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七章(1 / 3)

從操三便(第二十三回)

公元199年冬,曹操和袁紹同時派人招安張繡。何去何從,張繡一時難以決斷。謀士賈詡對張繡說:“從操其便有三:夫曹公奉天子明詔,征伐天下,其宜從一也;紹強盛,我以少從之,必不以我為重,操雖弱,得我必喜,其宜從二也;曹公王霸之誌,必釋私怨,以明德於四海,其宜從三也。願將軍無疑焉。”繡遂同賈詡等赴許都投降。繡見操,拜於階下。操忙扶起,執其手曰:“有小過失,勿記於心。”遂封繡為揚武將軍,封賈詡為執金吾使。後來,賈詡成為曹操的重要謀士,幾乎達到了言聽計從的程度

賈詡獨具慧眼,謀事如神,僅用三條理由就輕而易舉地說服張繡從操不從紹,充分展現了謀略家的風範,同時還為自己找到了一個好的歸宿。

禰衡之死(第二十三回)

曹操招降張繡後,欲使繡招降劉表。賈詡進言曰:“劉景升好結納名流,今必得一有文名之士往說之,方可降耳。”於是,孔融上表推薦禰衡說降劉表。曹操接見禰衡後,禰衡蔑視曹操臣僚,朝堂之上裸體撾鼓,並當眾辱罵曹操有“六濁”。時孔融在座,恐操殺衡,乃從容進言,勸說不要殺衡。於是,曹操令禰衡往荊州為使,說降劉表,並答應如劉表來降,便用禰衡為公卿。衡至荊州見劉表畢,雖頌德,實譏諷,表不喜。劉表便令禰衡去江夏見黃祖。禰衡見黃祖後,說黃祖似廟中之神,雖受祭祀,恨無靈驗,結果,惹惱黃祖,將禰衡誅殺。

禰衡係一狂士,曹操令他說降劉表是假,借劉表之手殺衡是真,這足以證明曹操有較高的涵養和智謀。劉表識破曹操“借刀殺人”之伎倆,把禰衡送給黃祖,令黃祖背“害賢”之名,這說明,劉表比黃祖還略高一籌。

烏巢燒糧(第三十回)

建安五年(公元200年)八月起,曹操守官渡抵禦袁紹,至九月終,糧草不繼,乃發使往許昌教荀彧作速措辦糧草,星夜解赴軍前接濟。使者齎書而往,行不上三十裏,被袁軍捉住,縛見謀士許攸。許攸立即向袁紹獻計,乘曹操乏糧,分一軍攻許昌,一軍攻操寨,兩路擊之,必勝無疑,結果袁紹不予采納,並將其逐出。許攸走投無路,暗步出營,徑投曹寨。曹聞說許攸私奔到寨,不及穿履,跣足出迎。於是,許攸向曹操獻計,襲擊烏巢,燒其糧草輜重。操大喜,重待許攸,留在寨中。次日,曹操教荀攸、賈詡、曹洪同許攸守寨,夏侯惇、夏侯淵領一軍伏於左,曹仁、李典領一軍伏於右,以備不虞。自己親率大軍於黃昏時分,望烏巢進發。及到烏巢,四更已盡,曹軍鼓噪直入,一霎時,火焰四起,煙迷太空,糧草盡行燒絕,守將淳於瓊被活捉。袁紹烏巢糧草被燒後,軍心惶惶。曹操遂采用荀攸“調虎離山”之計,八路齊出,直衝紹營,袁軍大敗。

俗話說,兵馬不動糧草先行,這在古代戰爭中顯得更為重要。官渡之戰,曹操在困境中,采用許攸“烏巢燒糧”之計和荀攸“調虎離山”之計,創造了曆史上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戰例,很值得後人學習和借鑒。

焚書不問(第三十回)

官渡之戰,操獲全勝。於圖書中檢出書信一束,皆許都及軍中諸人與紹暗通之書。左右曰:“可逐一點對姓名,收而殺之。”操曰:“當紹之強,孤亦不能自保,況他人乎?”遂命盡焚之,更不再問。

曹操在當時情況下,采取“焚書不問”之策略,真是難能可貴,其心胸之闊,成府之深令人敬佩。假如曹操逐一點對姓名,收而殺之,那將造成內部人心惶惶,戰鬥力大為削弱,從而失去一舉殲滅袁紹割據勢力的絕好機會。

“十麵埋伏”之計(第三十回)

