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是中國古代第一部長篇章回小說,是曆史演義小說的經典之作。它描寫的是從東漢末年到西晉初年之間近一百年的曆史風雲。全書反映了三國時代的政治軍事鬥爭和各類社會矛盾的滲透與轉化,概括了這一時代的曆史巨變,塑造了一批叱吒風雲的英雄人物。它是我國古代四大名著之一。其成書過程經曆了若幹個漫長的曆史階段。
一、陳壽的《三國誌》階段。
陳壽(233—297) 西晉史學家。字承祚,巴西安漢(今四川南充)人。其父為蜀漢將領。少曾師事同郡著名學者譙周,曆任蜀漢東觀秘書郎、散騎黃門侍郎,因不附宦官黃皓,屢遭貶黜。入晉後,司空張華愛其才,舉為孝廉,曆任佐著作郎、巴西郡中正、平陽侯相、著作郎、治書侍禦史。公元280年,西晉滅吳後,他係統搜集魏、蜀、吳史料,經過大約十年努力,撰成《三國誌》六十五卷,分魏、蜀、吳三誌。三誌原本獨立,後世才合為一書。本書較為全麵地反映了三國的興衰治亂、三國間的政治軍事鬥爭及主要人物的生平事跡,是研究三國曆史的重要史料。
裴鬆之的《三國誌注》階段。
裴鬆之(372—451) 南朝宋史學家。字世期,河東聞喜(今屬山西)人。東晉時曾任殿中將軍、尚書祠部郎、零陵內史、國子博士。入宋後任中書侍郎、司冀二州大中正,封西鄉侯。宋文帝劉義隆因陳壽的《三國誌》記事過於簡略,命其作注。他廣搜資料,精心考辨,於元嘉六年(公元429年)寫成《三國誌注》。《三國誌注》引書達二百餘種,補入大量史料,極大的彌補了《三國誌》之不足。從此,《三國誌注》與《三國誌》形成一個整體,成為後人了解三國曆史的主要依據。
三、北宋司馬光的《資治通鑒》階段。
北宋司馬光主編的《資治通鑒》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下迄後周世宗顯德六年(公元959年)。內容以政治、軍事為主,略於經濟文化。是研究戰國至五代曆史的重要資料。其中,它將漢末政亂至西晉統一間的大事,逐年排比,使三國曆史更加輪廓清晰,條例分明。這種編年體對《三國演義》的成書和敘事結構產生了重要影響。
四、元代的《三國誌平話》階段。
此《平話》係元代至治年間(1321—1323)刊行的《全相平話五種》之一。撰者及成書時間不祥。全書約八萬字,上圖下文,分上中下三卷。內容以司馬仲相陰間斷獄為引子,起於孫學究得天書、黃巾起義,終於諸葛亮病死五丈原,初具《三國演義》的主要輪廓。但許多情節不受史實約束,而據民間傳說,大膽虛構,且敘事簡率,文筆粗糙。本書雖淺陋,離真正的曆史小說距離尚遠,但為《三國演義》的創作奠定了重要的基礎,是研究《三國演義》成書過程的重要史料。
五、羅貫中的《三國誌通俗演義》階段。
羅貫中係元末明初傑出的通俗文學作家。名本,一說名貫,字貫中,別號湖海散人。籍貫有東原(今山東東平)、太原(今山西太原)、錢塘(今浙江杭州)諸說。他以陳壽的《三國誌》和裴鬆之的《三國誌注》為取材基礎,參照《資治通鑒》的敘事框架,博采筆記雜傳,吸取《三國誌平話》、元雜劇“三國戲”和民間三國傳說等多方麵的營養,並熔鑄自己對社會現實的深刻感受,創作了這樣一部規模宏大、內容豐富的曆史演義小說,藝術地再現了從漢末致亂、軍閥混戰到西晉重新統一的曆史過程,全麵而深刻地反映了魏、蜀、吳三國之間紛紜複雜的政治、軍事鬥爭,成功地塑造了諸葛亮、曹操、關羽等藝術典型,以及劉備、張飛、趙雲、薑維、司馬懿、孫權、周瑜、魯肅、呂布、袁紹、劉表等一大批栩栩如生的藝術形象。《三國演義》脫出前代講史平話的窠臼,使三國題材創作發生了質的飛躍。它以深刻鮮明的曆史精神、虛實結合的藝術手段、豐富生動的故事情節、嚴密完整的結構藝術,成為中國小說史上第一部真正的長篇曆史小說,成為後代曆史演義小說的楷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