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宏(1105—1162)字仁仲,福建崇安人,學者稱五峰先生。其父胡安國是南宋“進退合義”的儒者典範,著名《胡氏春秋傳》的作者。胡宏出身儒學名門,“幼聞過庭之訓”,20歲隨父入京師,師從程門著名學者楊時,旋至湖北荊門,成為程門弟子侯師聖的及門弟子。建炎三年(1129)秋,因避戰亂,胡氏舉家逃難,輾轉進入湖南,卜居湘潭縣碧泉村。後輾轉流寓邵陽,廣西清湘、灌陽一帶,“奔走崎嶇,幸免於死亡”。直至紹興三年(1133)七月,胡氏一家才聚首湖南衡山,於衡山紫雲峰下築室定居,結束了長達四年的流亡生活。

紹興八年(1338),胡安國病逝。此後,胡宏獨立誌思,“悠遊於衡山之下二十餘年,玩心神明,不舍晝夜”,往複於衡山和湘潭之間,依據湘潭文定書堂擴建碧泉書院,講學授徒,傳播儒學。胡宏在其父胡安國草創的基礎上,最終完成湖湘學派的創建工作,形成了以性本論為主要特征的思想理論體係,培養了一大批優秀的儒學人才。如張栻、彪居正、吳翌、孫蒙正、趙棠、趙師孟、蕭複、方疇、向浯、譚傃、談子立、胡大原、胡廣仲、胡大本、胡大壯、胡大時等。其中尤以張栻最為著名,與朱熹、呂祖謙並稱東南三賢。胡宏與弟子們講學論道,使湖湘學派成為南宋之初最具影響力的新儒學派別。湖湘學派是南宋理學的嚆矢,南宋理學之盛,實昉於湖湘學派。胡氏父子在宋代儒學複興和轉進的過程中,功不可沒,影響深遠。

與其父兄一樣,胡宏一生心係天下興亡,關懷生民疾苦,體現了一代儒學宗師積極用世,以天下為己任的博大胸懷。

早在建炎之初,麵對“宋室衰亡,金人強盛,天子卑微,邦昌尊顯”的狀況,胡宏抑製不住滿腔的憂患與憤慨,致書當時的社會賢達,共同尋求應對時局維艱的方略。他致信汪應辰:“大丈夫得路,固將輔是君而濟斯民也。”紹興五年(1335),他上書高宗,希望“聖上”“察天理”而“屏人欲”,放棄苟安的幻想,確立雪恥複國的宏圖遠誌,不要對野蠻的侵略者存有僥幸之心:“夫金人何愛於我。土我土,人我人,然後彼得安枕而臥也。苟順其欲而不吝,名號、土地、人民、財貨以委之,正是以肉投虎,肉不盡,其博嗜不已。”胡宏還勸諫高宗皇帝“存良心”以“恤生民”,不要因為興兵而傷害民眾,更不要以興兵為理由而加重生民的負擔。以為“國之有民,猶人之有腹心也,國之有兵,猶人之有手足也。手足雖病,心能保之;心腹苟病矣,四肢何有焉!”“國無治亂,時無豐凶,政無經權,莫不以辟土地、養人民為本。”胡宏對南宋之初所行“誅剝之政”,“縱意侵民,以奉冗卒”,致使田園荒蕪、百姓離散的政策和現實提出了尖銳的指斥和嚴厲的批判。胡宏甚至對楊幺起義賦予了極大的同情,指出:“楊幺為寇,起於重斂,吏侵民急耳。本農畝漁樵之人也,其情不與他寇同。故治之之法,宜與他寇異。”胡宏還對地方官員如何行政、理民提出了原則性的建議:“治道以恤民為本,而恤民有道,必先鋤奸惡,然後善良得安其業;而鋤奸惡之道,則以得人為本也。”

胡宏對移風易俗,改造社會,投注了無限的用心。麵對當時“行義凋損,政事殆廢,風俗薄惡,人民囂頑”的風氣壞亂的情形,由衷傷懷。同時也對佛教盛行、儒家倫理淪亡的情況表示了深切的憂慮:“方今聖學衰微,自非真積力久之儒辭而辟之,則天下之禍未易息矣。”他號召儒家信徒,振作精神,批判佛教,改造自己,扶持綱常,拯救人心風俗之既衰:“道學衰微,風教大頹,吾徒當以死自擔,力相規戒,庶幾有立於聖門,不淪胥於汙世也。”

紹興十二年(1142),秦檜致書胡宏之兄胡寅,敦促胡氏兄弟出山為官。胡宏回書稱:“稽諸數千年間,士大夫顛冥於富貴,醉生而夢死者,無世無之,何啻百億!雖當時足以快胸臆,耀妻子,曾不旋踵而身名俱滅,某誌學以來,所不願也。至於傑然自立誌氣,充塞乎天地,臨大節而不可奪,有道徳足以讚時,有事業足以撥亂,進退自得,風不能靡,波不能流,身雖死矣,而凜凜然長有生氣如在人間者,是真可謂大丈夫矣。”表明了一個正直的儒家學者堅貞不渝、守死善道的純正操守。

胡宏一生勤勉,著述不輟,在哲學、史學、文學等方麵均取得了驕人的成就。

在哲學上,胡宏創立性本論,提出“天命之謂性,性,立天下之大本也”、“非性無物,非氣無形”、“性立天下之有”、“性也者,天地鬼神之奧也”等主張,為後來的理本論與心本論的產生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踵接孟子的“求放心”,胡宏主張“以放心求心”,盡心成性,為儒者的安身立命提供了有效的修養方法。對於情、才、欲、術、憂、怨等人性的表露,胡宏堅持性本論,矯正了當時的一些儒家學者將人的一切本來既有的“欲望”,簡單地當成“人欲”的偏頗之見。他指出:“凡天命所有而眾人有之者,聖人皆有之。人以情為有累也,聖人不去情;人以才為有害也,聖人不病才;人以欲為不善也,聖人不絕欲;人以術為傷徳也,聖人不棄術;人以憂為非達也,聖人不忘憂;人以怨為非弘也,聖人不釋怨。”胡宏還以“天理人欲,同體而異用,同行而異情”的卓異見識,提醒“進修君子”深加分辨,樹立正確的天理人欲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