官渡之戰後,袁紹聚四州之兵,得二三十萬,與曹兵相持於倉亭。操與諸將商議破紹之策。程昱獻“十麵埋伏”之計,勸操退軍於河上,伏兵十隊,誘紹追至河上,然後擊之,可勝紹兵,操然其計。左右各分五隊。左:一隊夏侯惇,二隊張遼,三隊李典,四隊樂進,五隊夏侯淵;右:一隊曹洪,二隊張郃,三隊徐晃,四隊於禁,五隊高覽。中軍許褚為先鋒。次日,十隊先進,埋伏左右已定。至半夜,操令許褚引兵前進,偽作劫寨之勢。袁紹五寨人馬,一齊俱起。許褚回軍便走。袁紹引軍趕來,喊聲不絕;比及天明,趕至河上。曹軍無去路,操大呼曰:“前無去路,諸軍何不死戰?”眾軍回身奮力向前。許褚飛馬當先,力斬十數將,袁軍大亂。袁紹退軍急回,背後曹軍趕來,兩邊伏兵殺出。直殺得袁軍膽喪心驚,軍馬死亡殆盡,紹口吐鮮血不止。

“埋伏計”是戰爭中常用的一計,沒有太深的奧妙,但在實戰中,中對方“埋伏計”的比比皆是。程昱的“十麵埋伏”之計,埋伏軍隊之多,是相當空前的,而袁紹卻未能發覺,真是愚蠢至極。另外,程昱的“十麵埋伏”之計,還與曹軍退軍於河上有機結合,更發揮了無比威力。

遺計定遼東(第三十三回)

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郭嘉隨曹操北擊烏桓,行至易州(當作“易縣”),留下養病。曹操打敗烏桓,袁熙、袁尚引數千騎投奔遼東太守公孫康。操返回易州時,郭嘉已死,留下密書一封:“今聞袁熙、袁尚往投遼東,明公切不可加兵。公孫康久畏袁氏吞並,二袁往投必疑。若以兵擊之,必並力迎敵,急不可下;若緩之,公孫康、袁氏必自相圖,其勢然也。”操從其言,按兵不動。不久,公孫康因疑二袁欲奪遼東,殺死二袁,將首級送與曹操,表示歸順朝廷,遼東遂定。

郭嘉是曹操的重要謀士之一,善走險棋,深受曹操器重。遺計定遼東,是他臨死前為曹操獻得最後一計。這一計,使曹操未用一兵一卒,借公孫康之手將袁熙、袁尚誅殺,真是謀事如神,令人稱善。難怪曹操遭受赤壁之敗後,哭著說:“若奉孝在,決不使吾有此大失也!”

智取樊城(第三十五、三十六回)

曹操消滅袁氏割據勢力後,常有取荊州之意,特差曹仁、李典並降將呂曠、呂翔等領兵三萬屯樊城,虎視荊襄。呂曠、呂翔,率軍五千,前往新野與劉軍廝殺。劉軍在徐庶指揮下,首戰告捷,呂曠、呂翔皆被刺死。曹仁見折了呂曠、呂翔,遂大起本部之兵,星夜渡河,意欲踏平新野。徐庶獻計,兵分兩路,一路抵擋曹仁正麵進攻,一路由關羽偷襲樊城。結果,曹仁被擊敗,樊城被關羽輕而易舉占領。

智取樊城,智就智在徐庶能夠透徹分析、掌握曹仁的心理和行動。當呂曠、呂翔被殺後,徐庶算就曹仁會無限忿怒,傾巢出動,樊城空虛。所以,他讓關羽襲取樊城便是一件非常容易的事情。

隆中對(第三十八回)

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諸葛亮在劉備三顧茅廬的感召下,決定出山相助。初次相見,君臣二人就當前形勢、劉備集團的處境及今後的戰略發展等重大問題進行了對話溝通。諸葛亮對劉備說:“今操已擁百萬之眾,挾天子以令諸侯,此誠不可與爭鋒。孫權據有江東,已曆三世,國險而民附,此可用為援而不可圖也。荊州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地,非其主不能守;是殆天所以資將軍,將軍豈有意乎?益州險塞,沃野千裏,天府之國,高祖因之以成帝業;今劉璋暗弱,民殷國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將軍既帝室之胄,信義著於四海,總攬英雄,思賢如渴,若跨有荊、益,保其岩阻,西和諸戎,南撫彝、越,外結孫權,內修政理;待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兵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以出秦川,百姓有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誠如是,則大業可成,漢室可興矣。此亮所以為將軍謀者也。惟將軍圖之。”言罷,命童子取出畫一軸,掛於中堂,指謂玄德曰:“此西川五十四州之圖也。將軍欲成霸業,北讓曹操占天時,南讓孫權占地利,將軍可占人和。先取荊州為家,後取西川建基業,以成鼎足之勢,然後可圖中原也。”玄德聞言,避席拱手謝曰:“先生之言,頓開茅塞,使備如撥雲霧而睹青天。”

這就是著名的《隆中對》,它是諸葛亮對漢末時代風雲觀察的傑作和蜀漢政權立國的建國方略,同時也是諸葛亮善於審時度勢,決定幫助劉備爭奪天下的重要原因。它必將對古今中外的政治家、軍事家、企業家分析形勢,研究戰略、製定規劃,產生巨大的影響。

徐氏報仇(第三十八回)

