嘀哆、落連、嚼腮——指噦裏噦唆讓人討厭,落讀3聲
扳沙——不停地動
敲死——找死
翹胯子——翹二郎腿、嗚呼哀哉
不中神——不行了
鬼款、瞎款——胡說、亂講
翻翹——不服氣,做與平常極不一樣的事情,翹讀l聲
得羅——得意,高興過頭,得讀3聲
掉得大——出醜、吃虧
掉底子——丟人
蠻紮得——喜歡亂嚷嚷
岔巴子——多管閑事
賤三爺——不自重的人,貶義
半吊子與二百五——不懂人情世故、沒有多少本事又自以為了不起的人。
(7)練習題之大話《無間道》
劉:你很熟練咧!
梁:都是“打牛”的。(武漢俚語,“打牛”意指在外邊混的人)
劉:拐子哦,你想要麼事直接搭白撒!(哥哥哦,你想要什麼直接說啊!——“撒”武漢口語,語氣助詞。“麼事”,“什麼”的意思。也可以隻說“麼”、“隨麼事”。各種用法隨語氣、句式變化。)
梁:你在我們小區裏轉個麼事啊?想偷麼事?(你在我們小區裏轉個什麼啊?想偷什麼?)
劉:拐子哦!我隨麼事冒偷咧!(哥哥哦!我什麼都沒偷咧!)
梁:不老實咧!不老實我對你不客氣!
劉:冒偷麼事。(沒偷什麼。)
梁:老子挎死你地!(老子抽死你!——“挎”,武漢口語,意思是抽人嘴巴。同意詞還有“產”、“呼”。)
劉:偷了個戒蓋子。你麼跟別個說咧!(偷了個戒指。你不要跟其他人說咧!——武漢話“戒”與“蓋”的發音相同,都讀做“蓋”音。這是個小包袱,為後邊的笑話打下伏筆。“戒子”也是武漢的說法,其實就是“戒指”。)
梁:可以,我不說。戒子有幾重啊?(可以,我不說。戒指有多重啊?)
劉:三十斤咧。
梁:我不相信!那是麼戒子?(我不相信!那是什麼戒子?)
劉:不曉得,下水道的蓋子。(不知道,下水道的蓋子。——包袱出來了,把戒子的概念轉換成了同音詞“蓋子”。)
梁:你跟老子“屁眼高頭插蔥——鬧眼子!”(你對我——玩這一手,“鬧眼子”,武漢俚語,意思是騙人。這個歇後語取了比較形象的形容,(“高手”指位置、裏頭)“眼子”指的就是“屁眼”……)
5.重振楚文化之雄風
近幾年,關於湖北的發展,不少人注意到這麼一個現象:湖北的曆史人文、地理位置這麼好,卻為什麼在改革開放的時代落後了?原因何在?
這個問題提得十分尖銳,非常令人震撼,非常吸引“眼球”。
經濟學家從經濟角度進行了實在的分析,認為湖北是個農業省,有點重工業的底子,陡然向商品經濟一轉,計劃不如變化,一下慌了手腳,於是落了後。社會學家說這問題蠻簡單,一是政策沒有傾斜,二是親戚都太窮。他們說的都似乎有點道理,但又似乎不是很在理,因此並未產生多大的轟動效應。
有學者在文章中尖銳地指出:禍害就是“弘揚楚文化”!他寫道:“深究起來,我們有理由說,這種落後現狀直接與提倡‘弘揚楚文化’的口號密切相關,它像一道精神枷鎖束縛了人們的手腳,把人們封閉在這個膜拜亡靈、沉醉曆史的口號所提倡主張的思想意識之中,阻礙了湖北人民的創造、創新精神。”
此番話可謂是當頭一棒直直地砸在了湖北人民的頭上,絲毫不亞於當年魯迅先生的那一聲“呐喊”。窮,是事實,怪天、怪地、怪人都可以,怎麼能瞎怪。“口號”太多太濫有時讓人確實心煩,如果放在早些年,倒有得一說。那時,“哄著不走打著走”,如今時代早變了,既沒得人哄也沒得人打,想喊口號都沒有機會,想要人管都找不到上家,打晃晃的,撮蝦子的,挖地腦殼的,哄飽了肚子是第一,鬼曉得什麼“楚文化”,它又能禍害到哪裏去!
於是,學者繼續動之以情,曉之以理,他說:“(楚文化)包含了很多陳腐落後、迷信怪誕、狹隘消極和阻礙社會進步的文化因子……兩千多年來,它已經阻礙了荊楚故地(湖北)的社會經濟、人才科技和文化思想的發展,讓荊楚故地在不同的曆史時期、不同的朝代都明顯地落後於齊魯吳越粵秦晉燕趙魏故地的經濟社會發展。”
這麼說來,湖北人民似乎也恍然大悟,原來湖北現在的窮,根子就在“楚文化”上,而且“禍害”了“兩千多年”!早曉得,何必去推翻“三座大山”,把“楚文化”打倒不就結了。當然,也難免有以偏概全之嫌,比如說湖北一直“明顯地落後”於其他地區就有點言過其實了。漢魏六朝時期的江陵(楚國古城,名郢)與揚州齊名,同為長江沿岸最富庶的城市。江陵得水陸之便,“北客承南賈,吳檣間蜀船”,不僅是長江中遊最大的商品集散地,而且也是當時最大的對外貿易碼頭。富到了什麼程度呢?有個賣豆豉的徐太婆“資產巨萬”;城北“長沙寺”的和尚上千,香火錢用不完,就鑄成“金龍”埋在地下作鎮寺之寶。除了江陵之外,湖北富過的地方還有過不少:鄂州富過,東吳立國60餘年,它作為都城或陪都長達45年,其富庶不下建業(南京);鍾祥富過,明嘉靖年間是全國三大直轄府之一承天府所在地,與北京、南京齊名。漢口富過,明清之際與河南朱仙鎮、江西景德鎮、廣東佛山鎮並列四大名鎮,享譽世界;武昌、襄陽,也各有其機遇,都曾是所處地區的物流商貿中心,富甲一方。近代湖北在張之洞的治理下,也是相當的爭氣,比如張之洞治鄂期間倡導“工為體,商為用”,工商雙雙起飛,鋼鐵聯合企業亞洲第一,軍事工業全國第一,紡織企業全國第二,外貿進出口額全國第二。當時有外電報道說:“與武昌、漢陽鼎立之漢口者貿易年額一億三千萬兩,夙超天津,近淩廣東,今也位於清國要港之二,將進而摩上海之壘,使觀察者豔稱為東方之芝加哥。”“東方芝加哥”———漢口,從此名揚天下。