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0章 我真可以為自己負責的!--別替孩子包攬過失與責任(2)(3 / 3)

所以說,我們應該鼓勵孩子多去參加環保專題活動,用環境組織的理念去熏陶他,讓他認識到保護環境是每個人的責任,他才會真正養成保護環境的習慣。

54. 負責任的感覺真好!--給孩子機會體驗做事的成功感

孩子是家庭的一員,理應承擔做一些事物的責任。可是,我們卻總是替他包辦一切,不給他做事的機會,那他就體驗不到做事的成就感。這樣,我們看似是愛孩子,但實際上卻會讓他失去對家庭的歸屬感,變成一個對自己、對家庭以及社會不負責任的人。

上4年級的默默放暑假後,媽媽就讓他自己製訂暑假的計劃。默默很喜歡國畫課,他便向媽媽要求去上國畫課培訓班,媽媽考慮了一下,就帶著他去國畫培訓班報了名。

開課第一天,默默回家後,跟媽媽商量:“可不可以把國畫班課程退掉?”媽媽便問:“默默,退班的理由是什麼呢?”默默回答說:“課程有點枯燥。”

媽媽便跟默默說:“之所以暑假讓你自己安排計劃,就是為了讓你體驗一下自己作決定的感覺。這國畫課是你自己的選擇的,你得為你自己的行為負責。再說,課程已經開始了,退掉課程,培訓費也退不回來了,這不是浪費嗎?你再考慮一下,好吧!”

默默覺得媽媽說得有道理,決定繼續去上課。

從那以後,他也不抱怨課程枯燥了。因為他認為,那是他自己作的決定,要對自己的決定負責任。

培訓課結束的時候,默默在培訓班的國畫作品評比中獲得了一等獎。默默對媽媽說:“我終於體會到了對自己負責的快樂感覺。”

讓孩子自己體驗作決定或者自己做事的成功感覺,可以使孩子感受到負責任的好處,他會對此有一種美好的感覺,而這種感覺也會促使孩子走向獨立,並且成為一個對自己,對家庭,乃至對社會負責任的人。

所以,我們要給孩子創造機會,讓他體驗做事的成功感,使他成為一個有責任心的人。

l給孩子足夠的自由

把孩子培養成一個負責任的人,需要一個比較長的過程。這要求我們不要急躁,而是安下心來慢慢去培養孩子的責任心。為了讓孩子成為一個負責任的人,我們應該給孩子足夠的自由,他想做什麼,隻要沒有危險,隻要不違背倫理道德與法律,就讓他放手去做,而且我們還要為他提供充分的操作機會。這樣,孩子做事就會無拘無束,他做事就不會“躡手躡腳”,對成功也會充滿期待,他很容易就會取得成功,並且獲得成功的快樂感覺。孩子體驗到做事的成就感,他就會要求承擔更多的責任,久而久之,他就會成為一個有責任心的人。

l我們可以嚐試“偷點懶”

每一個人都對個人、家庭、社會負有責任,我們的孩子的當然也不例外。給孩子創造機會,讓他自己去做事或者讓他和家人合作一起做事,當他通過自己的雙手完成事情時,他就會感受到自己的力量和價值,從而促使他喜歡做事的感覺。

為了讓孩子體驗負責任的感覺,我們就要放下一些責任,“偷一下懶”,可以做個“懶”媽媽,把這些機會讓給孩子,讓他試著去做這些事情。比如,我們需要購買的一些物品,就可以讓孩子去購買;我們可以放棄接送孩子,而讓孩子自己坐公共汽車去上學,當然是在保證孩子安全的前提下;我們可以讓孩子代我們去繳納一些生活費用,如電話費、電費、水費等,讓他體驗下當主人的感覺……給孩子創造這些機會,讓他體驗做事的快樂,然後慢慢養成獨立做事的習慣,我們又何必為孩子“事事巨細”?

l不要急於責備孩子

孩子剛開始體驗獨立做事的感覺,可能他不僅不會獲得成就感,反而會把事情弄得一塌糊塗。這個時候,我們不能盲目去責備孩子,否則隻能使孩子喪失信心和興趣,也不利於孩子成長為一個有責任心的人。因為孩子還小,我們不能要求他把事情做得像成人一樣完美,否則隻會增加孩子的心理負擔,也不利於孩子成長為一個獨立做事的人。

l把做事的技巧教給孩子

孩子沒有做事的經驗,可能會產生膽怯心理,甚至會把事情搞砸。因此,為了避免孩子產生膽怯心理,在孩子做事之前,我們應該教給孩子一些做事的基本技巧,增強他的自信心。即使這樣,孩子可能仍然會把事情搞糟,這時候,我們應該安慰他,鼓勵他,讓他繼續努力爭取把事情做好。孩子利用一次機會做不好事情,我們就給他兩次機會,隻要他第二次做得比第一次有進步,我們就應該稱讚他。通過一次次的進步,孩子就會越做越好,他就會堅持下去,直到取得成功。這樣,他自然也就樂於去做事,喜歡去負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