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爺爺,我要聽故事!”稚氣的估摸十來歲的男孩纏著正在香氣繚繞中忙碌著的老村長。
“好,乖寶寶。”老村長添了根柴禾,拍了拍手。“走,到院子裏。”
“爺爺講故事了!”孩子歡呼著。此時,老槐樹下玩耍的孩童,已經盛裝打扮的洗衣少女們,以及村落的老老少少都呼啦啦圍到了樹下。
“咳咳。”老村長輕咳兩聲。所有人都靜了下來,期盼的望著他。老村長要講的故事,落玉村的村民已經聽過無數次,但每次再聽,心裏卻依舊激情翻湧......
話說大唐貞觀年間,太宗李世民留心吏治,選賢任能,知人善用,從諫如流。出現政治清明、經濟發展、社會安定、武功興盛的“貞觀之治”。朝廷初建六部,為徹底解決隋末農民起義的殘餘勢力和各地綠林豪強,刑部建立“六扇門”秘密訓練基地,訓練新銳少年,名為“鷹犬”。訓練出的“鷹犬”實為褒義,且為兩類。通過訓練脫穎而出的精英為“鷹”,其餘則為“犬”,而為“鷹”者多成朝廷重用的才俊。朝廷不僅挑選身經百戰的武將嚴酷訓教,還從武林中招募絕頂武林高手傳授絕世武功和江湖經驗。在此過程中,門中少年會被放逐於血雨腥風的江湖中,任其自生自滅,無數年少英才慘死綠林,唯有曆經常人難以想象的困鬥活下來的人才能重回“六扇門”,並成為朝廷、江湖中的一流武才。而人數不過寥寥數十人。
唐高祖武德四年,李世民曾被王仁則追殺,藏入少林寺,少林和尚力擒王仁則,交於李世民。這就是“十三棍僧救唐王”的故事。太宗李世民統一大唐後,奉少林為皇廟。唐朝武周時期,少林方丈一智大師收養了一個三歲的男孩,至於此孩的來曆和身世,一智卻從未向任何人提及,隻道孩童家鄉乃河南道東都一個叫落玉的村落。此孩兒從小聰明伶俐,慧根彌足,且乃練武奇才。一智方丈為其取名誌遠,一方麵堅持不讓他受戒,並讓其獨居於少林嵩山的野林中,常年與野獸為伴,自尋野食充饑。另一方麵卻親授智遠佛學,並令少林首席達摩授其武功。並親自為其打造了一柄青白玉簫,授其樂律,智遠對這支玉簫愛不釋手,閑暇時是樂器,練武時是兵器。十年光景,天賦異稟的誌遠便深悟禪學智慧,也修得一身上乘武功。在野外的生存也讓他具有常人難以企及的驚人毅力和機敏反應。然而,一智大師卻在誌遠13歲時將其送入朝中,更名為李默簫,成為“六扇門”中特訓少年而凡授教於他的名將名俠莫不驚歎其為武學曠世奇才!又經短短數載便身懷一身絕世武功,而其極高的悟性,令其在遊走江湖中身經百戰,未遇敵手,由此聲名鵲起,江湖幾乎無人不知。重返“六扇門”成為絕等“鷹”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