隻要我們常常鼓勵他,不帶有責備語氣地提醒他,他一定會拿到這封與人交往的“推薦信”。
58. 好東西,我要分給別人!--懂分享的人才更受他人歡迎
自古就有一句老話“財散則人聚,財聚則人散”,這裏麵的“財”不僅僅指的是錢財,更廣泛指是物質。如果把這句話用在孩子的與人相處之道中,不難理解為,如果孩子學會了與他人分享,自然就有了好的人緣;相反,若孩子不願意把好東西分享給他人,即便一開始擁有良好的人脈,但也會因吝嗇而導致這些人逐漸離開他。
我們通過觀察不難發現,人與人之間的交往很多時候起源於分享,而很多熟人之間為什麼不再來往,其原因也包括其中一方或雙方不願意慷慨分享,導致彼此心有不滿,再不往來。孩子之間也不例外,一塊蛋糕,一個糖果,一個玩具就能成為孩子與人建立人際關係的“分享物”,而一個總是願意慷慨分享自己物品的孩子,不但會受他人歡迎,也會影響其他孩子樂於分享,那麼,大家所建立的社交圈就是一個“資源共享”的圈子,每個孩子都會因擁有這個圈子而滿足和喜悅。
所以,我們勢必要讓孩子把財物看得輕一些,而把人與人之間的情誼看得重一些,更要讓孩子知道,分享財物的目的是維護情誼,如果為了獲得財物而傷害的情誼,那最終會用自己的經曆證明“財聚則人散”的道理。為了別讓自己因吝嗇而成為“孤家寡人”,孩子就一定要學會分享,感受分享的樂趣。
l培養孩子與家人分享食物的習慣
家庭不但是孩子賴以成長的環境,也是一個可供他鍛煉與人交往能力的小團體。孩子與家人形成了什麼樣的相處模式,與外人也大多會用同樣的方式交往。也就是說,一個在家就很大方,樂於分享的孩子,在外麵自然也不會很吝嗇,反之亦然。那麼,我們就要借助孩子最敏感的東西--食物,來培養他與人分享的習慣。
雖然我們很疼愛孩子,但不能把所有美味的食品都留給他一個人享用,也不能等他不吃了,我們再吃,而是讓他知道好吃的食物是大家的,當然要大家共同享用。而我們也可以借此讓孩子懂得“或飲食,或坐走,長者先,幼者後”的道理,鼓勵孩子按長幼順序把食物分發給每個人,然後自己再吃。
這樣時間一長,孩子就習慣了與人分享,也自然把“共享”看成是正常的舉動。一旦走出家門,孩子就會把這個習慣應用在與人相處中,肯定不會因吝嗇而遭人排斥。
l鼓勵孩子在交換中享受分享
在一所幼兒園裏,老師為了培養孩子樂於分享的品質,鼓勵大家用自己的東西換取別人的東西玩耍。
一天,念念拿了一支破舊的毛筆,興奮地對媽媽說:“媽媽,這個毛筆真好玩,可以刷什麼多東西,還可以刷腳趾頭縫,是我用小汽車和胖胖換的。”
媽媽一聽,心裏咯噔一下,心想,玩具汽車換破舊毛筆,是不是太不等價了。但是,媽媽沒這樣說,而是說:“嗯,看來是很好玩,過兩天把你的小汽車換回來。”
“不,我可以拿著毛筆換其他東西。”念念回應道。
媽媽還是很有教育意識的,她並沒有把“不等價”的觀念強行灌輸給孩子,並要求孩子拿回自己的物品。而我們從念念的反應中看出,他正在享受分享的喜悅,比起擁有的物品而言,更吸引他的是“交換”本身。一旦孩子享受到這種樂趣,他自然就會把東西分享給別人,因為,他已經感受到,共享比獨享更讓人快樂。
所以,我們不但不能用物品等價的觀念來約束孩子的交換行為,而且要鼓勵他去交換,使他有機會通過交換“享受”分享。
l告訴孩子,“享”是一種禮貌
“分享”是一個雙向的互動過程,孩子願意把自己的東西“分”出去,而另一方也很願意“接受”,這就是一次成功的分享。孩子學會了“分”,也要學會“享”,如果麵對夥伴熱心分給自己的食物、書籍或玩具時,孩子直接說:“不要!”那豈不是令對方很尷尬?而是應該說:“不用了,謝謝你。”
如果對方執意要給孩子,孩子卻固執地不肯接受,那氣氛就會顯得不夠融洽,如果對方因此而不高興了,那就更不好了。
所以,我們要讓孩子明白,委婉的拒絕是一種禮貌,而當別人強行要給的時候,接受也是一種禮貌。反過來,如果孩子分東西給別人時,若對方執意不肯要,孩子就不要強行分配了。總之,孩子隻有尊重別人的選擇,體諒他人的感受,就不會因不妥當的分享而破壞彼此的情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