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文學作品的評論,可以說跟文學作品的創作一樣久遠。因為作品是供人欣賞的,總得有讀者或觀眾與聽眾。欣賞之後人們便不免要議論、要交換自己的觀感。這難道不就是評論嗎?馬克思曾說:“……人民曆來就是作家‘夠資格’和‘不夠資格’的惟一判斷者。”指的就是這種群眾性評論的曆史存在。至於專業評論家的評論,它的產生自然比群眾性的評論要晚。正如人民的口頭創作早於作家的創作一樣,人民的口頭評論自然先於評論家的評論。評論家作為專業出現,那是社會分工越來越細的結果。在這方麵就我國而言,刪詩三百,編選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並有詩論的孔子,恐怕算得上中國文學評論家的始祖了。曆史上的文學評論家,往往為學者兼任,這並非偶然。因為真正有見地的文學評論,並不限於就作品論作品,正如魯迅所指出的,論文“最好是顧及全篇,並且顧及作者的全人,以是在高等院校從事教學科研而又兼寫評論的。本套叢書由於篇幅所限,隻能先推出部分學者。將來如果能獲得出版界的廣泛支持,希望能有更多的選本與讀者見麵。
叢書中所選文章是由作者自選的,主要是新時期以來、特別是近期的論著。這些作者大多出版過評論集,此次選本中既選有見於以往評論集但作者自認為頗具學術價值、代表其本人一定時期學術成就的篇章,也選有尚未編集出版的近期評論新作,涵蓋作家、作品評論和專題理論研究與探討的文字。總體上希望這些選本能有助於讀者了解有關評論家的大體成就或某一方麵的突出成就。由於這些評論家大多活躍於新時期的文壇,因而,從他們的評論文字中,人們也可以看到這一時期我國文學發展的概貌和對許多著名的或新起的作家以及他們的創作成就的有關見解。
我們新時期的文壇由於認真貫徹“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文學觀念和批評方法也走向多元。讀者可以看到,叢書中各家的觀點與方法也並非一樣,而且各有自己的批評風格。這些評論家中,有的多作宏觀性批評,有的多作微觀性批評,有的多評詩歌,有的多評小說,有的多評少數民族文學,有的則多有理論的論述,這大體上是反映了各人平時研究視角的差異,也一概尊重個人的所選。
這套叢書的順利出版,特別應該感謝河北教育出版社社長兼總編輯王亞民同誌和責任編輯。除了對他們的熱心支持和辛勤努力表示我們衷心的感謝和敬意外,對出版社為本叢書的出版做出貢獻的全體同誌,我們也致以深切的謝意。
1997年4月20日於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