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七七三章 花妃(1 / 3)

劉瑾負責安排築京觀儀式。

誰惹的麻煩誰來背,通過沈溪的表現劉瑾基本可以確定宣府存在虛報軍功的情況,這件事不能輕易彈壓下去。

“一定要防止兵部搗亂,隻要沈之厚能保持緘默,這件事便能隱瞞下去……不就是找一千顆腦袋麼?”

劉瑾暗中向自己鼓勁,爭取瞞天過海。

他清楚自己的對手是誰,內心有些迷惑:“沈之厚隱忍不發,我倒要看看,他有什麼陰謀詭計!”

回去後,劉瑾趕緊寫了封信,準備將自己的意思傳達給宣大總督孫秀成知曉,由於不放心官驛傳信的隱秘性,準備讓他最信任的張文冕出使。

“炎光睿智,做事沉穩,讓他去,定能將事情處置好,隻要能將築京觀的人頭湊齊,便是大功一件,到那時沈之厚隻能幹瞪眼,無可奈何!”

……

……

沈溪對劉瑾的安排有所預見,先一步去信宣府。

沈溪跟孫秀成間並無交集,主要是跟李頻陳述利害關係,希望其棄暗投明。

劉瑾派去西北的人是張文冕,沈溪這邊則是馬九。

在沈溪看來,馬九做事一絲不苟,又跟李頻認識,去了後能說得上話。

派出馬九的第二天,沈溪得知劉瑾的舉動,同時司禮監正式下文通知,京城很快就要舉行慶祝宣府大捷的凱旋儀式,屆時還要築京觀以威懾四夷,通知六部以及京城各衙所做好準備。

謝遷問明情況立即趕到兵部,神色間滿是不悅:“劉瑾既已知宣府地方戰報中存在虛構成分,當立刻阻止,結果卻置若罔聞,非要將這件事大肆張揚,若到時候拿不出那麼人頭,朝廷顏麵何存?”

這次跟謝遷一起來的,還有英國公張懋。

顯然張懋是被謝遷硬拉過來作說客的,但謝遷說話時,張懋卻老神在在閉眼養神,一點兒都不配合。

沈溪知道,謝遷想聯合張懋,再加上沈溪,三人聯名,以虛報戰功之罪彈劾宣大總督孫秀成,再以此攻擊劉瑾失察。

沈溪道:“閣老能確定地方奏報上來的功勞一定是弄虛作假?”

“你怎麼這麼說話?難道你調查後,還有別的結果不成?”

謝遷打量沈溪,皺眉問道,“之厚,你這兩日難道沒派人調查麼?這麼大的事情,兵部全程不參與,老夫知道你明哲保身的心思,但未免做得太過了……若事情有變,你會被人戳脊梁骨的!”

說著,謝遷打量張懋一眼。

可惜此時張懋閉著眼優哉遊哉,壓根兒就沒聽到謝遷的話。

沈溪瞟了張懋一下,然後向謝遷打眼色,意思是有些話不能當著張懋的麵說。

謝遷心領神會,當下對張懋道:“公爺現在已知宣府方麵確實存在虛報戰功的情況,回頭一起上疏時,公爺可不能坐視不理啊!”

張懋睜開眼,爽朗一笑:“於喬說的是,若真查出宣大總督府虛報戰功,老朽自然不會袖手,於喬你既然來見之厚,便跟他多說說,之厚上任兵部尚書不久,有很多地方都需要你的指點。”

沈溪顯得很謙虛,站起身行禮道:“學生見識淺薄,向兩位前輩學習的地方有很多。”

張懋滿意點頭,笑容中雖然包含對沈溪的欣賞,但更多的卻是敷衍和裝糊塗。張懋人老成精,知道自己不受歡迎,當即表示五軍都督府尚有要事,然後提出告辭。

沈溪親自出門相送,等他回來,待客廳內隻剩下他跟謝遷,謝遷出言問道:“剛才你打眼色,有什麼話說?”

沈溪回答:“我剛得到消息,劉瑾派智囊張文冕去了宣府……閣老對此人可有了解?”

謝遷惱火地道:“老夫怎能不知?此人跟孫聰乃劉瑾左右手,但凡劉瑾所做決定,十之七八都出自二人謀劃,此二人可說是劉瑾最倚重的謀士……且這張文冕,科舉屢試不第,不學無術,他此番去西北,多半要主持偽造戰功!”

沈溪點頭:“既然閣老已清楚劉瑾下一步動向,那現在就彈劾意義何在?”

“難道你真要讓他弄虛作假不成?”謝遷厲喝,“之厚,你要明白自己的身份!劉賊可以不顧綱常,胡作非為,但你乃朝廷柱梁,做的事情便是撥亂反正,而不是任由劉賊胡作非為。”

沈溪微微一笑,寬慰道:“閣老不必著急,學生並非對劉瑾所做之事置若罔聞,而是另有打算。”

謝遷皺眉:“就算你有謀劃,也要先將這件事奏明聖上,這方是你兵部尚書所為。”

沈溪對謝遷的咄咄逼人有些反感,但還是顯得很耐心:“敢問閣老一句,現在便去彈劾孫秀成等人,且陛下最後也察覺到地方官員虛報戰功,此事對劉瑾影響有多大?又會給劉瑾定個什麼罪?”

“失察嗎!?我看未必……這件事原本就是地方奏報,劉瑾不過據此以呈,出了事,也該由地方官員擔責,說劉瑾失察,但他一介閹人,陛下憑何將責任歸到他身上?”

謝遷黑著臉,一語不發。

沈溪繼續說道,“陛下反倒可能會將責任歸到內閣和兵部,甚至是五軍都督府,就算陛下不往這邊想,劉瑾也會引導,栽贓嫁禍。”

謝遷沉吟好一會兒,對沈溪說:“這便是你現在不主張彈劾劉瑾的主要原因?”

“不僅僅如此……”

沈溪心平氣和,“就算現在去彈劾,也沒有證據,且劉瑾可能跟孫秀成等宣府地方官員通力合作,以殺良冒功的方式將事情化解,那時你我便屬誣告,陛下會對兵部失去信任,那時我要再做什麼事情,如何能得到陛下支持?”

謝遷吸了口涼氣,低頭思索,最後點了點頭,顯然覺得沈溪說得有些道理。

沈溪再道:“既然現在彈劾意義不大,不如我們先裝作為勢所迫而不得不上奏,等劉瑾跟宣府地方官員有了詳細計劃,開始胡作非為,事情鬧到不可開交時,我再以兵部名義上奏,揭發劉瑾殺良冒功之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