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承珪卻在此時說道:“楊公子起先不是說過,書聖王羲之一生之中,從未寫下任何石碑,那麼這個林字又怎麼會是王羲之的字呢?”
楊宗保心內都不由暗歎劉承珪布局的精妙。自古以來,習字者皆認為王羲之寫得最具神韻的就是‘之’字,因此,特意擺出一個含‘之’字的石碑,可這偏偏不是王羲之的手筆。
等到楊宗保以為成功過關,揭破王羲之生平從不書寫石碑的史實之後,劉承珪居然神通廣大的弄到了一個難度極大的石碑。
楊宗保摒除萬難,成功突破這麵石碑的真相時,才發現,這是一麵根本就不存在於曆史上的石碑,得出與此前完全相反的結論。
可是為什麼從不書寫石碑的王羲之會留下一麵石碑呢?楊宗保凝望著石碑,沉吟思索間,不知不覺的越走越近。
楊宗保卻在此時聞到了一股詭異的氣味,淡淡的泥土的潮濕和蘊藏的焦土的腐朽,這難道是一塊新出土的石碑不成?
可是就算新出土,也不可能在宋朝造出一塊王羲之從沒寫過的石碑啊!
楊宗保遍尋腦中的記憶,還是得不到一絲王羲之石碑的線索,他注意到周圍無論是寇準還是錢惟演這樣的博學之人,也為曆史上從未出現的石碑絞盡了腦汁。
楊宗保平心靜氣,將所有的線索在腦中重新過一遍。淡淡的泥土味道應該是剛出土不久氣息未散導致的,可是那種沉凝在骨子裏的焦土味道呢?
這種味道更深層,與這塊碑更加的凝於一體,那就隻有一種可能,這不是出土之後造成的,而是在掩埋之前,這塊碑已經被輕度損毀了。
這種焦土味道,應該是這塊碑曾經遭遇過大火,萬幸的是,這塊碑並沒有被徹底燒毀,數百年後,還是得以重見天日。
這也就是說,這可能是一塊史書上以為已經毀於大火的石碑,因此,楊慎關於曆史的記憶此時反而成了極大地誤導。
那些史書中記載毀於某一年的某一塊石碑,才有可能成為這一塊劉承珪新挖掘出來的神秘武器。這也是為什麼劉承珪明知道楊宗保對史學與書法造詣如此精深,依然穩坐釣魚台。
既然楊慎靠不住,就隻能靠自己了。楊宗保畢竟在現代曾經是導遊,對於名山大川,曆史古跡,演義典故知之甚詳,他知道,在新中國成立之後,所有曆史上保存下來沒有毀滅的書法石碑統統聚集在西安城郊的碑林之內,成為一項重要的遊覽項目。
楊宗保想著碑林之內關於王羲之的諸多傳說,想著那塊碑毀於大火的痕跡,想著與曆史記載截然相反的結論,楊宗保終於確定了這神秘石碑的真實麵目。
楊宗保不又有些自嘲的鼓起掌來,一邊鼓掌,一邊笑道:“‘林’字字勢雄潤,如龍躍天門,虎臥鳳閣,如果沒有看錯,理當是王羲之的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