孫權弟孫翊,為丹陽太守。丹陽督將媯覽、郡丞戴員二人,常有殺翊之心,乃與孫翊從人邊洪結為心腹,共謀殺翊。一天,孫翊宴請諸將縣令,至晚席散,邊洪帶刀跟出門外,即抽刀砍死孫翊。媯覽、戴員乃歸罪邊洪,將洪斬之於市。媯覽見翊妻徐氏貌美,乃謂之曰:“吾為汝夫報仇,汝當從我;不從則死。”徐氏曰:“夫死未幾,不忍便相從;可待至晦日,設祭除服,然後成親未遲。”覽從之。徐氏乃密召孫翊心腹舊將孫高、傅嬰二人入府,密商除奸之計。至晦日,徐氏先召孫、傅二人伏於密室帷幕之中。至夜,徐氏請媯覽入府,許以成親。覽至,徐氏殷勤勸酒,將覽灌醉,誘入密室,由孫、傅二人殺之。徐氏複請戴員赴宴,員入府來,至堂中,亦被孫、傅二將殺死。

徐氏計殺媯覽、戴員,為夫報仇,堪稱才節雙全,女中豪傑。她之所以把報仇的時機選在晦日,這更能使敵人失去警惕,增大成功可能性。古人雲“謀出於智,成於密,敗於露”。當進攻的機會未到時,應鎮靜待機,切勿冒失行動,否則,就會打草驚蛇,暴露戰機,引起猜疑,導致失敗。

劉琦避禍(第三十九回)

荊州牧劉表長子劉琦,因繼母不能相容,性命危在旦夕,乃求計於諸葛亮。開始,諸葛亮以“疏不間親”為由,予以推辭。後來,劉琦以死相求,諸葛亮乃以“申生在內而亡,重耳在外而安”的曆史故事,教劉琦上言劉表守江夏,從而脫離虎口。

劉琦避禍的故事,告訴人們,當處於劣勢時,不能硬拚。必要的時候,逃走是最上等的做法。它可以避免遭人活捉,束手待斃的慘境。

火燒博望坡(第三十九回)

諸葛亮出山輔助劉備遇到的第一場戰役,就是迎戰夏侯惇的十萬大軍。當時,劉軍不足萬人,要戰勝十萬曹軍,非用奇計不可。於是,諸葛亮在詳細查看地形的基礎上,決定誘敵深入用火攻。他命關羽在博望之左的豫山埋伏;命張飛在博望之右的安林背後山穀中埋伏;命關平、劉封預備引火之物於博望坡後兩邊等候,準備放火;命趙雲為前部,不要贏,隻要輸。結果,曹軍被趙雲、劉備誘於埋伏圈,一把火把曹家人馬燒得自相踐踏,死者不計其數。劉軍乘勢追擊,直殺得曹軍屍橫遍野,血流成河。

諸葛亮之所以能夠火燒博望坡,以不足萬人的軍隊戰勝十倍於己的曹軍,一是諸葛亮善於利用地形地物為己所用;二是他善於利用夏侯惇驕傲、狂妄的弱點,將曹軍引誘到埋伏圈;三是他對天氣變化也很有研究,算就傍晚以後,夜風會越刮越大,這就為火燒博望坡創造了有力條件。

火燒新野(第四十回)

曹軍在博望坡遭火攻失敗後,曹操命大軍五十萬分五路征討江南。麵對強大的曹軍,諸葛亮獻計於劉備,“新野住不得了,不如早到樊城去。”於是,諸葛亮差孫乾調撥船隻,救濟百姓,差糜竺護送各官家眷到樊城。令關羽引一千軍去白河上流頭埋伏;令張飛引一千軍去博望渡口埋伏;令趙雲引軍三千,先於城內人家屋上,多藏硫磺煙硝之物;然後在新野城外埋伏;令糜芳、劉封二人帶二千軍,去新野城外三十裏雀尾坡前屯住。曹軍先鋒許褚及前隊將領曹仁、曹洪來到新野,見是一座空城,便入城駐紮。半夜,趙雲分兵從西、南、北三門發射火箭入城,城中頓起大火。曹仁急忙引軍從東門突出,趙雲乘勢掩殺。曹軍爭相逃跑,糜芳、劉封沿途截擊。四更時分,曹軍逃至白河邊,已是人困馬乏,焦頭爛額,便紛紛下河飲水。關羽聽得下遊人喊馬嘶,急令軍士搬起沙袋,大水滾滾而下,曹軍溺死很多。曹仁引殘兵從水緩處逃命,剛到博望渡口,張飛又領伏兵殺出。曹軍遭受輪番攻擊,潰不成軍。劉備、諸葛亮率領眾將,乘勝退往樊城。

麵對強大的曹軍,諸葛亮不是采取簡單的軍事防禦,而是在運動中利用地形、地物,集中優勢兵力采用火攻、水淹等有效戰術,消滅敵人有生力量。

攜民渡江(第四十一回)

