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一千個?兩千個?(2 / 2)

他做這個字庫的目的,無非就是找出這個時代的常用字而已。

而尋找常用字的目的則是兩個,一是給馬良的韓王府“學”提供識字的教材,一個是給李忠手下的人們提供製作活字的“名單”。

對於馬良的學生們,李元嘉的要求著實不高。他不需要那些家夥們熟讀四書五經,也不需要他們去學什麼治國平下的大本事,隻要能讀懂簡單的文書即可。白了,他們隻需要認識一兩千個最常用的漢字,能夠寫一寫簡單的報告,將來在王府產業的管理上幫上忙就行了。如果有表現出色的,還可以和李忠等人一樣,成為李元嘉手下的“研發主管”就更好了。

至於李忠那邊,也需要這麼一個“字庫”,來確定到底要製作哪些活字,每一個字到底要製作多少個。

沒辦法,誰讓李元嘉窮呢?

幾百年後的古騰堡發明了現代活字印刷術,從而成為了所謂影響曆史進程的最偉大人物之一。但是西方是字母文字,比如英文二十六個字母,古騰堡隻需要製作二十六種活字,然後每個字造他幾百上千個也就夠用。

但是漢字每個長相都不一樣,必須單獨製造活字。

按照《文解字》裏的漢字計算的話,差不多一萬個,隻要一想到要把它們全造出來的開銷與費用,李元嘉就想直接放棄活字印刷術,讓這個時代的人一直用雕版印刷就好了。

要知道,那可不是簡簡單單造出一萬個活字就夠了。

日常最經常用的一些漢字,你不可能隻造一個活字,因為那根本就沒有辦法用。舉個最簡單的例子,比如萬古流芳的《蘭亭集序》,短短三百多個字,如果用活字印刷的話可能兩張紙就能搞定了,但是就是這三百多個字裏麵,竟然出現了二十個“之”,加上落款裏的那個就是二十一個!

這就意味著,印刷的時候就必須要用到二十一個“之”。

另外還有一些字,比如“兮”,比如“子”,比如“為”,像這種最常用也是最普通的漢字,不得每種都要造出幾百個,甚至上千個出來備用。

但是另外一些漢字,可能好幾年都不見得用上一次。

對於這種字來,造出一兩個活字就夠用了……甚至李元嘉都想著幹脆不造!畢竟用造活字其實最耗工本的就是開始製作字模的時候,隻要造出一個字模,然後用陰陽倒模的方式就可以無限複製,相對來簡單很多。

所以如果隻造一千個或者兩千個活字的話,必然能夠大幅度的降低成本。

至於那些沒有造出活字的漢字,其實李元嘉也想到了一個辦法,那就是等真用到的時候就在排版的時候把相應的位置空出來!因為印刷出來的書相應的位置上也是空白的,所以隻要找幾個會寫字的家夥,一本一本的在空白處人工補寫就行了……

一切的前提,就是先找出最常用的那一千個或者兩千個漢字,然後找到他們使用的頻率,李元嘉才能找到最大限度降低成本,同時又能滿足需要的辦法。

所以……

“一千個?還是兩千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