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後,仇鉞假傳安化王令,召何錦、丁廣回城。
叛軍部眾得知安化王被捕,相繼潰散。何錦、丁廣二人單騎逃奔賀蘭山,被林恒率部捕獲,叛亂至此平息。
之前曹雄已派林恒前來,現在又把仇鉞調來協同沈溪安頓軍隊,用意非常明顯。
仇鉞四十歲上下,顯得很精幹,之前仇鉞是寧夏總兵府遊擊將軍,跟林恒屬同一官階,隨著此戰建功立業,青雲直上可期。
曆史上仇鉞因此封伯,領寧夏總兵職。
當然,曆史是曆史,沈溪到來後很多事跟曆史不同,對於軍功排序有自己的看法。
“……沈大人,您的兵馬安頓在城西校場,那裏地盤夠大,足以安營紮寨,至於糧草和補給,曹總兵說了會給您供應……”
仇鉞沒有跟林恒一樣上來就計較軍功賞賜,而是幫沈溪安頓兵馬,言語間體現出對沈溪的關心。
沈溪道:“謝過曹總兵好意,不過如今神英將軍已帶京畿兵馬回朝,本官麾下很快也會動身啟程回宣府。至於固原人馬,不出意外的話會返回原駐地……稍後我會跟曹總兵打個招呼。”
仇鉞驚訝地道:“大人,您剛到寧夏,就準備領兵回宣府?還讓固原兵馬也撤離……那寧夏鎮安穩當如何保證?”
沈溪笑道:“有仇將軍等人在,本官非常放心。以本官所知,地方上很多參與叛亂的官員和將領,都是為形勢所迫,除了賊外,剩下的人本官不會追究,相信陛下也會以寬仁對待臣民……”
沈溪給仇鉞吃了一顆定心丸。
仇鉞雖然名義上是武將一係,奉曹雄的命令前來辦事,但其實仇鉞跟曹雄屬於軍中不同派係。
曹雄是固原總兵,而仇鉞是寧夏鎮本土派,隻是仇鉞假意投敵,又跟曹雄所部暗中呼應,這才“將功折罪”,如果不是仇鉞親手擒獲安化王,投敵的罪名很難被清洗,但現在仇鉞卻被作為此戰最大功臣之一。
仇鉞來見沈溪,其實有試探口風的意思。
仇鉞對於參與安化王叛亂如今下獄等候落的官員和將領,四處遊走準備營救,仇鉞想的是利用曹雄和楊一清的矛盾,建立起屬於他的派係,進而成為寧夏總兵官,畢竟如今在所有候選人中,他的呼聲最高。
仇鉞得知沈溪寬仁的態度後,明顯鬆了口氣,連連頷:“如此最好。”
多餘的話他不敢多說,怕有人告知楊一清和曹雄,讓他下不來台,畢竟以前寧夏鎮兵馬當下都被當作叛軍,尚未解除審查,控製寧夏鎮的乃是固原兵馬,至於楊一清帶的京營人馬,大半由涇陽伯神英率領回朝去了。
楊一清作為新任寧夏巡撫,自然要留下來。
協助沈溪安營紮寨完畢,仇鉞才離開。
等人走後,林恒也從總兵府那邊接洽完畢歸來。
……
……
沈溪領兵入城當日,不少人送來慰問品。
說是來送禮,其實都是打探沈溪口風。
誰都知道這會兒臨時送禮意義不大,沈溪自己也牽扯進爭奪軍功的行列中,曹雄等人想讓沈溪出來主持公道,其實更怕沈溪自己竊奪軍功,隻是因為現在他們跟楊一清為爭功鬧得不可開交,才不得不過來征求沈溪的意見。
入夜後,總兵府和巡撫衙門都派人來請,說是為沈溪擺下宴席。
兩邊的人,沈溪都沒接見,一直留在中軍大帳,倒是張永心急火燎過來,急衝衝地道:“沈大人可真沉得住氣,您到底赴哪邊的宴,總該出去說一聲啊。”
沈溪抬頭打量張永,好一會兒才問道:“不如由張公公代替本官前去赴宴,不知意下如何?”
張永搖頭苦笑:“沈大人可真會給人出難題,這去總兵府不是,去巡撫衙門也不是,難道咱家能一分為二?”
沈溪道:“連張公公都知道兩邊宴席不好赴,那作何要本官做出選擇呢?現在兩邊都是為軍功之事找本官,本官不想爭,但也不想為他們做主,事情還得從長計議……”
張永問道:“那沈大人可想好怎麼跟陛下上奏?”
“奏本正在寫。”
沈溪道,“不過短時間內恐怕寫不完,總需跟地方官員和將領先溝通過,之後本官還要見見安化王,審勘一下,到底哪些人參與到叛亂,為安化王搖旗呐喊,而哪些隻是被迫參與其中。”
隨後沈溪話鋒一轉:“本官有一件事,委托張公公去做。”
“何事?”
張永好奇地看著沈溪,隱約感覺沈溪讓他做的事情不那麼簡單。
沈溪起身到帳門,吩咐帶人把守的王陵之提高警惕,不要讓外人靠近大帳,回來後對張永道:“本官到寧夏鎮,各方勢力都盯著,有人為軍功,有人則是防備我所作所為影響太過巨大,比如說劉瑾……”
張永沒好氣地道:“沈大人不必拐彎抹角,直接說,讓咱家作何便可。咱家並非不好說話,以前沈大人讓咱家做的事情,咱家可有推搪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