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堤春柳”在虹橋西岸,為吳氏別墅,大門與冶春詩社相對。
跨虹閣在虹橋爪,是地先為酒鋪,迨丁醜後,改官園,契歸黃氏,仍令園丁賣酒為業。聯雲:“地偏山水秀(劉禹錫),酒綠河橋春(李正封)。”閣外日揭簾,夜懸燈,簾以青白布數幅為之,下端裁為燕尾,上端夾板燈,上貼一“酒”
字。土酒如通州雪酒、泰州枯、陳老枯、高郵木瓜、五加皮、寶應喬家白,皆為名晶,而遊人則以木瓜為重。近年好飲紹興,間用百花;今則大概飲高粱燒,較本地所釀為俗矣。造酒家以六月三伏時造曲,曲有米麥二種,受之以範,其方若磚。立冬後煮瓜米和曲,謂之起酵,酒成謂之“醅酒”。瓜米者,糯稻碾五次之稱。碾九次為茶米,用以作糕粽;五六次者為瓜米,用以作酒,亦稱酒米。醅酒即木瓜酒,以此米可造木瓜酒,故曰瓜米。酒用米曲則甘美,用麥曲則苦烈。燒酒以米為之,曰米燒;以麥為之,曰麥燒。又有自酵酒糟中蒸出,謂之糟燒。其高梁、蕎麥、べ豆均可蒸,亦各以其穀名為名,城外村莊中人善為之。城內之燒酒,大抵俱來自城外,驢駝車載,絡繹不絕。秋成新ド,為“時酒”,又曰“紅梅酒”,一曰“生酒”。時酒一斤,合燒羽之半,曰“火對”。合燒酒十分之二,曰“篩兒”。合撓酒、醅酒各均,為“木三對”。八月“紅梅”新熟,各肆擇日貼帖,曰“開生”,人爭買之,曰“嚐生”。至二月驚蟄後止,謂之“剪生”。
酒以斤重,斤以{囗舛}計,{囗舛}以大竹為之,自一兩至一斤,{舛}準此為大小,《夢香詞》雲“巨{舛}時酒論篩沽”是也。鋪中斂錢者為掌櫃,燙酒者為酒把持。凡有沽者斤數,掌櫃唱之,把持應之,遙遙贈答,自成作家,殆非局外人所能猝辨,《夢香詞》雲量酒唱籌通夜市“是也。其燒酒未蒸者,為”酒娘兒“,飲之鮮美。以泉水燒酒和之,則成燒蜜酒,《夢香詞》雲”鶯聲巷陌酒娘兒“是也。酒鋪例為人燙蒲包豆腐幹,謂之”旱團魚“。
揚州宜楊,在堤上者更大,冬月插之,至春即活,三四年即長二三丈。髡其枝,中空,雨餘多產菌如碗。合抱成圍,癡肥臃腫,不加修飾。或五步一株,十步雙樹,三三兩兩,立園中。構廳事,額曰“濃陰草堂”,聯雲:“秋水才添四五尺(杜甫),綠陰相間兩三家(司空圖)。”又過曲廊三四折,盡處有小屋如丁字,謂之丁頭屋,額曰“浮春”,楹聯雲:“綠竹夾清水(江淹),遊魚動圓波(潘安仁)。”
掃垢山至此,蓊鬱之氣更盛,種樹無不宜,居人多種桃樹。北郊白桃花,以東岸江園為勝,紅桃花以西岸桃花塢為勝。是地為桃花塢比鄰,桃花自此方起,花中築“曉煙亭”,聯雲:“佳氣溢芳甸(趙孟囗),宿雲澹野川(元好問)。”
曙光樓麵東,以曉色勝,城中人海於夏月侵曉出城看露荷,多在是。聯雲:“間津窺彼岸(蘇囗),把釣待秋風(杜甫)。”
吳氏尊德,字賓六,徽州人,世業鹽法。弟尊楣,字載玉,工詩,為張鬆坪太史之婿。吳氏為徽州望族,分居西溪南、南溪南、長林橋、北岸岩鎮諸村。其寓居揚州者,即以所居之村為派。
吳老典初為富室,居舊城,以質庫名其家。家有十典,江北之富,未有出其右者,故謂之為“老典”。今已中落,裏人尚指其門曰:“老典破門樓。”
