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爾的一位中層領導幹部曾談到:“97年中國足球隊參加世界杯外圍賽時,張瑞敏召開中層幹部會,他在會上侃足球了。以前開中層幹部會很嚴肅,張瑞敏原來很少看體育節目,中國足球隊踢的那些球他根本不看。不過這次他侃的還很在行,他說中國足球隊今天學歐洲,明天學南美洲;今天全攻全守,明天防守反擊,他們沒有自己的風格,這種風格就是企業的個性。“企業文化也體現一種企業的風格。”張瑞敏還說,中國足球隊也看過升國旗,看升國旗的目的是什麼?隊員不知道。張瑞敏說,中國足球隊缺少的是一種精神。“你看中國足球隊的隊員老懷疑自己,哎!這個球是我踢進的嗎?所以在領先的時候他們就不會踢,在落後的時候他們就胡亂踢。”最後,張瑞敏無限感慨地說,“巴西沒有了民族工業,巴西還有足球。中國沒有了民族工業,還有什麼?”中國的民族工業再不上去,中國還有什麼?他這種憂國憂民的思想,深深地教育和感染著在場的每一個人。
追求卓越是指追求完美的產品質量、全方位的優質服務;是指愛崗勤懇的敬業精神、以身作則的領導作風;同時也是對每一個海爾人的每一個行為的嚴格要求。在此,僅舉幾例“海爾事記”來反映海爾人在這方麵是如何努力爭取的。
1988年12月,青島電冰箱總廠生產的BCD-212型電冰箱獲國家質量獎(國優金牌),這是中國電冰箱史上第一枚質量金牌;
1990年9月,中國質量管理協會、國家技術監督局授於海爾國家質量管理獎;
1990年,海爾產品通過世界上最嚴格的認證:美國權威的電子、電氣標準認證機構UL認證;
1994年2月,德國權威質量檢驗機構“商品檢驗基金會”公布德國市場電冰箱抽檢結果,海爾冰箱在5個主要技術指標中獲8個“十”,排名第一;
1996年6月,美國優質服務科學協會給海爾頒發了“五星鑽石獎”;
1997年,海爾集團被中國質量管理協會用戶委員會評為“1997年全國用戶滿意企業”;
2000年12月,海爾集團被全國用戶滿意工程聯合推進大會評為“2000年度全國實施用戶滿意工程先進單位”;
2002年3月,海爾集團獲得了美國UL最高信用等級的授權(H級)。
準則49:由“首席文化官”引領發展
2000年5月,海爾為了適應業務流程再造的需要和進一步與國際接軌,張瑞敏改任為海爾的CEO,這是中國家電業的第一位首席執行官。其實,張瑞敏何償又不是海爾的“首席文化官”呢?美國一家報社記者采訪時問張瑞敏:“你在這個企業中應當是什麼角色?”張瑞敏回答:“第一應是設計師,在企業發展過程中使組織結構適應於企業的發展;第二應是牧師,不斷地布道,使員工接受企業文化,把員工自身價值的體現和企業目標的實現結合起來。”
在海爾,張瑞敏在形成統一內部步調、適應外部客觀環境的企業文化的過程中發揮了異常重要的作用。海爾企業文化的重大改革是自上而下進行的,因為它要克服巨大的阻力,需要極大的權力支撐。張瑞敏在接受記者的采訪中曾談到:“中國傳統哲學的核心是‘內聖外五’,我們把它改為‘外五內聖’。外五就是要創世界名牌,內聖就是提高自身的素質。當然是因為‘外五’而提高自身素質,並不是提高素質給誰看。有時候我認為把中國傳統文化運用好就不錯,《大學》裏的‘三綱人目’,三綱就是‘明明德’,‘親民’、‘至於至善’。‘明明德’就是我這個當頭兒的要以身作則,整個團隊的人際關係也是透明的,而‘親民’就是每個員工即SBV都能創新,‘至於至善’就體現在我們企業的精神上:追求卓越。”
張瑞敏才思敏捷,博學多才,人稱“儒商”。他對待成就的哲學是:“永遠戰戰兢兢,永遠如履薄冰。”他創建的海爾文化使三萬海爾人迸發了極大的活力。
在管理實踐中,張瑞敏將中國傳統文化精髓與西方現代管理思想融會貫通,“兼收並蓄、創新發展、自成一家”,創造了富有中國特色、充滿競爭力的海爾文化。從“日事日畢、日清日高”的CEO管理模式到每個人都麵向市場的SST市場鏈管理,張瑞敏在企業管理上的不斷創新贏得了世界管理界的高度評價。在引領海爾一步步走向更大輝煌明天的同時,也給張瑞敏帶來了榮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