劉備退往樊城後,曹操率領大軍繼續南征荊州。劉琮不戰而降,諸葛亮勸劉備速棄樊城,奪取襄陽。劉備不忍拋棄百姓,命人宣布:“有願隨者同去,不願者留下。”新野、樊城兩縣百姓皆願隨行。備即安排船隻,攜百姓渡襄江南行。來到襄陽,劉備呼劉琮開門,劉琮懼而不出,蔡瑁、張允令軍士放箭。備隻得帶領百姓繼續南下,前往江陵,襄陽城中亦有部分百姓逃出追隨劉備。軍民十餘萬,大小車數千輛,扶老攜幼,日行十餘裏。眾將恐被曹軍追上,難以拒敵,皆勸劉備扔下百姓,速奔江陵。備泣曰:“舉大事者必以人為本。今人歸我,奈何棄之?”百姓聞玄德此言,莫不感傷。劉備與十萬百姓緩緩而行,到了當陽,果被曹軍趕上,遂遭重創。

劉備的“以人為本”思想,是其謀略體係的核心,是克敵製勝的法寶,從一事、一時看,可能遭受損失,但從長遠看,從整體利益看,勝利終歸屬於得民心者。共產黨之所以能夠打敗國民黨,其中主要原因,就是共產黨依靠群眾,發動群眾,與工農大眾建立了魚水關係。

長阪橋退敵(第四十一、四十二回)

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操率領數十萬大軍征剿劉備。劉備帶領十餘萬軍民,逃往江陵,在當陽被曹軍趕上,軍民大亂。張飛保護劉備且戰且退,至長阪橋,張飛令二十餘騎砍下樹枝,拴在馬尾上,在樹林內往來馳騁,衝起塵土,以為疑兵;飛本人則橫矛立馬於橋上。曹軍大隊人馬至長阪橋前,見飛橫眉怒目,背後塵土飛揚,疑有伏兵,皆不敢向前。曹操親到陣前觀看,亦猶疑不定。飛乃厲聲大喝曰:“我乃燕人張翼德也!誰敢與我決一死戰?”連吼數聲,聲如巨雷,驚得曹將夏侯傑肝膽俱裂,倒撞於馬下。曹操一時心慌,撥馬便走,眾將亦隨後奔走,曹軍頓時陷於混亂。

張飛之所以能夠於長阪橋頭,喝退曹兵百萬,得益於張飛巧妙運用疑兵之計和英勇無畏的英雄氣概。

智激周瑜(第四十四回)

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軍威逼江東,孫權不想投降,又恐力量不敵,特召周瑜商議。瑜回到柴桑後,魯肅與諸葛亮便去拜會。肅問瑜是主和還是主戰,瑜故意說主和。肅信以為真,與之爭論。諸葛亮早已看穿周瑜心思,隻是冷笑不語。瑜問之,亮亦故意說主和,提出隻要將江東“二喬”送與曹操,操必退兵;並引曹植《銅雀台賦》中“攬二喬於東南兮,樂朝夕與之共”二句,證明曹操確想得到“二喬”。瑜聽罷,大罵曹操欺人太甚。亮假作不解,瑜乃說明大喬係孫權之妻,小喬係瑜之妻,並宣稱:“吾與老賊誓不兩立!”諸葛亮佯裝惶恐,仍要瑜慎重考慮。瑜一再被激,方說出本意,並希望諸葛亮助一臂之力,同破曹賊。

為爭取周瑜抗曹,諸葛亮緊緊抓住周瑜好強爭勝的特點,巧妙運用曹植的《銅雀台賦》,多次激怒周瑜,從而堅定了周瑜抗曹的決心和信心。

計殺二將(第四十五回)

赤壁之戰前夕,曹操謀士蔣幹自告奮勇過江說降周瑜。瑜正欲行反間計,便設宴款待幹,名曰“群英會”。宴罷,瑜佯作大醉,與幹同榻而眠。幹因說降不成,無法入睡,見瑜鼻息如雷,便悄然起床,偷看桌上堆放的文書。忽見其中一封蔡瑁、張允寫給周瑜的信,信中說,伺機殺死曹操,投降周瑜。幹急將信藏於衣內,回到床上裝睡。約至五更,幹潛步出帳,坐船回到曹軍寨中,將盜來的偽造信呈與曹操。操怒,一時未辨真偽,下令將蔡瑁、張允斬首,使曹軍失去了水軍都督。

周瑜使蔣幹盜書,借曹操之手,除掉蔡瑁、張允,是中國民間流傳最廣的 “反間計”案例之一。他計劃周密,方法得當,措施到位,因而達到了預期效果。

草船借箭(第四十六回)

赤壁之戰前夕,周瑜發現諸葛亮智謀高於自己,屢欲除之。一天,周瑜請諸葛亮議事,讓諸葛亮十天之內監造十萬枝箭。亮一口答應,並提出隻需三天即可。瑜暗喜,要亮立下軍令狀,並吩咐軍中工匠故意拖延,使亮無法按期完成,以便借機殺亮。亮若無其事,隻請魯肅暗地準備二十隻船,每船要軍士三十人,船上用青布為幔,於兩側分布草束千餘個。至第三日淩晨,大霧漫江,亮請魯肅到船中,下令將二十隻船用長索相連,冒著濃霧,向江北進發。五更時分,接近曹軍水寨,諸葛亮下令將船一字擺開,擂鼓呐喊,自己卻與魯肅飲酒消遣。曹操聞報,下令一萬餘名弓箭手亂箭射之。過了一會兒,諸葛亮下令將船隻掉頭,繼續受箭。待大霧消散,亮下令返回。這時,二十隻船兩邊草束都已插滿箭枝,足有十餘萬枝。瑜大驚,慨然歎曰:“孔明神機妙算,吾不如也!”

