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達源(1777—1841),字清甫,號雲閣,湖南益陽縣(今屬益陽市赫山區)人。他幼承家學,二十歲入嶽麓書院,為院長羅典弟子。嘉慶二十四年(1819),以一甲三名進士及第(俗稱探花)。旋入翰林院,授侍講學士、侍讀學士、編修,晉國子監司業。胡達源又曾主講於長沙城南書院,任雲南鄉試主考官及貴州學政,官至詹事府少詹事,充日講起居注官,實錄館纂修。嘉慶帝賞其書注,命為提調官,總領館事。他為官清正勤謹,“視學貴州時,黔中有大定武舉吳甲父子,為當地惡霸,黨羽遍郡縣,曾屢辱學官,大吏不敢問。達源盡揭其奸惡上奏,置之以法,一郡稱快。任滿還朝,授學士。時逢大饑,京師設粥廠,達源以學士領廠事。人給五日糧,男女分途領取,升鬥籌票,親為驗發,帝甚嘉獎。”(《湖南省誌·人物誌》,湖南出版社1992年版)他一生飽讀詩書,熟諳經史,學宗宋儒,崇奉理學。

《胡達源集》包括《弟子箴言》、《聞妙香軒遺集》、《長郡會館誌》、《長郡題名錄》及《長郡文武仕宦題名錄》。

《弟子箴言》是一部古人修身的教科書。全書分奮誌氣、勤學問、正身心、辨義利、戒奢侈、擴才識等十六卷。曾國藩稱其“自灑掃應對,以暨天地經綸、百家學術,靡不畢具。甄錄古人嘉言,衷以己意,辭淺而旨深”(李肖聃《湘學魚介》)。胡達源撰寫《弟子箴言》的目的,在於對年輕人從小進行規誡教育,序雲:“程子曰:‘人之幼也,心知未有所主,則當以格言至論日陳於前,使皆盈耳充腹。若固有之後,雖有讒說搖惑,不能入也。’然則教弟子者,豈可以不豫哉?”全書收錄告誡弟子的箴言共七百六十二則,敘事簡潔,析理深刻,比喻生動,行文流暢,語言明快。如卷一“奮誌氣”,激勵弟子奮發向上:“學者立誌,必要做第一等事,必要做第一等人。”卷二為“勤學問”,勉勵弟子勤奮學習,其中如:“聖人論學曰‘日新’,無一日之可曠也。曰‘時習’,無一時之不勉也。可不儆哉?”又如:“工夫隻要一熟字。經籍紛綸,名言至論,須胸中爛熟,則心與理一矣。”均為警策之言。

《弟子箴言》在清代出版後,流傳甚廣,頗獲好評。時人評論說,該書能融會先儒諸說,參以己意,語皆心得,而有裨世教。晚清著名學者吳大澂任湖南巡撫時,閱讀了《弟子箴言》,作眉批四百三十九條,評價甚高。聯係其子胡林翼的顯赫聲名,大澂在《睦族鄰》卷中批雲:“有教化而後有人才。從胡文忠之才,而家教如此積之厚者,其發之也必盛,夫豈偶然哉?”《弟子箴言》作為一本勸人向善的書,其中不乏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我們應該予以繼承發揚。但是,它在一定程度上宣揚了封建的思想意識,讀者還需注意甄別。

《聞妙香軒遺集》是胡達源的詩文集,共四卷,卷一、二為文,卷三為詩,卷四為賦。胡達源是當時著名的學者,其詩文盡顯雍容的氣度,清新曉暢,淡逸雅潔。在文集中,他提出了許多重要的政治主張,李元度稱《聞妙香軒遺集》有如陸贄的《翰苑集》,歐陽修、蘇軾的《內製集》、《外製集》。如他在《雲南鄉試錄序》中指出:“竊為文者,所以載道也。道修於身,則為德行。道施於世,則為事業……國家以製藝取士,誠欲其涵泳於五經、四子之書,而以有本之學,發為有之言。”這表明了胡達源已經具有經世致用的思想,希望科舉取士最終為社會選拔有用之材。《聞妙香軒遺集》共收錄胡達源的詩各體詩歌121首,其中多為嘉慶帝歌功頌德之作,也有一些描寫田園生活的作品清新可愛。如《麥氣迎秋》:“晨氣清如許,天將瑞麥收。香迎榆莢雨,涼抵稻花秋……隴上欣攜餅,村邊祝滿篝。來牟豐歲樂,率育仰皇猷。”詩中描繪出初秋時節農村優美的景色,表現農村豐收的景象和人們的喜悅心情,筆觸輕快活潑,使人有身曆其境的真實感。《聞妙香軒遺集》收錄賦14篇,或表現宮廷生活,或表達政治理想,音韻諧和,對偶工整,足見胡達源深厚的古文功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