吳景和以一文起家,富至百萬。子秘,字衡山,聰明過人,一目七行,世以孝稱。
吳楷,字一山,召試中書。工詩文詞賦,善小楷,好賓客,精烹飪。揚州車螯餅,其遺法也。女以節孝旌表建坊。
吳家龍,字步李。好善樂施,載在郡誌。
吳誌涵,字蘊千。副榜,工製藝。
吳重光,字宣三。舉人,官代州知州。
吳承緒,字芬瑜。舉人,官贛南道。工製藝,與李鳴謙選《春霆集》。
吳之黼,字竹屏,官按察使。工詩,畫蘭竹。
吳紹氵芳,字氵育南。工書,法孫過庭。
吳紹燦,字野;紹浣,字杜村:兄弟翰林。
吳應詔,字殿。舉人中書,為人慷慨多經濟。
吳魯,字宣國,號暮橋。工詩詞。
吳均,字梅查;吳應瑞,字鶴沙。均以詩稱。
李鳴謙,字得心,拔貢生。子文,割股救父。父江行失足墮水,以身投江,均獲生。父死,一痛而絕,朝廷旌其孝。考誌乘以割股為愚孝,文割股,可謂愚矣。投江救父,父死,一痛而絕,誠哉孝也。以視前乎割股者,其愚不可及也。
周叔球工畫,以白描美人得名。與吳氏友善,是園位置林亭,皆出其手。年不逾三十,戀一女妓,鍾情而死,時比之“鴛鴦塚”雲。
韓園在長堤上,國初韓醉白別墅。孫豹人有《同宗定九韓醉白飲虹橋酒家》詩雲:“酒家臨水複臨橋,畫舫中吹紫玉簫。破費杖頭拚不管,可憐天氣近花朝。”
“衛娘歌處宜年少,潘令花邊愧老身。聽罷韓生《新柳詠》,英英矯矯酒中人。”
謂此。後為韓奕別墅,繼又改名“名園”,築小山亭。聯雲:“茂竹臨幽漵(李益),晴雲出翠微(權德輿)。”閑時開設酒肆,常演窟儡子,高二尺,有臀無足,底平,下安卯,用竹板承之;設方水池,貯水令滿,取魚蝦萍藻實其中,隔以紗障,運機之人在障內遊移轉動。金鼇《退食筆記》載水嬉,此其類也。
桃花塢在長堤上,堤上多桃樹。鄭氏於桃花叢中構園,門在河曲處,與關帝廟大門相對。
園門開八角式,石刻“桃花塢”三字額其上,為朱思堂運使所書。內構廳事,額曰“疏峰館”,集韋莊聯雲:“千重碧樹籠青苑,一桁青山倒碧峰。”
桃花塢與韓園比鄰,竹籬為界。籬下開門,門中方塘種荷,四旁幽竹蒙翳。
構響廊,庋版架水上,額曰“澄鮮閣”,聯雲:“隔沼連香芰(杜甫),中流泛羽觴(陳希烈)。”自是由水中宛轉橋接於疏峰館之東。
疏峰館之西,山勢蜿蜒,列峰如雲,幽泉漱玉,下Τ寒潭。山半桃花,春時紅白相間,映於水麵。花中構“蒸霞堂”,聯雲:“桃花飛綠水(李白),野竹上青霄(杜甫)。”複構紅閣十餘楹於半山,一麵向北,一麵向西,上構八角層屋,額曰“縱目亭”,聯雲:“地勝林亭好(孫逖),月圓鬆竹深(無可)。”
至此,則長春嶺、蓮性寺、紅亭、白塔皆在目前。
中川亭樹多竹柏,構亭八翼,四麵皆靠山脊,中聳重屋。聯雲:“小鬆含瑞露(鄭穀),好鳥鳴高枝(曹植)。”
由蒸霞堂閣道,過嶺入後山,四圍矮垣,蜿蜒逶迤,達於法海橋南。路曲處藏小門,門內碧桃數十株,琢石為徑,人傴僂行花下,須發皆香。有草堂三間,左數椽為茶屋,屋後多落葉鬆,地幽僻,人不多至。後改為酒肆,名曰“挹爽”,而遊人乃得攬其勝矣。
鄭鍾山,字峙漪,儀征人。業鹽淮南,與江春齊名。性淳樸,以讀書世其家。
