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4過揚州而不入(2 / 3)

“容若!”康師傅朝另一側的車窗外喊了一聲,

“奴才在!”大才子納蘭容若的聲音傳了進來。

康師傅吩咐道:“傳朕口諭,讓百姓們都平身,不要再磕頭了。”

納蘭容若“遮”了一身,去宣了諭旨,過了一會兒,那些百姓果然紛紛起身,但是山呼萬歲之聲仍時不時傳入耳內。

車駕繼續往前行,我邊看著熱鬧邊想,這萬眾一詞,八成是那些官員事先教過的,麵子工程,古今通用啊!

“冤枉!冤枉啊!”忽然一陣與眾不同的喊冤聲從車攆前方傳過來。這可真是及時,才覺得呼喊聲太單調,就來個特別的。

懷著好奇,我到了車門邊,掀開簾子瞧了瞧,不看不知道,一看嚇一跳,原來喊冤的不止一撥人,有好幾撥人跪在街道兩旁,雙手高高托起看似狀紙的東西要告禦狀呐!其中有一撥人,那領頭的看上去挺熟的,好像在哪裏見過……哦,對了,是那個桂兒——張忭的兒子!

張忭看上去很正直,我相信他是如陳璜所說的,是個為民請命的人,可邵甘指控張忭的罪名——“抗漕”實在太冠冕堂皇,我沒有辦法公然命令王新命把他也釋放,否則就是我在“幹擾朝政”,會被康師傅罵死……

我朝張忭的兒子投去一個同情的目光,唉,我能做的實在有限呐!

“容若!”康師傅又隔著車窗給“大才子”發號施令了,“傳旨給所有的侍衛,這些叩閽的狀子,一個也不能收。”

“遮。”容若應了一聲。

我放了車簾,坐到康師傅身邊,有些不解地問:“皇阿瑪,這些喊冤的人我看著挺可憐的,您為什麼不收他們的狀子呢?”

“他們若真有冤情,盡可向巡撫,

總督申訴,現在他們來控告,不過希圖幸準,快其私怨。若一經發審,其中事理未必皆真,地方官奉為欽件,輾轉駁訓,則被告與原告之人皆致拖累,以小忿而破其身家,後悔無及啊。” 康師傅說著似乎也有點兒慨然。

本來,我還為康師傅不接狀紙有些忿然,現在聽了康師傅的這番話,忿然也消失了。他的顧慮不是沒道理,跟那些貪官不同,康師傅是心中有百姓,是怕自己萬一插手,非但沒幫助,反而弄巧成拙啊。

我掀開窗簾又往外看了一眼,果然沒見侍衛過去收狀紙,而呼冤的人卻還是不停地呼著。唉,希望他們的督,撫大人能夠盡職盡責一些,還他們一個公道吧。

************

過了桃源縣,康師傅決定坐棄岸登舟,沿著運河,過了清河縣,淮安府,高郵,寶應,揚州就在眼前!

自從上了禦舟,我就開始念叨杜牧的那首“青山隱隱水迢迢,秋盡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太應景了啊!現在就是初冬,可不就是杜牧詩中所寫的時節?我夢想一到揚州,就去遊覽瘦西湖,飽覽美景,尋找二十四橋,沒準真能看到“教吹簫的玉人”呢!

“皇上,前麵就是揚州城,是否要登岸巡幸一番?”“第一馬屁精”高士奇指著前頭若隱若現的城門,提示康師傅。

“不去了。” 康師傅舉目遠望了一陣答道,眼神還有些複雜。

“啊?為什麼?都看到城門了!” 我很不死心地跟康師傅軟磨硬泡,“聽說瘦西湖的景致很漂亮的,而且,揚州城還有很多園林,書上都說那兒的園林是‘一步一景,忽放忽收,擅南方之秀、據北方之雄’呢!咱們好不容易來一趟,去看看吧!”

我殷切地望著康師傅,康師傅遲疑了一下,道:“不去了。”說著,竟返身回到了艙內。我緊跟著康師傅,拉著他的袖子,開始晃,繼續吹風:“去吧!去吧!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