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才有沈溪母親周氏被王氏看到偷偷給沈溪開灶感覺理虧,畢竟大伯可是秀才老爺,按照目前的形勢,確實隻有大伯考上舉人,光宗耀祖,沈家才能中興家道。
至於沈溪,心底下卻十分懷疑,大伯如果有一真的中舉當官,會不會給自己這一房帶來實質性的好處。
在王氏的軟磨硬泡之下,周氏很快就繳械投降,將家中所剩不多的私房錢交了出來。
看著王氏離去的背影,沈溪很是不悅地哼了一聲:“娘,你怎麼老借大伯母錢啊?你都不知道大伯母家日子過得有多好,咱們呢,吃野菜草根,一點兒油水都沒有,我都快餓成猴子了……”
到一半,沈溪忽然發現似乎一個六七歲的孩不該關心這些事情,隻是話已經出口,覆水難收。
周氏卻並沒有多驚訝,這一年來兒子性子變得跳脫許多,出這樣的話隻當他是看長房長孫有書讀,又有好吃好喝供著,心生嫉妒之言。
“臭子,你以為你娘想麼?你大伯現在是秀才,再進一步便是舉人……雖然你大伯連續兩次落第,可你大伯還年輕,以後很有機會中舉。若是中了舉人,那就有機會當官,傻子,你知道什麼是官嗎?你大伯一當官,多少能幫襯到咱家,到時候,隻要他一句話,咱們家的日子不就好過起來了?”
沈溪聞言,心中微微歎息,暗暗道:果然是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的時代啊!或許換一種法更加貼切,萬般皆下品,唯有做官高,民與官,其地位差距何止千萬裏?
周氏見沈溪發怔,忽然問道:“子,你是不是也想讀書?”
沈溪聞言,雖然知道如果自己表現出想要讀書的願望,一定會給老爹、老娘帶來巨大的壓力,但他還是咬著牙用力點頭。
周氏蹲下身子,仔細地看著沈溪,再三確認地審視沈溪眼中那股子靈動聰慧,良久之後才下定決心:
“娃啊,不是娘狠心不讓你讀書,是咱們……咱們家實在拿不出學費,不過沒關係,等你大伯母下次再向咱家借錢,娘便去求她,讓你大伯抽出時間來教教你……”
“娃啊,若是這事不成,咱就別想讀書了,別的不,你的那些叔伯嬸嬸是不會答應的,老老實實耕田也挺好的。”
沈溪看著母親眼中的關切,心中難免自責,強裝出一副無所謂的樣子:“娘,沒事,就算兒子以後不能出人頭地,也會好好孝順你們二老。”
看著沈溪乖巧懂事的樣子,周氏笑了笑,又恢複那潑辣的性子:“去去去,兔崽子,就知道惹老娘生氣。”
沈溪開心地哈哈笑了幾聲,跑出房間,嚷嚷道:“娘,我出去耍了。”
……
……
才走出院門,沈溪便聽到二進院子大伯一家所住的東廂房傳來一陣恐懼的驚呼聲。
沈家是傳統的三進院建築,屋前是石鋪的大庭,入門是個石庭院,石庭院北邊是影壁,東側是東南角院。東南角院的北麵是連通二進院子的耳房廁所,南麵以前是車轎房,如今兩間屋子充作了客房。
石庭院西側為一道拱門,拱門進去是前院。前院南麵的四間倒座房以前是長工及其家人居住的地方,如今打通成了豬圈、雞舍所在。前院西側有一道月亮拱門,拱門內是西南角院。
西南角院北麵依舊是連通二進院子的耳房廁所,南麵的三間房原本是沈家興旺時接待客人的南書房,如今則成了沈溪一家所在。
前院北麵以一道垂花門與正院相連,正院東麵廂房六間,全部給了沈家老大沈明文。沈明文及其妻子王氏育有一子二女,大郎沈永卓,十五歲,目前在縣城學塾讀書,兩個女兒分別是十三歲的大女沈芊和七歲的四女沈曼。一房五口人六間房,怎麼住都夠了,多出來的一間充作了沈明文的會客室。
西廂的六間房則分給了老二和老三,每房各三間。
老二沈明有和其妻子錢氏,膝下有十四歲的二郎沈永福、十二歲的三郎沈永瑞、十歲的三女沈婷婷、八歲的五郎沈永祺。
老三沈明堂和其妻子孫氏,育有十一歲的二女沈秀秀和十歲的四郎沈遷。
北麵三間正房,正中是正堂,接待客人以及祭拜祖宗便在這兒,老太太住在正堂東麵的房間,西麵那間房則是一家老吃飯所在。
正房兩邊分別是東西耳房,東耳房造型奇特,為一三層圓筒狀閣樓,沈溪一直不明白其用處。西耳房以前是沈家家主的書房,如今一排排書架上已經沒了多少書,大部分地方用來堆放雜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