弟鑒元,字允明,能文章,好程朱之學,年八十,講誦不倦。鍾山子宗彝,字萃五,進士,官刑部;次子宗洛,字景純,召試中書。鑒元子長涵,廩膳生,早卒;宗汝,字翼之,官員外郎。孫兆玨,舉人。族廣英多,率皆清華之選。氵彤字灩江,進士,官戶部;文明,字鑒堂,進士,官刑部:皆以文學顯者也。兆玨能讀史,好經學,門無雜賓,一二有道之士,會文講學而已。今附於此。
李道南,字晴山,江都人,進士。性嚴正不阿,在京時友人醵五百金贈之,卻不受。見劉文正公,文正偶欠伸,李揖求退。文正曰:“方坐未一言,而退何也?”李曰:“《禮》有之:君子欠伸,侍坐者請退。故未言而去也。”文正以是重之,書張橫渠“學顏子之學、誌伊尹之誌”二語贈之。歸而授徒於家,生徒數百人,郡中文學之士,半出其門。著《寸草錄》、《四書集解》。
汪兆宏,字文錫,從事道南,門內之行,重於鄉裏。中甲午科舉人。將赴禮部試,臨行,母以遠為憂,乃不行。母死,居三年喪,合乎禮。中己酉科進士,選旌德縣知縣,不就,改鳳陽府教授。朱石君尚書撫安徽時,甚重其為人,稱以古君子雲。
焦循,字裏堂,北湖明經。熟於《毛詩》、《三禮》,好天文律算之學。鄭兆玨、鄭偉、王準皆與之遊。所著有《毛詩草木鳥獸蟲魚釋》三十卷、《毛詩釋地》七卷、《群經宮室圖》二卷、《禮記索隱》數十卷、《焦氏教子弟書》二卷,又有《釋交》、《釋弧》、《釋輪》、《釋橢》、《乘方釋例》、《加減乘除釋》,共二十卷,皆言算術也。本朝推步之術,王梅之後,則有歙縣江慎修永、休寧戴東原震、嘉定錢曉徵大昕,錢視二家尤精。與裏堂友者,歙縣汪孝嬰萊、淩仲子廷堪、吳縣李尚之銳,並通是學。李尤善,為錢之高弟子,錢稱其愈己焉。裏堂之子白,字廷琥,亦善三角八線之法。
顧鳳毛,字超宗,興化人,深於經學。鑒元延之教其孫兆玨。兆玨能文章,善六書之學。
王準,字欽萊,湖南人,生於福建汀州,為鑒元之戚。善屬文,私淑朱晦庵。
著有《汀鷗文集》。
鄭偉,字耀廷,丹徒人。父錫五以繼父病不起,割股致卒。母俞氏,年未二十,守節三十餘年。偉性摯,多巧思,學九數句股之術,設疑難之題與焦循相問難。又仿西人圖作算器,皆合其式。
羅浩,字養齋,歙人,居海州之板浦場,與淩廷堪為戚。自經史書數,無不涉獵,最精星命之學。嚐曰:“自李虛中以來,均以富貴貧賤壽夭,定命之高下,吾則以賢不肖為之經,貧富壽夭為之緯。賢者雖貧夭,命為上;不肖雖富壽,命為下。”人多迂之,實至論也。兆玨與之友。
汪夢桂,字文舟,道南弟子。工時文之學,每構一藝,須摩腹,夜以繼日。
陸甲林,工於書法。與景純舍人交,陸死,舍人為之籌喪葬之事,盡力盡善。
舍人重交友,不輕唯諾,多類於此。
“梅嶺春深”即長春嶺,在保障湖中,由蜀岡中峰出脈者也。丁醜間,程氏加葺虛土,豎木三匝,上建關帝廟。廟前疊石馬頭,左建玉板橋,右構嶺上草堂。
堂後開路上嶺。中建觀音殿。嶺上多梅樹,上構六萬亭。嶺西複構小屋三楹,名曰“釣渚”。程氏名誌銓,字元恒,午橋之兄。築是嶺三年不成,費工二十萬,夜夢關帝示以度地之法,旬日而竣。後歸餘氏。餘熙字次修,工詩善書,嶺西垣門“梅嶺春深”石額,其自書也。山僧平川,淮安人,性樸實,居此三十年。熙弟照,字冠五,亦工於詩。
嶺在水中,架木為玉板橋,上構方亭,柱欄簷瓦,皆裹以竹,故又名竹橋。
