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溪的想法就一個才十歲的小屁孩,這時候就準備結婚似乎也太早了,難道朱祐樘這會兒就已經感覺到自己大限將至但隨後想想自己在六歲多時就有了林黛這個小童養媳,也就釋然了,或許這時代的人都有危機意識,總是把事情考慮在前麵
沈溪除了給朱厚照上課,還悄悄跟朱厚照謀劃怎麼出宮。
朱厚照設計了幾種不靠譜的出宮策略,比如翻牆、爬樹、調開侍衛總之都是朱厚照想當然地以為能安全出宮的方式。
沈溪把他這些計劃一一駁回,小家夥不幹了。
感情你說帶我出宮是忽悠我的啊,現在讓我製定計劃卻一一推翻,分明是沒把我這個太子放在眼裏
可不管朱厚照如何軟硬兼施,對沈溪那是一點兒辦法都沒有,很明顯,沈溪不怕威脅,事實上出宮本來就不是什麼好事,朱厚照可不敢把事情張揚開,最後隻能按照沈溪的意思,繼續費神思索怎麼出宮的問題。
這天,朱厚照在坤寧宮陪張皇後吃過午飯,隨便找了個椅子坐下,拿著本漢書看,才看了一會兒思想就開始開小差,考慮如何出宮的問題。張皇後看到兒子發呆,以為他正在思考學問,心裏別提有多高興了。
隨後張皇後便找來太子的近侍打聽,才知道兒子如今跟右春坊右諭德沈溪走得很近。
自從沈溪回來,兒子不貪玩了,變得好學了,先生問問題回答也流利了,這讓張皇後喜出望外,便把這好消息告訴了朱祐樘。
於是朱祐樘親自考核兒子的學問,發現果然大有進益,但卻發覺沈溪給他兒子講了一些不該講的“國朝”曆史,朱厚照多少不太樂意。不過想了想,兒子差不多也到了能接觸這些內容的年歲,就安排讓王鏊和王華等老資曆的講官,為兒子講國朝的曆史,不讓沈溪“胡說八道”。
於是,太子的曆史課分為“廿一史”和“大明國史”兩個部分,沈溪仍舊負責講“廿一史”,教學計劃沒有受到影響。
又輪到講課日,午時二刻,沈溪在擷芳殿的授課暫告一段落,中允官、侍讀官都去休息吃午飯了,朱厚照偷偷摸摸跑了過來,向沈溪抱怨:“那些老古董講的太祖故事,幹巴巴的一點兒意思都沒有,你有時間再跟我講講吧”
沈溪心想,王鏊等人跟你講的,完全是按照曆代皇帝實錄去講,哪年發生了什麼,朝廷裏有什麼事情,不分主次也不管重要不重要,一股腦兒地灌輸給你。關鍵是有很多內容采用了春秋筆法,一筆帶過,甚至連提都不提,就好像建文帝的事情。
想想看,就連一個皇帝的存在都能被曆史抹去,更何況那些有損皇帝名聲的事
講廿一史,講究的是把天災人禍尤其是昏君奸臣是如何把國家敗掉的盡量往誇大說,少有歌功頌德,做到以史為鑒。
講國朝曆史,那一定是把功績放大了說,甚至把醜的修飾成美的,至於掩蓋不掉的醜事那就幹脆不提,不留下任何記錄,以後修史的人休想知道,隻要幾十百把年過去,百姓以為國家國泰民安五穀豐登,於是我大明就能千秋萬載。
可是這些人忽略了一個問題,不說不代表沒發生,世上沒有不透風的牆,隻要是醜惡之事,遲早有一天會大白於天下。
至於朱厚照所聽內容,那全都是“真善美”的東西,歌功頌德居多,缺少史料支撐,讓熊孩子聽了很沒勁。
我要聽太祖出征塞北,不好意思,這段沒有;我要聽太祖身邊功臣的故事,對不起,這段也沒有,因為太祖屠殺功臣造大獄,明初沒幾個功臣是得以善終的;我要聽太祖傳位太子的事情,這段更沒有,誰叫太祖傳位給皇太孫,最後皇太孫的皇位還被太宗皇帝給奪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