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太行山脈,卦雲之顛(1 / 3)

第一節 太行山脈,卦雲之顛

2012年元月,太行山脈,卦雲山峰,正是五年一度的出師大會。每到這一年,卦雲門門主都將從眾多徒子徒孫中選擇天資聰穎、品行端正且修道有成的後輩,進行單獨閉關教誨,並賜道號,委派任務以便鍛煉新人。

卦雲山上,一個巨大的擂台十分顯眼,眾多後輩爭先恐後,不時有抬著下去的,歡呼聲或慘叫聲摻雜其中。一天的時間,很快就要過去了。一個身形俊朗的小夥子連戰十一場,無一場落敗,一時間在卦雲門上傳為佳話,眾多門徒紛紛停下手中的活兒圍了過來。盡管小夥子身著白色道服,寬大的衣服隨風飄飄,帥氣之餘有種飄逸仙動的感覺,但依然能夠從他的舉止和身形來看出他一身的肌肉。圍觀在旁的女徒弟們,紛紛打聽這是哪個師兄,為何以前從沒見過。

卦雲門作為一個小派別,千百年來在眾多流派中猶如滄海一粟般不起眼,比起全真派、峨嵋派、崆峒派來說,卦雲門似乎從未出過什麼當世豪傑。曆史中,也很少提及。但很奇怪的是,如此小派卻能在千百年來,曆經風雨亂世,依然幸存,這一直是江湖中的一個無解的謎題。

“下來吧。”一個蒼老但有力的聲音回蕩在場內。“徒弟拜見師父”白衣男子起身下拜。

“拜見門主”眾多徒弟紛紛下跪,場內鴉雀無聲。很多人心中打著小九九,上山這麼多年,還是第一次見到門主,聽說他都一百多歲了,已經閉關近20年,怎麼今天出關了?打量這個門主,鶴發童顏,額頭前凸,太陽穴也較常人突出。全身散發著一種仙風道骨的感覺。

“師父,你出關了。”門派將來的接班人,現在的主事本智走上前。

“恩,散了吧。本智你們倆進來。”門主初業道人應聲回答。

“你在外雲遊也有五年了吧,對於當世紅塵也了解一番,可有什麼感悟?”初業道人對白衣男子說道。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白衣男子答道。

“很好,你基本已學成,現我賜你道號。你本是我編外弟子,不必和本智一樣,按照本字輩兒順排。既然你已初步領略了道儒精神,那我賜你第一個字為‘始’,你可知為何?”初業道人繼續問。

“弟子愚鈍,弟子隻知本始,而不知始。《素問.陰陽應象大論》中說,‘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不知和這句話是否有關。”白衣男子回答。

“恩,不錯。你隻需記住一句即可。即所謂始者、道本也。”初業捋捋胡須,繼續說:“現在我賜你另外一個字,即源,你可知為何?”

“師父,源是水流所出的地方,指凡事的根由。世間有句話是‘猶濁其源而求其清流’。師父是不是想叫徒弟無論何時不要忘記本質純良,無論何事莫忘從根由去挖掘事物的原因。”

“很好,既你已領悟,我不再多說,從今天起你的法號為‘始源’,謹記。”初業道人緩緩說完。

“始源拜謝師父賜法號。”

丹房,初業道人與始源對坐。這是始源與師父共同閉關的第一天。

“卦雲門與道家可謂根源頗深。也可說是道家的一個子係。但千古年來我門卻一直不為世人所重視。你輩可能有所不解。”初業道人娓娓道來。

“道教起源於《易經》,這是眾所周知的。但世人隻知《易經》是一部經書,是由伏羲的言論加以總結與修改概括而來,隻知易經可以用於“卜筮”,卻不知為何可以“卜筮”。其實《易經》之所以被譽為‘群經之首,大道之源’是有一番道理的。這是因為,《易經》其實是一部掌握宇宙蒼生密碼的寶典。傳說伏羲創作《易經》之後就羽化仙去,留下這部經書於世人。為防止《易經》的丟失,伏羲仙去之前,告訴眾弟子,已將《易經》分為兩部分,上半部已經撕毀,下半部又分成三等分。由三個徒弟分別掌握。後來,這三個徒弟分別擇三座山而居,隨著時間流暢慢慢形成了現今的幾大門派。但伏羲臨走之前,將一直跟隨他的侍從朱襄叫到跟前,傳給了他一部沒有名字的天書。讓他隱姓埋名,將書完整的流傳下去,不到亂世,不現滅象,不得現於世。你來看這幅圖。”初業道人將一副卷軸交給始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