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遷定了定神,起身迎接,隨口問了一句:“屠尚書大駕光臨,不會是要跟老夫說沈之厚的事情吧?”
屠勳無奈地道:“於喬既知曉,何必問呢?朝堂上的情況你也看到了,退朝後,朝野間幾乎炸開鍋,說什麼誘敵深入,怕是這件事很快就會傳遍京畿之地,那時連韃靼人細作都會知曉!”
謝遷一臉的不耐煩,道:“知曉就知曉吧,老夫還巴不得韃靼人知道這一切都是我大明朝廷使出的計策,那時韃靼人必將會撤兵,如此也就免去陛下禦駕親征這一隱患,不正好嗎?”
屠勳歎道:“話是這麼說,但就怕韃靼人明知此乃我大明詐敗,卻趁機犯我疆土,韃靼兵馬之威,於喬你不是不知,若其卷土重來,再度圍困京師,敢問這京師防備還能跟三年前一樣固若金湯?”
謝遷作為大明首輔,為所有文官所仰仗,朝廷出現什麼問題,大臣們首先想到的便是找謝遷解決。
關於沈溪提出的強兵國策,無法得到文官集團支持。
儒家中庸思想嚴重,人不犯我我不犯人,能相安無事最好不要主動找茬,所以當韃靼人犯邊時,大明文官首先想到的是保證自己的利益,邊疆被劫掠沒事,隻要別搶到自己頭上就行,大明皇帝不能出一點兒問題,還要確保京城的絕對安全!
但沈溪卻沒有這種因循守舊的思想,這也是他無法得到大臣認同的根本原因。
謝遷原本可以拿沈溪所說的那些道理進行勸解,但奈何不能把一些秘密泄露出去,尤其拿出兵這件事忽悠皇帝進而對付閹黨,始終不那麼光明磊落,而且謝遷現在對沈溪也不是完全放心。
謝遷生怕沈溪隻是隨便找個借口搪塞他,最後還是讓朱厚照禦駕親征帶兵殺往邊關,現在便蓋棺定論,等事情出了他連個轉圜的餘地都沒有。
謝遷思索了好一會兒,才道:“兵部之事,屠尚書最好親自去兵部走一趟,或許沈尚書會給出明確的答複。我這邊回答不了你,你也可在朝堂上跟陛下提及!”
謝遷說話的時候顯得很不耐煩,最近許多事讓他肝火旺盛,稍微一刺激便心浮氣躁,不太想跟屠勳做更多解釋。
屠勳生氣了:“於喬,你身為內閣首輔大學士,此等事不應該由你跟陛下說嗎?沈之厚可是你舉薦回京的,本指望他回朝跟閹黨鬥,誰知他履任兵部尚書後完全就是胡作非為,朝廷上下都無法接受他的行徑,到現在你竟然還替他說話?”
謝遷抬頭打量屠勳,一臉吃驚的表情:“我幾時替沈之厚說話了?朝堂上,我屢屢向陛下痛陳他的過錯,難道你沒聽到?”
屠勳道:“於喬,你的心思我會不明白?你想借沈之厚的手扳倒劉瑾,但你就不怕他倒向劉瑾?那時他手上有兵,反倒會成就劉瑾野心!現在劉瑾對於五軍都督府尚未掌控,可一旦兵權在手,後果就難以預料了!”
謝遷厲聲道:“別的事你怎麼說都行,我聽之任之,但涉及劉瑾之事,你得完全相信沈之厚,他不可能投靠閹黨,難道你忘了沈家那把火?”
聽屠勳攻擊沈溪人品,謝遷終於忍不住了,直接黑下臉來,衝著屠勳發火。
屠勳本來有話要說,但見到謝遷的態度,又把話頭咽了回去……他原本想說,沈家那把火太過蹊蹺,或許是預謀作案的結果。
屠勳是刑部尚書,斷案經驗無比豐富,經過刑部精兵強將調查後沒有絲毫證據表明那把火跟劉瑾有關,反而火災現場存在許多疑點,懷疑事情跟沈溪脫不了幹係。
屠勳道:“於喬,既然你相信沈之厚,那就應該提醒他,幸好此番陛下不是即刻禦駕親征,但若宣府戰事沒有按照沈之厚設想的那般發展,怕是大明江山社稷就要毀在他手中……你謝於喬不想成為大明的罪人吧?”
謝遷怫然作色:“有些話,我自然會提醒,沈之厚是否接受又另當別論,老夫不會強行改變什麼。”
“陛下已勒令司禮監、內閣和都察院皆不得幹涉兵部之事,你屠東湖若是覺得不妥,還是你親自去向陛下陳述積弊為好!走好,不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