諸葛亮在當時條件下,能夠提前三天準確預測大霧天氣,這實在是很了不起的事情。但,更值得後人學習和敬佩的是,他敢於向周瑜立下軍令狀,敢於帶領二十隻小船到曹軍水寨跟前擂鼓呐喊,其大智大勇,顯而易見。

苦肉計(第四十六、四十七回)

曹操平白折了十五六萬箭後,心中氣悶,密遣蔡和、蔡中去東吳詐降,以通消息。周瑜將計就計,重賞二人,表示不疑。東吳老將黃蓋願以“苦肉計”,詐降曹操,火攻曹軍。次日,周瑜大會眾將,令諸將各領三個月糧草,準備禦敵。黃蓋故意表示反對,提出若不能及時破曹,不如投降。瑜大怒,責罵蓋欲慢軍心,喝令將蓋斬首。眾官皆苦苦求情,瑜乃改命打一百脊杖。眾官再次求情,瑜氣得推翻案桌,喝令趕快行刑。打到五十下,蓋已皮開肉綻,鮮血逬流。眾官又苦苦求免,瑜方才指蓋而言:“且寄下五十棍!再有怠慢,二罪俱罰!”說罷含恨入帳。蓋受了重刑,即讓闞澤扮作漁翁向曹操投獻詐降書。開始曹操不信,後經闞澤一番言語,再加上蔡和、蔡中從東吳送來周瑜打黃蓋的密信,才使曹操對黃蓋投降信以為真。後來,黃蓋率軍火燒曹營,為赤壁之戰的勝利立下汗馬功勞。

周瑜打黃蓋,一個願打,一個願挨之“苦肉計”,所以取得成功,有三點值得後人借鑒。一是周瑜真打,黃蓋真挨,不露破綻;二是巧妙利用間諜蔡和、蔡中傳遞情報;三是選擇了能言善辯,忠心不二的闞澤投獻詐降書。

龐統巧授連環計(第四十七回)

赤壁之戰中,曹操對甘寧、黃蓋投降存有疑慮。為進一步探聽東吳軍情,曹操再次派蔣幹前往周瑜軍中,周瑜遂命人將幹送到西山庵中。瑜事先將龐統安排在庵中等幹上鉤。幹見到龐統後,約統同見曹操。操久聞統名,請其同觀營寨;觀畢,又回帳中共飲,談論兵法。統對答如流,操深為敬服。統乘機提出:“丞相教練水軍之法甚妙,但可惜不全。”操再三請教,統乃曰:“大江之中,潮生潮落,風浪不息;北兵不慣乘舟,受此顛簸,便生疾病。若以大船小船各皆配搭,或三十為一排,或五十為一排,首尾用鐵環連鎖,上鋪闊板,休言人可渡,馬亦可走矣。乘此而行,任他風浪潮水上下,複何懼哉?”此時,曹軍病者甚多,曹操正為此事憂慮,聽了龐統之言,大喜,立即下令,喚軍中鐵匠,連夜打造連環大釘,鎖住船隻。這為周瑜火攻曹軍準備了又一個有利條件。

龐統能夠巧授連環計,首先是周瑜精心安排,使得蔣幹上鉤;其次是龐統深通兵法,深得曹操敬服,這才為巧授連環計創造了條件;三是北兵不慣乘舟,多患疾病,這使曹操中計成為可能。

徐庶脫身(第四十八回)

赤壁大戰在即,徐庶向龐統求脫身之術。統乃去徐庶耳邊略說幾句。庶大喜,拜謝。當晚,徐庶密使近人去各寨中暗布謠言。次日,寨中三三五五,交頭接耳互相傳說。早有探事者報於曹操,說:“軍中傳言西涼州韓遂、馬騰謀反,殺奔許都來。”操大驚,急聚眾謀士商議禦敵之策。徐庶趁機請求率三千兵,星夜往散關把住隘口,如有緊急,再行告報。操喜曰:“若得元直去,吾無憂矣!”遂撥三千馬步軍,命臧霸為先鋒,星夜前往,不得有誤。徐庶辭了曹操,與臧霸便行。

龐統教徐庶脫身,用得是“金蟬脫殼”之計。此計的關鍵是徐庶采用偽裝、欺騙的手段瞞過曹操,達到了名正言順地離開戰爭險地的目的。

周瑜裝死(第五十一回)