湖北人善製竹,棄青用黃,謂之反黃,與剔紅琺琅諸品,同其華麗。郡中善反黃者,惟三賢祠僧竹堂一人而已。是橋則用反黃法為之。
關帝廟殿宇三楹,昔名關神勇廟,居民水旱皆禱於是。廟右由宛轉廊入嶺上草堂,堂在嶺東,負山麵西,全湖在望。聯雲:“碧落青山飄古韻(杜牧),綠波春浪滿前陂(韋莊)。”
堂東構舫屋五楹,築堤十餘丈,北對春水廊,南在湖中。大竹籬內,上種杉桐榆柳,下栽芙蓉。堤盡構方亭,為遊人觀荷之地。蓮市散後,敗葉盈船,皆城內富賈大肆春時預定者。花瓣經冬,風乾治凍瘡最效。
嶺西一亭依麗,額曰“釣渚”。聯雲:“浩歌白蘭渚(徐彥伯),把釣在秋風(杜甫)。”亭下有水馬頭,碧蘚時滋,地衣盡澀,悄無人跡,水容鮮妍。
西麓石骨露土,苔蘚澀滯:遊屐蹂躪,印窠齒齒。中有山峒,峒口壘石磚為門,塗紫泥牆,額石其上,題曰“梅嶺春深”。由是入山,路窄如線,在梅花中蜿蜒而上,枝枝礙人。其下大石當路,色逾銅繡,仰視嶺上,路直而滑,不可著足。穿岩橫穴,遍地皆梅,對麵隔樹,不通話語。中一亭如翼,南望瓜口,微微辨縷,狐兔避客,鷹隼盤空。又轉又折,鳥聲更碎,野竹深箐,山絕路隔,忽得小徑,攀條下閣道,過觀音殿,始登平台。由台階數十級下平路,寬可五尺,數步至嶺上草堂。是嶺本以“梅嶺春深”門為上山正路,迨增建觀音殿,乃以嶺上草堂為山前路,梅嶺春深門為山後路。至觀音殿下,由過山樓入僧房六七楹,雜樹蒙密,周以箐竹,開小竹門,是為僧廚,遊者罕經焉。
法海橋在關帝廟前,東西跨炮山河。炮山河受蜀岡、金匱、甘泉諸山水,由廿四橋出是橋,乃得與保障湖通,故炮山河亦名保障河。尹太守記雲:“襟帶蜀岡,繞法海以南,通古渡”謂是。迨開蓮花埂,浚河通山堂,湖上畫舫,皆過蓮花橋,不複過法海橋。遂不知法海橋內河,正古炮山河故道也。是橋創建已久,府誌以明火指揮重建為始;其時馬知縣駙記中有“創造經始莫可考”之語。惟法海寺建於元至元間,寺既有徵,橋以寺名,自當斷以元至元間為始。
東岸乃保障湖舊堤,上築歌台,圍矮垣數十丈,緣堤曲直委宛,至“春台祝壽”之扇麵亭而止。歌台即子雲亭故址。
關帝廟在法海橋西岸,本三義廟,臨汾人重建,改今名。門與橋對,門內大殿三楹,殿角便門通觀音堂。
觀音堂門在橋南,有“旃檀香界”石額,圍以紅垣。門內層級上平台,台上建禦碑亭,供奉聖祖禦製《上巳日再登金山詩》一首、書唐人絕句一首。亭旁建送子觀音殿,一名百子堂,城中求繼嗣者祈禱於此。堂本法海樓舊址,其地名“十裏荷花”。殿角便門通賀園。
蓮性寺在關帝廟旁,本名法海寺,創於元至元間,聖祖錫今名,並禦製《上巳日再登金山詩》一首,書唐人絕句一首,臨董其昌書絕句一首。上賜“眾香清梵”扁,皆石刻建亭,供奉寺中。寺門在關帝廟右,中建三世佛殿,旁廡十餘楹,通郝公祠,後建白塔,仿京師萬歲山塔式。塔左便門,通得樹廳,廳角便門通賀園,廳外則為銀杏山房。趙翁詩序雲:“出天寧門近郊二裏,有法海寺精舍一區,曲水當門,石梁濟渡,凡遊平山者,以此為中道。”僧牧山,字隻得,工於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