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九四一章 雙管齊下(3 / 3)

以謝遷判斷,朝中如此攻擊劉瑾還能為朱厚照采信的,唯有沈溪。

謝遷見過雲柳才一天,便從一些渠道得知西北軍情生變化。

告知謝遷這消息的,乃是新任兵部左侍郎王敞。

卻說這王敞乃成化十七年會試第三名,二甲進士出身,當年謝遷便是這屆會試的同考官,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而言王敞乃是謝遷門生。

王敞曾任刑部給事中,與劉健和李東陽關係良好,更曾代表大明出使朝鮮。能代替何鑒成為兵部左侍郎,主要是因此人能力卓著,劉瑾極力想拉攏王敞這樣的能臣,以便讓自己在朝中的勢力更加深厚。

但王敞並未歸附閹黨,所以他的話能得到謝遷信任。

按照王敞所言,西北軍情變化乃是因安化王叛亂而起,韃靼人見大明內亂,趁機兵分五路,攻打寧夏、延綏等關隘,如今秋收在即,西北又到風聲鶴唳時,以王敞之意,此時不適合把西北主要督撫調回京師。

謝遷態度明確。

即便他想把沈溪調回京城,以便同心協力對抗劉瑾,但麵對邊境危機,隻能暫時以國家大局為先,他對於西北那些地方官員和將領不屑一顧,這也是長時間看到沈溪領兵奏捷後所出的感慨,大明地方官員和將領在對韃靼作戰上,能力跟沈溪一比簡直太平庸了。

謝遷有了讓沈溪繼續留在西北的打算。

但始終他沒有麵聖的機會,所以這隻是一廂情願。隨後利用空暇時間,謝遷一直打聽西北那邊的情況,得到的訊息基本跟王敞所言吻合,再加上劉瑾沒有奏報這次韃靼犯境之事,更讓謝遷篤定韃靼人趁虛而入,渾然不知自己已落入劉瑾設下的圈套中。

此時滯留寧夏鎮的沈溪,還在等候班師回朝的聖旨下達。

他領兵進入寧夏城後,基本沒太多反應,論功請賞之事他跟固原總兵官曹雄進行了溝通,故意表現出對新任寧夏巡撫楊一清的疏遠。

在外人看來這很好理解,沈溪跟楊一清有領兵主次和軍功大小的爭奪,雖說沈溪晚進寧夏鎮,但畢竟楊一清到西北時戰事已結束,反正二人都不該得功,但因為是皇帝派來的領兵統帥,功似乎還得從沈溪和楊一清二人中找。

“……大人,現在論功請賞之事基本完畢,上奏朝廷的奏疏也都送到京師,不知大人您幾時班師?”

林恒作為曹雄的聯絡使節,往來於總兵府和沈溪駐紮的軍營間,他想把沈溪的行蹤掌握清楚,尤其是在沈溪離開這麼大的事情上。

明麵上,沈溪沒得到奉調回朝的旨意,但暗地裏是否收到皇帝密旨,沒人知曉,無論是楊一清,還是曹雄又或者是西北那些地方勢力,都盯著沈溪的一舉一動,生怕他突然拿出聖旨來,措手不及……旁人或許不會這麼做,但深受皇帝器重的沈溪卻極有可能。

沈溪道:“林將軍不必太過心急,之前奏疏已呈遞京師,恐怕還要等一兩個月,寧夏周邊徹底安定後,我才會離開,而且多半要回宣府繼續安定地方,而不會回京,就算是班師也不是回朝!”

林恒難掩失望之色:“那大人的意思是……由楊大人回朝表功?”

沈溪笑著搖了搖頭:“朝廷的安排,到現在尚是未知數,不過以如今局勢,多半如此,有些人希望我能留在西北安定地方,或許現在正在用某些陰謀手段讓我擔任三邊總製,雖然對我來說也算是一次升遷,但其實隻是繼續配在外罷了!”

這話說出來旁人聽不懂,林恒卻明白,林恒跟普通武將最大的不同,是他懂政治,而且門清,朝中如今是個什麼情況他了若指掌。

林恒道:“曹總兵已交代過,若尚書大人您班師,會備上一份厚禮,而且功也非大人莫屬……曹總兵已經寫好奏疏,準備為大人您表功……”

“嗬嗬!”

沈溪笑了笑,道,“我可不會強人所難,功勞該是誰的就是誰的,我會據實以陳,我在這裏能承諾的,是這功絕對不會是我和楊中丞,定歸西北有功將士所有!”

推薦都市大神老施新書:

374/231710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