赤壁之戰後,周瑜率軍攻打南郡,被曹軍射中左肋,翻身落馬。回到寨中,令人拔出箭頭,將金瘡藥敷掩瘡口,疼不可擋,飲食俱廢。程普令三軍緊守各寨,不許輕出。曹軍多次搦戰辱罵,程普恐瑜生氣,不敢報知。一日,曹仁自引大軍,擂鼓呐喊,前來搦戰。程普仍拒住不出。周瑜得知,遂披甲上馬,引數百騎出營交戰。未及交鋒,周瑜忽大叫一聲,口中噴血,墜於馬下。曹兵衝來,眾將向前抵住,混戰一場,救起周瑜,回到帳中。程普問曰:“都督貴體若何?”瑜密謂普曰:“此吾之計也。”普曰:“計將安出?”瑜曰:“速使心腹軍士去曹軍詐降,說吾已死,令曹仁夜來劫寨,則曹仁一鼓而擒也。”曹仁聽詐降吳軍說周瑜已死,大喜,遂令牛金為先鋒,自為中軍,曹洪、曹純為合後,來攻周瑜大寨。來到寨門,不見一人,情知中計,恰待退軍,四麵炮聲齊發,吳軍一齊殺出,曹軍大敗。

周瑜裝死,使曹仁認為有機可乘,遂傾巢出動,大舉進攻周瑜大寨,結果被周瑜打得慘敗。這是“明修棧道,暗渡陳倉”計謀的成功運用。周瑜雖然取得勝利,南郡卻被趙雲襲取,為人作了嫁衣裳。

智取桂陽(第五十二回)

劉備襲取零陵後,令趙雲率三千軍取桂陽。桂陽太守趙範欲降,但拗不過管軍校尉陳應、鮑隆,隻得允許陳應率軍迎敵。戰無幾合,趙雲將陳應活捉,趙範遂降,並與趙雲結為兄弟。飲宴期間,趙範主動提出,願陪嫁資,將家嫂樊氏與趙雲為妻,結累世之親。趙雲聞言大怒,斥責趙範。趙範羞慚滿麵,遂目視左右,有相害之意。雲已覺,一拳打倒趙範,徑出府門,上馬出城去了。二趙鬧翻後,趙範派陳應、鮑隆引五百軍向趙雲詐降,被雲識破,殺之。雲遂令五百軍引路,賺開城門,將趙範活捉。

趙雲智取桂陽,智就智在識破陳應、鮑隆的詐降計,不費吹灰之力賺開城門,活捉趙範。更可貴的是,樊氏雖有傾國傾城之色,但不為趙雲心動。難怪劉備說:“子龍真丈夫也!”

計射太史慈(第五十三回)

赤壁之戰之後,孫權久圍合肥,累戰不捷,乃令周瑜撥兵赴合肥增援。周瑜令程普率軍來合肥聽孫權調用。張遼聞程普軍到,故意使人搦戰。次日,孫權與張遼大戰。權將宋謙,被樂進射死,吳軍大敗。為報宋謙之仇,太史慈向權獻計,派手下人戈定混進合肥,與其弟兄養馬後槽放火為號,刺殺張遼,太史慈為外應。是夜張遼得勝回城,賞勞三軍,傳令不許解甲宿睡。左右不解,遼曰:“為將之道,勿以勝為喜,勿以敗為憂,今夜防備,當比每夜更加謹慎。”說猶未了,後寨火起,一片聲叫反,報者如麻。張遼出帳上馬,喚親從將校十數人,當道而立,下令“如亂著先斬!”無移時,李典擒戈定並後槽至,遼詢得其情,立斬於馬前。便令人於城門內放起一把火,眾皆叫反,大開城門,放下吊橋。太史慈見城門大開,隻道內變,挺搶縱馬先入。城上一聲炮響,亂箭射下,太史慈急退,身中數箭。背後李典、樂進殺出,吳兵折其大半。太史慈被射後不久而亡,年四十一歲。

張遼計射太史慈,有三點值得後人借鑒:一是打了勝仗,不驕不躁,更加謹慎;二是遇事不慌,頭腦清醒,鎮定自若;三是捉住戈定並後槽後,將計就計,馬上由防禦轉向進攻。

劉備招親(第五十四、五十五回)

建安十四年(公元209年),甘夫人死。周瑜為奪取荊州,趁機向孫權獻“美人計”,以孫權妹嫁劉備為名,賺劉備到南徐,加以囚禁,逼其交出荊州。孫權即命呂範往荊州做媒。諸葛亮胸有成竹,授予趙雲三條錦囊妙計,保護劉備過江招親。到了南徐,趙雲按第一個錦囊計,一麵讓劉備拜訪喬國老,一麵命軍士披紅掛彩,滿城購物,使城中官民盡知孫劉聯姻之事。經過甘露寺相親,劉備與孫夫人成婚,弄假成真。一計不成,周瑜又生二計,教孫權軟困劉備於吳中,供其好玩,以喪其誌。劉備果然中計,樂而忘返。趙雲便按第二條錦囊計,詐稱曹操率大軍欲攻荊州,促使劉備與孫夫人同回荊州。孫權、周瑜遂派吳將徐盛、丁奉、陳武、潘璋前堵後追,趙雲又按第三個錦囊計,讓劉備請孫夫人出麵斥責吳將,令其讓路,遂得趕到江邊,由諸葛亮接應上船。後周瑜率軍追襲,被劉軍擊退。至此,周瑜之計全部落空。

