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許這話連謝遷自己出口都覺得不可信,話鋒隨即一轉,“記得上次陛下問洪武事?你進呈的條子,可是寫了‘建文’二字?”
沈溪一個激靈,事情過去有段時間,如今重新拿出來項,是否弘治皇帝有什麼意思要借謝遷之口表達?
“正是。”
沈溪知道這種事瞞不過,他兩次條子的字跡都一樣,謝遷比對一下大概就會明了。
謝遷點點頭:“那你,這二字是何意?”
明知故問!
“建文”二字能有何意?不就是建文帝的年號,就算把人家的皇位給篡奪了,也不該歪曲篡改曆史啊!
但從另一個角度講,作為翰林官就應該清楚什麼能什麼不能,既然把事提出來,就得為此負責。
沈溪坦然道:“據學生之前所查,洪武三十二年至洪武三十五年年號,朝廷並未正式用過,是在太宗皇帝繼位後,下詔修改,至於這四年間的年號,其實為……建文,建文年號共使用了四年。”
這次輪到謝遷驚訝了。
你個毛頭子知道得挺詳細啊,知道就知道了,居然還敢明目張膽出來,不怕皇帝怪罪於你?
沈溪還真不怕!
如今已非永樂朝,若那時候出這話,別問罪,殺頭都有可能。
但如今距離明成祖朱棣去世已經有七八十年,民間早將皇嗣的正統歸於成祖這一脈,這是外因。
內因是弘治皇帝突然提出洪武事,並以此策問,問的還不是別人,而是素以學問著稱的翰林官。
就算翰林官再閉目塞聽,總會有人知道這段曆史,弘治皇帝分明是要去偽存真,要的是真話而非敷衍。
謝遷諱莫如深一笑:“你子有點兒學問,這樣吧,你回去寫個奏本,呈到內閣。就這幾,時間不宜太長。”
沈溪問道:“寫何奏本?”
謝遷這次臉上的笑容多少帶著幾分促狹:“還用得著老夫提醒?你自己看著寫,不過奉勸你一句,在遣詞用句上一定要心斟酌,出了差池別老夫幫不了你。此事切不可假手他人,陛下不想過早將事情為人所知……你自己好好掂量。”
掂量個蛋啊!
沈溪暗罵,尤侃侃可真是狡猾的老狐狸,話做事滴水不漏。
讓自己寫奏本,卻不寫什麼奏本,但這奏本跟建文舊事有關應該是**不離十,莫非是弘治皇帝想為建文帝恢複年號?
就算弘治皇帝真的有心要恢複,但要合乎時宜啊,你不能想恢複就恢複,不然這就不是矯枉過正,而是背祖忘宗。
送走謝遷,沈溪返回公事房,剛到自己座位坐下,王九思就拿著一些書籍和資料呈遞過來,臉色略帶不屑:“沈修撰,這是王學士交給你的,讓你將明初的典籍重新核對。”
居然是暫領翰林院事的王鏊親自讓王九思送過來的,沈溪打開來一看,都是洪武末和永樂初的檔案和典籍。
***********
ps:第一章送上!
子會盡力補上昨欠下的章節,請大家拭目以待!此外距離本月結束還有最後1個時,大家嚐試給本書投下月票,看看有無漏網之魚,拜謝!
碼字去也!(未完待續。)8
&l;/b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