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〇八章 大有可期(第二更)(2 / 3)

實則張氏兄弟對沈溪的態度一向模糊不清,甚至還一度落井下石,雙方談不上交情,即便有交情也隻是因為太子朱厚照這個紐帶,沈溪是東宮講師,張氏兄弟是太子的舅舅,僅此而已。

“高公子不必感到意外。”沈溪解釋道,“本官為東宮講官,平日會給太子上課,難免與壽寧侯有交集,但本身並沒有依附於壽寧侯府。況且,就算本官替你向壽寧侯說情,高公子以為,壽寧侯會給我麵子,替高侍郎還債?”

高崇重新低下了頭,他知道張氏兄弟從開始借錢就沒安好心,但就是不死心。

高崇遲疑半晌,最後一咬牙道:“學生這裏,有壽寧侯和建昌伯貪贓枉法的證據,都是家祖暗中留下的,說是以備不時之需!”

沈溪搖頭:“高公子就算有證據又如何,狀告有門嗎?刑部?大理寺?還是到天子麵前告禦狀?就算陛下接受你的證據,但你覺得手裏掌握廠衛的陛下,真的對壽寧侯建昌伯平日所為全不知情?我看反倒是高公子會因為手裏的證據惹來殺身之禍!”

沈溪本來沒義務提醒高崇,高崇要找死盡可由著他,但仔細想一想,高崇最多是一個紈絝子弟,真正為非作歹的惡跡不多……高明城多少有點自己為府試案首的恩情,他就這麼一個孫子,任由高崇白白送死有些不道義。

“那學生是否可將這些證據交由沈大人保管?”高崇帶著懇切的語氣問道。

沈溪聽到高崇這番話,頓時一陣警惕……高崇不會缺心眼兒到這地步吧?

把能夠指證張氏兄弟貪贓枉法的關鍵性證據,交給他人來保管,高崇對自己該有多盲從?

換個思路想,這是否是玉娘或者劉大夏讓高崇演一出戲,試探自己對張氏兄弟的態度,以證明是否跟張氏兄弟一黨?

沈溪心想:“我是否投靠張氏兄弟,或者有沒有幫他們做事,應該跟劉大夏沒什麼關係!連劉大夏在盜糧案中都保持了適可而止的態度,現在讓我這個沒有絲毫實權的翰林學官去跟張氏兄弟鬥,豈不是讓我雞蛋碰石頭?”

當即道:“本官倒是覺得,高公子這些證據應該藏起來,等合適的時候再拿出,或許會收到奇效,但絕對不是現在。就算高公子想找人幫忙,也應該是朝中素有名望和德行的重臣,比如像馬尚書、劉尚書這種大員,而不是本官這樣的微末小官。高公子,沒事的話,請回吧!”

沈溪下了逐客令。

他不想跟高崇過多廢話,因為高崇給他帶來很大的麻煩和困擾,在弘治十四年這種多事之秋,沈溪不想卷入不必要的漩渦中。

雖說高明城是因為沈溪的緣故而被高高捧起,卻也受其所累,但高明城真正倒台卻是因為他貪贓枉法,在河南巡撫任上刮地皮,搞得民怨沸騰。

張氏兄弟做事偏激,泯滅人性,手裏命案不知凡凡,若非皇帝皇後有意偏袒,這對貪得無厭的外戚兄弟早就該下獄問罪,而不是像曆史上那樣曆經弘治、正德和嘉靖三朝,逍遙自在了幾十年。

……

……

高崇走後,沈溪心裏暗自琢磨,高明城能留下什麼扳倒張氏兄弟的證據?

張氏兄弟強取豪奪,這事雖稱不上秘密,可要找實證也是很困難的,若拿張氏兄弟打著高明城的名號對外舉債來舉證,張氏兄弟完全可以推得幹幹淨淨,堅決不承認事情與他們有關。

沈溪甚至覺得,高崇離死不遠了。

就算張氏兄弟會放過他,那些債主也不會放過他,一個窮光蛋,還有一大堆妻妾要養活,難道指望他將來當官慢慢還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