周瑜為奪取荊州,向孫權連獻兩計,結果弄巧成拙,賠了夫人又折兵。諸葛亮則站在鞏固孫劉聯盟的高度,用三條妙計使劉備與孫夫人順利完婚,並同回荊州,從客觀上起到了鞏固孫劉聯盟的作用。

“假途滅虢”之計(第五十六回)

周瑜為奪取荊州,詐稱願為劉備取西川,以此換回荊州。其真實目的是,路過荊州時,趁劉備出城勞軍,殺備而奪取荊州。諸葛亮識破其計,假意答應出城勞軍。待周瑜率軍來到荊州,卻見城中嚴陣以待,關羽、張飛、黃忠、魏延四路兵馬包抄吳軍之後,高喊“活捉周瑜”。瑜被氣得箭瘡迸發,墜於馬下。不久,周瑜命絕。臨死還連聲長歎:“既生瑜,何生亮!”

赤壁之戰之後,周瑜自認為聰明,多次與諸葛亮鬥智,爭奪荊州。他的最後一次“假途滅虢”之計,還是被諸葛亮識破,自己連小命都丟了。他臨死前連聲長歎,表示徹底服輸,但為時已晚。周瑜作為嫉賢妒能的典型,給後人留下的教訓是非常深刻的,發人深省。

鳳雛理事(第五十七回)

龐統經諸葛亮、魯肅推薦,到荊州投奔劉備。時諸葛亮外出巡視,劉備見龐統貌陋,心中不喜,遂任命統為耒陽縣令。統不願憑諸葛亮、魯肅薦書得官,隻得怏怏而去。到任後,終日飲酒,不理政事,不覺已是百餘日。劉備聞報,遣張飛與孫乾前往巡察。二人來到耒陽,得知公務盡廢,龐統醉臥未起。張飛大怒,欲擒統治罪,經孫乾勸阻,乃至縣衙坐定,命統來見,當麵質問。統笑道:“量百裏小縣,些小公事,何難決斷!將軍少坐,待我發落。”隨即令縣吏將百餘日所積公務,都取來剖斷,各項詞訟,亦當麵發落。不到半日,即處理完畢。張飛大驚,向統道歉,並急回荊州稟報劉備。備深感歉疚,適逢諸葛亮巡視歸來,亦竭力薦統。備即命張飛敬請龐統到荊州,向統謝罪,拜統為副軍師中郎將,與諸葛亮共讚軍機。

龐統為了得到劉備重用,不是積極向上,努力工作,而是消極怠工,不理政事,這一逆行策略還真起到了作用。究其原因,一是這種逆行策略能夠較快引起領導重視;二是龐統遇到的是明主劉備,而不是昏君。這個故事,還告訴我們,用人要以才取人,不能以貌取人; “大材小用”是用人之大忌,容易造成國家、企業人才流失,切不可疏忽大意。

計取長安(第五十八回)

馬超為報殺父之仇,會同韓遂起兵二十萬,圍住長安。長安乃西漢建都之處,城郭堅固。壕塹險深,急切攻打不下。一連圍了十日,不能攻破。龐德進計曰:“長安城中土硬水堿,甚不堪食,更兼無柴。今圍十日,軍民饑荒。不如暫且收軍,隻須如此如此,長安唾手可得。”馬超曰:“此計大妙!”即時差“令”字旗傳與各部,盡教退軍,馬超親自斷後。各部軍馬漸漸退去。次日,長安郡守鍾繇登城看時,軍皆退了,隻恐有計;令人哨探,果然遠去,方才放心。縱令軍民出城打柴取水,大開城門,放人出入。至第五日,人報馬超兵又到,軍民競奔入城,鍾繇仍複閉城堅守。卻說鍾繇弟鍾進,守把西門,約近三更,城門裏一把火起。鍾進急來救時,城邊轉過一人,舉刀縱馬大喝曰:“龐德在此!”鍾進措手不及,被龐德一刀斬於馬下,殺散軍校,斬關斷鎖,放馬超、韓遂軍馬入城。鍾繇從東門棄城而走。馬超、韓遂得了城池,賞勞三軍。

龐德采取“欲擒故縱”之計,插入敵人心髒,斬關斷鎖,為馬超、韓遂攻取長安做出突出貢獻,值得後人效仿。

曹洪中計失潼關(第五十八回)

