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序(1 / 3)

王蘋副教授來電、來信稱,她曆經多年探討的修辭研究成果——《漢語修辭與文化》業已完稿,希望我為之寫一篇序言。王蘋是我很熟悉的朋友,1993年,她來複旦隨我當“訪問學者”,同時進修現代漢語碩士研究生課程。我常與她探討漢語修辭多方麵的問題。我發現她基礎紮實,勤奮好學,思維清晰,悟性較高,且文筆流暢,闡述細膩,從事修辭研究有著良好的條件。學習期間,她即對修辭藝術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此後十多年,她以此為中心,廣泛地汲取語言學其他各方麵的理論知識來豐富和充實自己,同時也逐步積累起自己的思考成果。她細心地觀察語言社會中的各種現象,搜集著大量的實際語料,總結著點點滴滴的理論觀點,整理著各類不同的修辭現象及其發展規律。現在終於通過這本書稿將其鑽研多年的成果集中展示出來,我十分樂意在書前發表一些看法。

讀完全部書稿,我認為此書最鮮明的特點是對漢語修辭作了多側麵、多層次的探究。全書內容充實,絕大多數語料典型而新穎,分析細致深入,不少部分閃爍著理論色彩。從總體上看,理論和實踐結合得較好,頗有說服力,是一本有相當功力的專著,我為作者取得的成績而高興。

本書選取了兩個不同的角度來研究漢語語言。

第一部分,是“漢語之修辭透視”。作者力圖從多個視角對漢語修辭學作出探討,既講到語言內部各要素:語音、詞語、句子和修辭的關係,也講了語言外部各要素:民族思維方式與修辭特征、語境和修辭的關係,同時還討論了修辭學的核心本體:修辭格以及作家作品應用修辭學等諸多問題,試圖從各個不同的層麵,來深入分析漢語語言運用的修辭藝術,揭示漢語的修辭特征,強調修辭學對於語言表達所起的重要作用。

語音修辭中,作者對諧音現象進行了係統的研究,在論述諧音生成的語音基礎、心理基礎和社會基礎之上,首次詳細歸納出諧音表達的多種取材方式:以數字諧音取義、以顏色諧音取義、以方言諧音取義、以實物諧音取義……指出正是這樣廣泛的取材方式,才能夠使諧音取義所描述的對象顯得生動活潑、變化多端,從而適應多方麵的表達需要。接下來,作者又著重選取了具有典型意義的諧音雙關這種修辭現象,以審美的目光,進行細致的剖析,揭示出諧音雙關含蓄蘊藉的文質美、隱顯對稱的形式美、內外協調的音樂美這三美之處及其形成緣由,闡釋頗有自己的獨到見解。

在語詞修辭中,作者對形象詞語、色彩詞語、模糊詞語的修辭運用也很有自己的認識。作者認為:廣泛分布於漢語名詞、動詞、形容詞、擬聲詞、熟語中的那些具有審美特征的形象詞語之所以會有豐富多彩的形象色彩,能夠喚起人們大腦中有關某類事物鮮明而又真切的形象特征,是由於運用了說明、重疊、修辭(比喻式、借代式、雙關式、擬音式、誇張式)等多種不同的構詞方式方營造出不同的顯象詞,才使得語言表達栩栩如生,極具生動性、情意性。這一部分分析細膩豐富,說服力強。文學作品中,色彩詞語、模糊詞語的運用也是頗引人注目的,作者敏銳地觀察到這些,從色彩詞的表情性、形象性、象征性三個方麵去把握它們在文學作品中的恰當、巧妙運用;從模糊詞語的本質特征去努力挖掘它們在文學作品中的魅力體現。

與此同時,在複疊式辭格、辭格的語用偏離上,在新時期作家作品、語言應用修辭方麵,作者均作出了有益的探索。作者在占有了大量語料的基礎上,對複疊式辭格、偏離合作原則的辭格進行了認真梳理、分析和描寫,揭示了它們之所以成為藝術化正偏離的理論依據。

分析新時期作家作品、影視劇命名藝術時,視角獨特,言之成理。汪洋恣肆、奔放不羈是王蒙小說所呈現出的鮮明的語言風格,作者指出這種風格的形成主要得力於排比修辭手法的營造、運用,從而揭示出王蒙作品中的排比修辭在內容上、形式上的與眾不同之處,以及體現出的創造性和獨特的審美價值。在比較新寫實主義典範作家池莉、方方的作品時,著力於探究她們嚐試突破、超越語言的規範表達,追求小說語言陌生化的一係列共同的變異手段:複疊格式的酣暢美、超常搭配的含蓄美、變異句式的怪俏美,同時又闡明了兩位作家在語言色彩、語用目的、語體風格上所呈現的具體形式不同的個性特色,具有說服力。影視劇名作為一種語言文化的載體,是人們日常生活中耳聞目睹的語言形式。它負載著表達信息和審美愉悅兩大社會功能,它既可以把影片的主題思想和作者的美學觀念很好地傳遞給觀眾,同時也可以加深人們對影視劇思想內容的理解,給人以美的藝術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