慢聚起;再繼之則時聚時散,難以固定;如愚昧最後終於成為一片,而無波動,如此真性聚矣,而吾人已入大靜。光是性有表現,觀光即知自大性的聚散。光散性即散,光聚性即聚,光定生即定,光滿性即滿,光圓性即圓。王重陽祖師當初描摹其形狀曰:“圓陀陀,光灼灼。”圓者,是言其沒有不規則的形狀,灼者,是言其沒有黑色的漏洞,這樣才能到達“性光*”的最高境界。進入這一境界,生死可了。但是如果不是深入大定,而且具備極高功德,就不可能達到。觀光的功夫,雖用“觀”而其實不是在觀,一切都是自然而然。修煉此功,須循序漸進,由光小而到光大,由弱而到光強,從波動鴯以光定,從片片而光聚。亦有人修煉多日,兩眼漆黑,而從未見光,故不可追求。注意:以上所言,“聽息”與“觀光”之道。雖似有為,其實無為;無為之中,無所不為。雖曰聽息,其實無聽;雖曰觀光,其實無觀。聽息無息,息聽於無;觀光無光,光觀於無。無息之息,謂之真息;無光之光,謂之真光。由此參悟真靜。“觀光”的方法,在古代道書上麵又叫“回光”;聽息之法,在古代道書上麵又稱“調息”。因此此入所講的靜功修煉法,古人又稱為“回光調息”。《丘祖秘傳大丹直指》論述“回光調息”說:“其法自兩眼角收心一處,收到兩眼中間,以一身心神,盡收此處,所謂‘乾坤大地一齊收來’是也”。回光之法,還有另外的含義。是在觀光之後,還要將此光照入下丹田,進一步再去做煉氣的功夫,這個須要和築基的第二步功法――吐納結合煉習,在吐納法中再作論述。靜功止念法靜功的關鍵,在於入靜;入靜的關鍵,在於止念。止念就是去除心中的雜念,然後一心一意地去做靜功。往往有的人,平時不覺自己腦海之中存有雜念,及至靜坐之時,什麼念頭都來了。隻有通過靜功止念之法,去除雜念,才可能把靜功做好。一為成實、二為俱舍、三為三論、四為天台、五為法相、六為華嚴、七為律宗、八為淨土宗、九為禪宗、十為密宗。一與二稱為小乘,三至十稱為大乘。一至九稱為顯法,十稱為密法。破迷開悟,離苦得樂。迷是對自己、對生活環境的真相不了解。因為不了解真相,往往就看錯了,也想錯了;看錯、想錯,也就做錯。做錯的結果就是苦啊!如果一個人對於宇宙人生的真相能夠真正理解,沒想錯、沒看錯、沒做錯,所得的結果一定是快樂。所以“破迷開悟”,是從因上說;“離苦得樂”,是從果上說。為達到這個目的,佛教教學的方針是“破除迷信,啟發真正的智慧”,讓我們有能力在現實環境裏辨別:真、妄、邪、正、是、非,乃至於善、惡、利、害。然後再幫助一切眾生建立理智、大覺、奮發、進取、樂觀、向上的慈悲濟世的宇宙人生觀。可見佛教既不消極,也不落伍,是能給我們真實利益的。無量壽經上講:佛教是圓滿地幫助我們解決眾生一切苦難的問題,讓我們每個人在這一生中得到幸福快樂、家庭美滿、社會和諧、國家富強、世界大同。這就是佛教在我們世間的目標,至於往後的目標——斷煩惱、出三界——,殊勝的利益,就更不可思議了。所以大家要認清楚,修成大道可得到真、善、美、慧,永恒真實幸福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