鍾繇丟失長安後,退守潼關,向曹操告急,操遂令曹洪、徐晃帶領一萬人馬,替鍾繇緊守潼關,並以十天為限,若丟失潼關皆斬。卻說曹洪、徐晃到潼關後堅守關隘,並不出戰。馬超先是采用激將法,把曹操三代毀罵,引誘曹洪出戰,結果均被徐晃苦苦擋住。至第九日,西涼軍棄馬坐於關前草地上,多半困乏,就於地上睡臥。曹洪見狀,點起三千軍殺下關來。西涼兵棄馬拋戈而走,洪迤邐追趕。徐晃聞曹洪下關廝殺,急引兵隨後趕來,大叫曹洪回馬。忽然背後喊聲大震,馬岱引軍殺至。曹洪、徐晃急回走時,馬超、龐德截出。曹洪抵擋不住,折軍大半,撞出重圍,奔到關上。西涼兵隨後趕來,洪等隻得棄關而走,潼關遂被西涼兵占領。

西涼兵為了引蛇出洞,先是采取激將法,結果未能奏效。後來采用驕兵之法,終於使曹洪上當,丟失潼關。

丁斐救操(第五十八回)

公元211年,曹操令徐晃引精兵四千和朱靈同去徑襲河西,伏於山穀中,操自率大軍北渡渭河,同擊馬超。第一批精兵剛剛渡過北岸,馬超率兵趕到南岸,向未渡曹兵發起突襲。在這千鈞一發之際,操被許褚拖到船上,向北岸逃去。時有渭南縣令丁斐,在南山之上,見馬超追操甚急,恐傷操命,遂將寨內牛隻馬匹,盡驅於外,漫山遍野,皆是牛馬,西涼兵見之,都回身爭取牛馬,無心追趕,曹操因此得脫。

丁斐救操,不是用明刀明槍抵禦西涼兵,而是采取利益驅使法,誘使西涼兵喪失鬥誌,從而錯過了滅操的有利戰機。

潑水築城(第五十九回)

公元211年九月盡,曹操與馬超相持於渭河。操撥三萬軍擔土築城,因沙土不實,築起便倒,操無計可施。時有隱居終南山的“夢梅居士”婁子伯主動來到操營,對操說:“丞相用兵如神,豈不知天時乎?連日陰雲布合,朔風一起,必大凍矣。風起之後,驅兵士運土潑水,比及天明,土城已就。”操大悟,厚賞子伯,子伯不受而去。是夜北風大作,操兵擔土潑水,隨築隨凍,比及天明,沙土凍緊,土城已築完。細作報告馬超,超領兵觀之,大驚,疑有神助。

“潑水築城”的故事,告訴我們:為將、務農甚至經商,都要時刻注意天氣變化。

抹書間韓遂(第五十九回)

公元211年,馬超、韓遂與曹操戰於渭南,韓遂見勢不利,遺書請和。曹操假意許和,然後卻用賈詡之計離間馬、韓關係。這天,曹操與韓遂對陣,故意請韓遂對話,隻談京師舊事,並不提起軍情,說罷大笑。談了一個時辰,方才回馬而別。馬超聞報,問韓遂與曹操所言何事,遂曰:“隻訴京師舊事耳。”超心甚疑,不言而退。曹操又親筆給韓遂寫一封信,將緊要處盡皆改抹,然後實封,故意多遣從人送過寨去,下了書自回。果然有人報知馬超。超心愈疑,徑來韓遂處索書看。韓遂將書與超。超見上麵有改抹字樣,越發懷疑韓遂有異心。韓遂為表白心跡,提出來日由自己在陣前賺操說話,讓馬超突出殺之。次日,韓遂率諸將出陣,請曹操答話。操乃令曹洪出陣道:“夜來丞相拜意將軍之言,切莫有誤。”超聽得大怒,挺槍驟馬,便刺韓遂。韓遂無奈,隻得投降曹操。曹操乘機發動進攻,大敗馬超,收降韓遂,從而平定了關中。

曹操巧妙抹書離間韓遂與馬超的關係,用的是“反間計”。此計的要義是向敵方提供虛假情報,從而使敵方內部產生矛盾,互相攻擊,使堡壘從內部攻破。

義釋嚴顏(第六十三回)

龐統死後,諸葛亮與張飛分兵入蜀支援劉備。張飛率軍來到巴郡城下,太守嚴顏閉關堅守。張飛屢次挑戰,均被亂箭射回。飛想出一計,令軍士四散打柴,假裝尋覓路徑。嚴顏亦遣小卒混入張飛軍中探聽消息。這天,張飛故意當眾宣布今夜從山上小路偷過巴郡,並暗中安排人假裝自己,在前開路。嚴顏聞報,乃引兵伏於路旁樹叢中,準備截擊張飛糧草輜重。是夜,當假張飛過去後,嚴顏引兵殺出,不料身後衝出真張飛,將嚴顏活捉。嚴顏被捉後,大義凜然,堅貞不屈。張飛甚敬之,親釋其縛,扶顏上坐,並為之下拜。顏被感動,遂降。飛以顏為前部,招降沿途關隘四十五處,順利到達雒城,奪得頭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