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慮到農場空間僅有十畝的種植麵積,何雨柱必然會優先安排種植當前對他最為合適的種子。對於一些作用不大的種子,比如鮮花種子等,他會減少種植量,或者暫時不種,等待日後根據情況再逐步種植。
之後,何雨柱再次前往市場,購買了兩隻鴨子和兩隻小豬幼崽,總共花費了三十萬元。他本想再購買兩隻羊羔和小牛犢,但遺憾的是,在市場上找遍了也沒找到。這也難怪,畢竟現在這個時代的牛可是非常重要的,平時都受到精心照料,非特殊情況甚至不能宰殺。因此,一旦有小牛犢出現,很多人都會爭著搶著去喂養,市場上基本上看不到有賣的。
至於羊,雖然不如牛那麼珍貴,但市場上也不是每天都有賣的,隻能看運氣了。
安排好新買的鴨子和豬崽後,何雨柱看了看已經高懸在正空的太陽,感受著已經有些饑餓的肚子。他並沒有立刻去吃飯,而是先去了一家看起來人還不少的布店。
原本何雨柱以為這個時代的布店隻賣布匹不賣成衣,但進店後才發現並非如此。這裏也有成衣出售,隻是款式、尺寸和數量遠沒有後世那麼齊全。他之所以會有這樣的誤解,是因為原主從來都沒有來過布店。以前,他和妹妹何雨水的衣服都是由父親何大清從布店買了布匹回家請鄰居大媽們幫忙縫製的。因此,在原主的記憶中布店隻賣布匹。而對於這個年代這些方麵不太了解的何雨柱也下意識地按照原主的認知來思考。
也就是說無論是何雨柱還是原主都認為布店隻賣布匹。然而看到這家布店在店內一角掛著的十幾件成衣時何雨柱感到有些困惑不清楚這家布店的具體情況。
不過對於何雨柱來說有成衣賣也省得他再買布匹和棉花請人縫製了。他可不想再穿身上這件滿身怪味的衣服了。至於這家布店有成衣賣是所有布店都這樣還是隻有這家布店特殊何雨柱才沒有心思去探究其中的緣由呢。
最終,在店員的幫助下何雨柱挑選了一套合身的棉衣棉褲。他又看到一套中山裝十分不錯試穿後也很合身於是一咬牙也買了下來。雖然現在還穿不上但過段時間天氣暖和了就能穿了。
畢竟原主的衣服不僅數量少得可憐而且也每一件新的都是補丁滿身。換了思想的何雨柱雖然知道這個年代以窮為榮但他覺得買一件正裝用來日後上班穿也不錯。他認為人不管在家裏怎麼樣出門在外尤其是幹正事的時候一定要穿得幹幹淨淨整潔得體。這樣別人在看得起你的同時自己也會覺得有麵子。
人們常說,人靠衣裝馬靠鞍,很多人對一個人的第一印象往往是通過他的穿著來判斷的。
在原劇中,何雨柱一直未能成婚,除了他長相顯老,一直被易中海和秦淮茹等人算計之外,還與他自身不修邊幅,家境貧寒有很大關係。
在為自己購置了衣物之後,何雨柱又根據記憶中對妹妹何雨水的印象,直接為她挑選了一套稍大一些的棉衣棉褲。
對於小孩子來說,衣服還是要適當買大一些的,因為小孩子長得快,用不了多久衣服就能合身了。這樣也不用因為衣服小了而重新改換,省去了不少麻煩。
當然,比起買布匹來自己做衣服,直接買成衣的價格自然要貴上不少。三件衣服直接花去了何雨柱五十一萬塊。其中,何雨柱的兩件衣服一共三十九萬,而何雨水的小棉衣棉褲也需要十二萬。
聽到這個價格,何雨柱不禁感慨萬分。難怪這個時候大多數人都是買了布匹回家自己做或拿去裁縫鋪請人做衣服,這成衣的價格實在是有點貴了,不是普通人能夠負擔得起的。
要知道,五十多萬都頂得上一個普通工人一個多月的工資了。根本就沒人會舍得花這麼多錢隻為了買三件衣服。
畢竟,很多人家的人口眾多,每個月光是柴米油鹽的開銷就不少。一家人的衣服除了必要之外基本上都不會輕易更換,都是縫了又補、補了又縫,然後又傳給家裏個頭小的人穿,直到徹底穿不成了才會被淘汰。
而且,很多人家都會習慣在手裏攢一筆錢,留著家裏遇到突 ** 況的時候再用。
就像原劇中的何雨柱一樣,手裏有三百多萬卻半年多了都舍不得給自己和妹妹買身衣服。平日裏連吃飯都要節省,就是為了以防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