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前言(1 / 2)

《墨香閣集》是清代著名政治家彭維新的詩文集。

彭維新(1680—1769),字肇周,號石原,湖南茶陵州人。清康熙四十五年(1706)進士,選庶吉士,授編修,累遷至讚善、諭德。充山西鄉試副考官、陝西鄉試正考官,後授山東學政。雍正朝,充日講起居注官,後授浙江學政,遷少詹事、直隸按察使、浙江布政使,擢禮部右侍郎,奉命赴江南,會同巡撫尹繼善清查積欠錢糧,旋署江蘇巡撫。後轉吏部左侍郎,遷都察院左都禦史,轉刑部尚書、戶部尚書,協辦大學士事。雍正十二年(1734),因果親王胤禮劾奏,革職入獄,判“斬監候”。乾隆即位,釋其罪,授左都禦史,旋因丁憂守製期間“入署視事”被革職。後起用授戶部侍郎,擢兵部尚書,充三禮館副總裁、會試副考官、經筵講官,旋因事革職。乾隆十四年(1749),複起用為左都禦史,十五年(1750)因事獲罪,乾隆下諭,認為彭“全無振作之氣”,“一味隨眾瞻循,深負朕恩,仍革職”。後鄉居十九年而卒。彭維新詩文俱佳,有《墨香閣集》傳世,此外還著有《史臆》、《集句和韻》、《唐音集彀》、《曆代著述人名書目》、《音誤舉正》、《聖學源流要義》等。

彭維新一生清正廉明,關心民間疾苦,“居官綜核名實,清操毅然”(《沅湘耆舊集》卷第七十)。如他在江南清查積欠錢糧和署理江蘇巡撫期間,條奏民間疾苦,疏請蠲免民欠,並賑濟水災災民,深得百姓擁護。但是,他的廉潔奉公,不阿諛奉承,多遭致權貴的嫉恨,因而四次被罷免官職,“屢起屢躓,不少貶抑”(《沅湘耆舊集》卷第七十),但他仍不改初衷,最後優遊林下,閑居終老。彭維新以同為茶陵人的明代著名文學家李東陽為楷模,並且深切地了解他為保護朝中正直官員委曲求全的苦衷,如唐鑒所說:“而先生之於文正可謂相知之深矣。”(《墨香閣集》序)更為可貴的是,彭維新學習先賢,發憤著述,成為繼李東陽之後茶陵籍的又一文壇巨擘。

墨香閣,乃彭維新早年讀書處,故以名其詩文集。此集十三卷,首一卷,末一卷。卷首為頌及恭和禦製詩、應製詩。卷一至卷八分別收錄序、記、論、雜著、書、墓誌銘等文九十篇。卷九至卷十三收錄詩歌三百餘首。卷末補遺,有雜文八篇。《墨香閣集》所收彭氏作品並不多,但縱觀全書,其為文寬厚宏博,貫穿經史,卓然自成一家。

彭維新學識淵博,熟諳經史,其推論史事之作,鞭辟入裏,頗為有識,是其文集中的上乘之作。如其《李文正論》,就史論事,為明代著名政治家李東陽正名。這裏牽涉到一段史事,明武宗時,宦官劉瑾把持朝政,權傾一時,朝中正直之士或被殺或被逐,與李東陽同為內閣大臣的劉健、謝遷也憤而辭職。於是有人指責李東陽,沒有像劉、謝一樣“不即辭位耳”。彭維新在文中以史事立論,從劉瑾被誅緣於李東陽的謀劃,以及李東陽本人“宦情甚淡”等,層層推進,指出李東陽為“鋤大憝、維國體”忍辱負重的良苦用心。不拘泥於迂腐的道德評判,透過現象認識到事物的本質,可見彭氏識見之深。其《陳壽論》、《重刻論衡序》、《讀淮南子》等等,所論皆別具隻眼。與這些思辨色彩很濃的史論文章不同,文集中還有一些小品文,或寫景狀物,或抒發情懷,文筆洗練,清新可愛。如《石窩潭記》:“雩水出溪口,分二道,北流至茶江複合,曆連環陂、石牛灘,演漾而至石窩潭。山骨嶙峋,無分寸泥滓,雙岩碧石對聳,水自高峽飛瀑翻雪,轟雷奔注於潭。潭旁石壁逾數尋,老樹倒垂,高葉颯颯搖風,遊人至此者鮮不目駭耳震、毛發森豎也。潭極深,落葉隨流水下者,逾數時始自潭心湧出。”作者以極為簡練的筆墨,描繪了石窩潭山之高聳、瀑之壯觀、潭之深邃,是一幅動人的山水畫卷,引人入勝。在文章末尾,作者引入議論:“此地景物雄秀幽奇,自來地誌漏闕失載,故題詠亦鮮。嗟乎,天下有大美弗彰,反不若卷石蹄涔之擅名者眾矣,獨斯潭也與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